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劉渡舟:治療胃痛十二法

劉渡舟:治療胃痛十二法

喜歡我的都關注我了~

小編導讀:

劉渡舟行醫、執教半個多世紀,倡仲景之學,上溯岐黃之道,下逮諸家之說,博採眾長,學驗宏富,形成了鮮明的學術思想和醫療風格,對經方運用獨到,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劉老的治療胃痛十二法!

劉老精於傷寒學說,對經方運用有獨到認識,善用柴胡劑、苓桂劑、瀉心劑類方,尤其精於脾胃病的臨床治療,對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等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經驗和診治特色。本文擬對劉老治療胃痛十二法進行系統總結,以期能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

1

溫胃散寒,行氣止痛法

若脘腹受寒,或過食生冷,而致寒積於中,寒為陰邪,其性凝滯而致氣血遲澀,其性收引而致脈細急,故發胃痛。

症見:胃痛甚劇,每因受寒感涼或飲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熱食,畏寒喜噯,得熱痛減。舌苔白,脈弦緊或弦遲。

治宜溫胃散寒,行氣止痛,以良姜止痛飲治之。

組成:高良姜9g,砂仁6g,柴胡9g,紫蘇9g,吳茱萸9g,炙甘草6g。

若胃冷痛,腹肌痙攣甚於胃寒痛,脈沉遲而微,手足涼,苔白者,則用大建中湯治之。

又若內傷生冷,外感風寒,胃脘作痛,脈緊苔白者,則用五積散發表溫里,順氣消痰,調氣活血以治之。

隨症加減:表證重者加桂枝;里寒重者改成肉桂;陰寒盛者加附子;腹痛嘔吐加吳茱萸;有汗者減麻桂;氣虛者去枳殼、桔梗,加人蔘、白朮;婦人寒邪痛經則用艾葉醋煎。

對於外感寒濕之邪凝聚於胃脘,陽氣被遏,不得舒展,胃脘氣機阻滯,不通則痛者,則治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濕之法,劉老常用加減藿香正氣湯。

組成:藿香9g,紫蘇6g,茯苓6g,炒白朮9g,陳皮6g,厚朴9g,桔梗6g,半夏9g,荊芥6g,防風6g,甘草6g。

2

消食導滯,清利濕熱法

飲食積滯日久,生濕化熱,或素有濕熱又與食積互結於腸胃,食積內停,阻滯氣機,則胃脘脹痛。

症見: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氣味腐臭,吐後痛減,不思飲食,下利泄瀉,或大便秘結,小便黃,舌苔黃膩,脈沉有力。

治宜消食導滯,清利濕熱,劉老常用枳實導滯湯清理胃腸、祛濕導滯以治之。而對於小兒食滯胃脘之脘腹脹滿疼痛,則常用保和丸加減。

劉老指出:今之小兒諸病,以傷食為多見,緣由小兒臟腑嬌嫩,易受損傷,加之小兒自制力差,大人疼愛有加,各種食品琳琅滿目,食之過多,脾胃無力運化,食滯胃脘,出現脘腹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噁心嘔吐,惡聞食臭,或脘腹疼痛,大便秘結或泄瀉,舌苔濁垢膩,脈滑等症,尤以厭食或食少為突出,此時大人又唯恐營養缺乏,想盡一切辦法進食進補,使之雪上加霜。

劉老師每用保和丸(神曲10g,山楂10g,陳皮6g,連翹10g,萊菔子10g,茯苓15g,半夏10g)化裁治療此症而獲愈。

3

燥濕運脾,行氣和胃法

蓋脾屬土,濕為土之氣,因濕屬陰邪,其性黏滯,若濕滯脾胃,運化失職,阻遏氣機,氣滯不行,故胃脘脹痛。

症見:脘腹脹滿疼痛,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等。

治宜燥濕運脾,行氣和胃,劉老常用平胃散以治之。

劉老認為使用本方,當著眼於濕、食二證。蓋胃屬陽明,其氣為燥,當燥不燥而為濕傷,則胃不和,可見心下痞滿、胃脘脹痛、噯氣呃逆、飲食不化、舌苔白厚膩之證。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滯,祛除胃中濕邪之義。濕邪得去,脾胃健運,則飲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濕消食之功。臨床用於濕邪傷胃,飲食不化之證,則相得益彰。

劉老臨床應用本方,以舌苔厚膩為指征,並經常合用不同方劑治療各種疾病。如食滯傷胃,中焦濕濁不化,濕郁化熱,食後胃脹痞滿,嘈雜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瘡,舌苔白膩,脈沉滑者,則用本方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劉老用此二方接軌治療濕熱食滯,乃是受《醫宗金鑒》清胃理脾湯的啟發。

《醫宗金鑒》歌曰「清胃理脾治濕熱,傷食平胃酌三黃,大便黏滯小便赤,飲食愛冷口舌瘡」。其方實為平胃散與瀉心湯接軌而成。若心下痞滿而兼見口苦舌紅,脅脹脈弦者,則接軌小柴胡湯疏利肝膽氣機。小柴胡湯與平胃散接軌,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湯」。

小柴胡湯善治肝膽氣火之郁,而平胃散以利氣消滿,苦溫燥濕為長,兩方接軌,則疏肝和胃,而使肝胃兩顧。

4

行水消痞法

蓋脾胃主受盛運化,運化不利,則痰濁水飲最易生成,若水飲停於胃中,阻滯氣機,則胃脘脹滿疼痛。

症見:心下痞滿疼痛,噁心噯氣,納食不馨,心悸,眩暈,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弦等。

治以行水消痞,引水下行,劉老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之。

方中生薑、半夏溫化寒凝,行水散飲,降逆止嘔;茯苓健脾益氣,滲利水濕,導水下行,有降濁升清之功。

劉老臨床用本方時,半夏、生薑劑量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則難以取效,強調生薑用量要足,每片以5分錢幣大小厚薄為宜。

又若水飲停於心下,心下悸痛,怵怵惕惕,按之鼓手,脈弦或沉,舌苔水滑者,則用茯苓甘草湯(又名苓桂姜甘湯)治之。

本方即苓桂術甘湯去白朮加生薑而成,重用生薑溫胃散飲,茯苓淡滲行飲,桂枝通陽化氣,甘草扶中補虛,合為溫胃化飲,通陽散水之劑。

劉老指出:本方生薑的劑量一定要大,使之既可溫胃散寒降逆,又可通氣化飲,才收佳效。

5

疏肝和胃法

肝足厥陰經脈「挾胃」,胃為陽明燥土,其經別「合諸經之氣」,肝與胃雖是一臟一腑,但在肝病過程中,肝氣犯胃尤為多見,可謂「肝胃之氣,本又相通,一臟不和,則兩臟皆病」。

症見:脘腹脹痛,嘔吐酸水,嘈雜不適,脈弦滑,舌邊尖紅,舌苔白膩。

治宜疏肝和胃之法,劉老常用萸連二陳湯

組成:吳茱萸9g,黃連9g,川楝子6g,陳皮9g,半夏9g,茯苓10g,生薑9g,香附9g。

方中吳茱萸配黃連名左金丸,能治肝經火郁,嘔吐酸苦,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氣;半夏、陳皮、生薑、茯苓等和胃化痰,諸葯合用,共奏其功。

肝氣橫逆犯胃阻隔,上下不得通暢,症見:胃脘疼痛,上下格拒,噁心乾嘔,脘痞不食,吐酸水涎沫,脈右弱左弦等,劉老則用制肝安胃湯以治之。

組成:黃連5g,川楝子12g,花椒4g,白芍12g,烏梅15g,淡姜渣12g,當歸須12g,橘紅10g。

6

疏肝清熱法

若肝胃不和,氣機郁滯,久而化熱,氣有餘便是火,肝火邪熱犯胃則痛。

症見:胃脘疼痛,痛勢急迫,嘈雜泛酸,口乾口苦,渴喜冷飲,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滑等。

治以疏肝和胃,清熱解郁法,劉老常用丹梔逍遙散加左金丸以治之。

泛酸明顯,則用加味烏貝散:海螵蛸30g,浙貝母6g,雞內金9g,黃連6g,顛茄片10片,共為細末,每次服4.5g,日3次。

又若少陽熱邪不解,而又並於陽明,胃中熱結為甚,故「心下急」「按之痛」,症見:胃脘及腹急痛,脅滿脹疼,痞硬發滿,使人急不可耐,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厚,脈來弦滑有力等。

治宜大柴胡湯疏利肝膽,清泄胃腸。方中柴胡、黃芩、半夏、生薑和解少陽之邪,另加大黃、枳實疏導陽明胃家之結熱;又以白芍平肝膽以伐木氣之橫逆。

此證為少陽病挾里實,故不用參、草之滯;單用大棗者,則為保胃存津。在劑量上,方中倍用生薑之義,既可配半夏以治「嘔不止」,又可載大黃而不使速攻,況「柴胡得生薑之散而功效更捷」,得大黃之力而具有承氣之意,故能雙解少陽、陽明兩經之邪熱,是治療少陽病實證的和下兼用之法。

熱結重者加重大黃、黃芩的用量,再選加竹茹、龍膽草、牡丹皮、青黛等;胸脅脹悶氣鬱重者可加青皮、鬱金等;脅痛重者可加金鈴子、延胡索、旋覆花等;挾痰熱者加竹茹、瓜蔞皮、浙貝母等;濕痰盛者可重用生薑、半夏,另加陳皮、茯苓等。

劉老指出:本方既可疏利肝膽氣逆,又能清泄腸胃實熱;既治氣分又調血分,所以大柴胡湯對外感病可用,內傷病也能用,只要見到肝胃不和、氣血不利的證候就可使用。近年來多用本方加減治療潰瘍病急性穿孔、肝膽系統病、胰腺炎、精神分裂症等各科疾病,每收卓效。

7

活血行氣止痛法

若胃痛日久,絡脈血行不暢,氣機阻滯,終則瘀血內停,胃絡壅塞,不通則痛

症見:胃脘疼痛較劇,拒按,痛如針刺或刀割,痛處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

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法,劉老常用烏及湯治之。

組成:海螵蛸30g,白及9g,當歸9g,赤芍9g,生蒲黃9g,五靈脂9g,炒白朮9g,香附9g。

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脈細者,加人蔘、黃芪、白朮、炮姜,去五靈脂;虛而有熱,舌質光紅,脈細數者,則加生地黃、玄參、牡丹皮,去五靈脂。劉老有時亦用三七粉簡易療法以治之:每次30g,日服2次,亦收佳效。

又若七情所傷,氣滯血結,心下作痛,脹滿窒塞,脈沉,舌暗者,劉老則用分心氣飲行氣活血止痛以治之。

組成:霍香9g,紫蘇6g,茯苓6g,半夏6g,炒白朮6g,桔梗6g,木通,6g廣木香9g,香附9g,麥冬6g,肉桂6g,青皮6g,桑白皮6g,檳榔6g,莪術6g。

本方即藿香正氣散減白芷、厚朴,加木通、木香、香附、麥冬、肉桂、青皮、桑白皮、檳榔、枳殼、莪術而成。

8

疏肝理脾,調和氣血法

蓋肝屬木,脾屬土,木能疏土,若忿怒抑鬱傷肝,憂愁思慮傷脾,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肝脾不和,氣血失調,則胃脘疼痛作矣,劉老常用柴胡桂枝湯治之。《傷寒論》中本方證條文即有「心下支結」之論述,是由太陽、少陽兩經氣機郁滯所致。

本方由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合方而成,用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辛散,內和脾胃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宣展樞機,內和肝脾柴胡桂枝湯於外感病則為太少表裡雙解之劑,於內傷雜病則是調和肝膽脾胃、氣血營衛之良方,所以,本方也是一首很好的治療脾胃疾病的方劑,臨證之時,需要加人白及、三七等活血止痛藥,以增強其功效。

9

寒熱同調,和胃消痞法

若脾胃之氣不和,升降之機乖戾,寒熱錯雜之邪氣痞塞於心下而致胃痛。蓋脘痛痞滿之證,雖有寒、熱、虛、實之異,屬氣屬血之分,然寒熱錯雜,虛實互見者尤多。對此等病例,劉老常以半夏、甘草、生薑三瀉心湯分證治之。其中,半夏瀉心湯系小柴胡湯去柴胡、生薑,加黃連、乾薑而成,屬於和解劑之一。

本方寒溫並用,辛開苦降甘調於一爐共治,為和解脾胃寒熱而設之方。劉老指出半夏瀉心湯實為治療脾胃疾病開闢了一條途徑,在臨床上,對單純的脾胃熱證或寒證較易醫治,而對於脾胃運化失常所產生的寒熱錯雜、升降乖戾之證,若不明和解脾胃陰陽之法,則往往令人束手無策。

目前,本方廣泛應用於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病證,運用得當,常可取得滿意的療效。生薑瀉心湯證多由脾胃失和,升降失序,中焦痞塞,以致寒熱錯雜,水飲內生所致。

主要見症為胃痛脘悶不舒,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腸鳴下利,脅下陣痛,或伴有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脈多沉弦,舌上多有水滑之苔。方中重用生薑化飲降逆,輔以黃芩、黃連之苦寒以清熱和陽,乾薑、半夏之辛熱以散痞和陰,更配以參草大棗補脾和中助其斡旋,於理於證,曲曲中竅。

劉老認為此方「苦降辛開甘補,散飲消痞,擅治中州不和」,故臨床應用每收捷效。而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減人蔘,加重甘草之劑量而成。方以甘草命名,義在緩客氣之逆,益中州之虛佐以大棗之甘,加大扶虛之力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連清其客熱,乾薑溫其里寒。務使中氣健運,寒熱消散,胃氣不痞,客氣不逆則愈。

總之,上述半夏、甘草、生薑三瀉心湯乃辛開苦降之代表方劑,均為針對寒熱錯雜之「心下痞」證而設,臨床表現以中見痞滿、上見嘔吐、下見下利為共同特點,病機為脾寒胃熱並存,寒熱互結痞塞於中。

此方實為辛開苦降法的種加減化裁,均採用等、連與乾薑、半夏配伍,芩、連苦泄以清熱,半夏、乾薑辛開而祛寒,如此寒溫合用,苦辛並投,使氣機得暢,升降得調,從而達到開結消痞的目的。臨床中只需抓住或痞滿而痛、或下利、或嘔吐的癥狀特點,證屬中焦寒熱錯雜者,均可加減應用。

10

滋養胃陰法

胃稱陽明,「兩陽合明」,標誌著陽氣的隆盛,所以胃氣有腐熟水谷的作用。陽明之氣為燥,故同太陰為表裡,胃陽雖盛而不致亢,賴有津液之陰以濟其剛,故胃氣得以下行為順,若胃液不足,盛陽無制,則燥氣得逞,胃失和降則成病。

症見: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後胃痛更甚,或燒心,口乾咽燥,大便乾結,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此時治療當以滋養胃陰為主,劉老常選用益胃湯加減。玉竹10g,生地黃10g,麥冬30g,沙參10g,冰糖10g。

益胃湯法原出於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經吳鞠通歸納總結後,提出「益胃湯」這一方名,他認為「蓋十二經皆稟氣於胃,胃陰復而氣降得食,則十二經之陰皆可復矣,欲復其陰,非甘涼不可。湯名益胃者,胃體陽而用陰,取益胃之用義也」。

本方由沙參、麥冬、生地黃、玉竹、冰糖組成,以甘涼柔潤之法滋養胃陰,是益胃滋液的代表方。同時,劉老治療陰虛胃痛,常在大量滋陰藥物的基礎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於防止滋陰葯膩胃。

此二葯並用有治療肝胃氣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氣最濃,清而不濁,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氣活血,宣通窒滯,而絕無辛溫剛燥之弊」(《本草正義》),對於慢性胃炎之陰虛者,實有一舉兩得之妙。

11

益胃和肝法

正常情況下,肝胃之陰液,具有節制肝、胃之氣陽的作用。肝陰虛或者胃陰虛,不能節制其臟腑之氣陽,則可導致肝胃失和。因此,肝胃陰虛而失和是不可分割的,在病因、病機、辨證及治療上都有其特殊性,不能將之與一般的肝胃不和相提並論。

一旦肝陰不足而不能制約肝陽,則使肝陽發動,肝氣橫逆或胃液虛損而不能濟於胃陽,則盛陽無制,燥氣得逞而使胃失和降。肝陰虛所致的肝氣橫逆以及胃液虧損所致的胃失和降,相互影響,最終構成了「陰虛性的肝胃不和」。

對於肝陰虛為主的肝胃不和,臨床症見胃脘痞脹或疼痛,胸脅滿悶,噯氣或呃逆,伴見不欲飲食,大便不爽或稀溏,口咽發乾,尤其以晨起為甚,或兼低熱,舌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或數。

劉老常用柔肝滋胃湯以治之。組成: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白芍、川楝子、佛手、橘葉、牡丹皮。

本方具有柔肝、滋胃、調氣之功,又滋養肝胃之津液,疏利肝氣而不犯香燥劫陰的特點。

臨床常用加減法:如胸咽堵塞者加貝母、鬱金、枇杷葉、射乾等宣肺利咽以順其氣;頭目眩暈者加菊花、珍珠母、石決明等平肝以潛陽;噁心嘔吐者加枇杷葉、竹茹、荷蒂等和胃以降逆;不欲飲食者加生扁豆、生谷芽、石斛等滋養脾胃以健其運化;大便泄瀉者去生地黃,加生牡蠣、生山藥等健脾以固澀。

對於胃陰虛為主的肝胃不和,臨床症見胃中灼熱疼痛,口咽乾燥,雖欲飲水而量不多,納食減少,厭食葷腥,大便偏溏,或兼胸脘脹滿,噯氣不除。舌質紅絳,無苔或少苔,脈弦細或數。

治用益胃和肝湯,組成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白芍、枇杷葉、川楝子、鬱金、荷蒂、牡丹皮。本方具有滋胃陰、和肝氣之功,以養陰涼血,通胃平肝,滋而不膩,疏而不曠,降而不瀉為特點。

此外,如果胃中灼熱,加大石斛、黃精、山藥之劑量以和其陽熱之氣;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鬱金、綠粵梅、佛手等調理氣血以止疼痛;大便溏泄者加牡蠣,甚者加烏梅;心煩寐差者則加夜交藤、合歡花等。

12

溫中健脾法

若胃病日久,中陽不振,寒自內生,故胃痛綿綿,因寒得溫而散,得冷則凝,故喜噯喜按,喜熱飲食,遇冷痛甚。

症見:胃痛綿綿,遇冷痛甚,喜按喜噯,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熱飲食,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弦等。

治宜溫中健脾,益氣止痛,劉老常用黃芪建中湯治之。

組成:怡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薑9g,大棗6枚,黃芪5g,炙甘草6g。

若胃虛而寒,上脘作痛,時發時止,悠悠而痛,飲食減少或乏味,或消化不良,或作嘔,體瘦面白,舌嫩脈弱者,劉老又用香砂六君子湯治之。而對於胃潰瘍屬虛寒者,見胃痛、頭痛、呃逆、泛酸、時有煩躁者,則治以吳茱萸湯溫中散寒,降逆和胃,且重用生薑至巧,以收佳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一個反中醫的科學家,居然意外論證了經絡的存在
冬季咳咳咳!6大措施助你全方位止咳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