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成功的曠視,悟出AI賽道新打法
一切其實早有跡象。
2017年底,曠視宣布C輪融資4.6億美元,創了當時人工智慧領域單筆融資額最高紀錄。2018年4月8日,曠視宣布全資收購艾瑞思機器人 (Ares robot),正式進軍智能機器人業務。
此後9個多月,曠視幾乎從媒體的視野中消失了。直到兩天前的1月16日,曠視高調舉辦了一場機器人戰略發布會,一口氣邀請了100多家媒體觀禮,還在會後邀請眾記者參加其歲末答謝晚宴。
曠視此舉是為了昭示其戰略升級的重大動作。
一為發布其機器人戰略的核心產品——河圖(Hetu),一套智能機器人協同大腦,這倒很好地解釋了曠視對艾瑞思機器人的收購。至於河圖究竟是什麼,我們容後再議。
二則,曠視發布了新的logo,從「Face 曠視」變成了「Megvii曠視」,這意味著它要從最初的人臉識別演算法供應商全面升級為智能物聯方案專家。核心技術上從人臉識別平台Face 升級為系統化AI演算法引擎Brain ;業務場景上從城市管理、物流、零售、地產、手機、金融等垂直場景升級為城市大腦、供應鏈大腦、個人生活大腦三大IoT場景業務群。
戰鬥永不結束
2017年末,曠視的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2018年是我們公司第一階段的結束。」他解釋說,2017年,AI這幾家公司會對自己所針對的行業及商業模式做出選擇,2018年行業將發生整合,能走下去的公司會見分曉。
在當天發布會後的群訪中,印奇則表示,內部已經不再用「結束」這一提法了,因為「戰鬥永遠不會結束」。
前不久,路透剛爆出曠視的同行商湯科技要再融20億美元。就在2018年第二季度,一個月內,商湯接連融了兩輪,加起來融了超過12億美元,商湯已成了架名副其實的融資機器。
「我們非常滿意我們的估值,我覺得我們的估值也不低,我們的估值藉助了AI這波紅利,」印奇在這次採訪中說到,「我們有個風格,不是特別關注友商,還是比較堅定地沿著自己的路線走。」
「之前的AI公司路線非常相近,在我們看來,經常被比較的公司走著非常不同的路線,也會演進成不同的物種。」印奇的表達清晰、強邏輯,完全聽不出他的情緒起伏。
印奇稱,曠視在2018年真正在商業化上找到了自己的模式,證明了路線選擇的正確,「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傳統企業逆襲的背後
超過18個月,這是曠視進入物流行業至今的時長。曠視選擇的這一新場景,暗合了傳統企業反攻互聯網的趨勢。
2018年1月,《經濟學人》發表了一篇名為《老牌企業之年》的文章,其中提出,老牌企業們終於醒過神來,試圖通過創新來創造新的數字化產品並提高效率,要逆襲矽谷。在美國20家最具價值的非科技公司中,其中已有14家把數字化納入公司戰略。
這篇文章寫道:
「如果說利用數據來優化決策的人工智慧將改變人類文明,那麼大部分歷史數據集(比如噴氣發動機的性能或服裝的供應鏈)都屬於老牌企業,而不是在亞馬遜和Facebook的手中。」
IBM的大老闆羅睿蘭則提到,老牌企業擁有商界80%的數據。
雖然這篇文章反映的更多的是美國的情況,事實上,中國的傳統企業,比如製造業、物流行業,也開始有意識地擁抱這場數字化、人工智慧化革命。
然而對於他們而言,想要擁抱AI,挑戰很大。
橫向來看,傳統實業的內部業務流程是一條非常長的鏈條,從設計研發、生產製造、物流倉儲、渠道配送,到客戶服務,環環相扣。
縱向來看,一個實業型老闆原本需要懂行業、房地產、製造、管理、如何從銀行貸款,現在還得懂雲計算、AI、科技。
曠視將這橫縱兩個鏈條,定義為「產業的沉重十字」。「你會發現在未來,每一個企業,包括那些擁抱產業互聯網的互聯網企業,可能都需要去把這個十字處理得很好。」印奇說。
互聯網下半場全是重的生意。並且由於既往的數字化程度不足夠,中國的實業型企業面臨的轉型挑戰比其美國同行更大。而對於想要服務於實業的AI公司而言,想要真正在行業中立足,則需要深扎其中,懂得非常多的know-how。這正是曠視想要發力的方向。
聚焦
曠視正在變得越來越聚焦。
事實上,眾多AI公司都宣稱,在2019年將變得更加聚焦。
「當你想聚焦一個行業時,代表你要做地更深,大家知道這是正確的方向。」印奇稱,目前對曠視而言最重要的有兩個半場景:
一為城市大腦場景,以攝像頭硬體為承載,從安防起步,發力點在於城市管理與智慧地產。
二為,供應鏈(物流)大腦場景,以智能物流為核心,以機器人硬體為承載,發力倉儲、新零售與製造業場景。
「這兩個會成為曠視兩個大的支柱。」印奇強調。
餘下那半個場景,則是個人生活大腦場景,它以模組硬體為承載,發力點為手機與徵信驗證。它也是曠視起步的場景。
藉由這兩個半場景,曠視打造了一套集系統大腦、場景應用、承載硬體的一體化IoT物聯網。印奇表示,希望圍繞這兩個半場景在未來3-5年時間裡,讓曠視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
「我們有個理念,不從應用出發做平台都是耍流氓。如果微軟沒有Office,是做不出Windows的,並且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Office都是微軟最賺錢的產品。」
印奇承認,如大部分AI公司剛起步時狀況類似,曠視也有過誤區。「如果你無法為終端客戶創造真正的價值,你卻說你是一家平台公司?這是說不通的。我們希望能成為一家紮實的公司,所以一直在嘗試,我們越來越相信要找到場景扎進去。」
一家AI公司的進化
物流這個產業,在中國市場規模有13萬億,又大、又厚,充滿了效率提升的空間。對於曠視而言,這是個頗為理想的落地場景。
曠視進軍供應鏈場景的伏筆實則埋在3年前。當時其聯創兼CTO唐文斌去天貓超市一個天津貨倉,2萬平米的倉庫,冬天沒暖氣,每個揀貨員每天要在裡面來回走3、40公里,於是唐文斌就開始琢磨用自動化的、智能化的手段來降低倉儲物流的成本、提高效率的可能性。
從技術實現角度來看,天貓超市的倉庫可謂電商倉庫場景中的珠穆朗瑪峰——有4萬多個SKU,訂單結構複雜,通常一個訂單有六七件商品,還必須保證一小時能出庫。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曠視就聯合心怡科技,為500多台三種類型的機器人協同工作的天貓超市倉庫提升了40%的人效。據稱,此前業內最高水平是保證100多台機器人在同一個倉內並行、高效的運轉。而印奇表示,這套為天貓超市落地的系統已經很好的應對了雙十一的一波峰值,且沒有出現宕機。
數百台機器人平穩運轉且不打架,其中便有「河圖」之力。按唐文斌的解釋,河圖是一個致力於將多種類型的機器人與物流、製造、業務系統快速集成,一站式解決從規劃、模擬、實施、運營全流程的操作系統。這套系統的特性是,生態連接、協同智能、數字孿生。它就如同「機器人網路的大腦,就像機器人樂隊的指揮家。」唐文斌說。
此外,曠視還與科捷一同服務於寶潔,幫助寶潔的倉庫應對了促銷時10倍於平日的訂單量。所採用的是一種彈性的方式,其中包括臨時加機器人及必要時的人機協同。
曠視科技的核心技術是基於深度學習的機器視覺,相當於先讓機器人有了眼睛能感知環境,通過併購艾瑞思,他們也幫助機器人獲得手和腿,從而能在物品抓取、路線導航、避障這些能力上能有所積累和突破。
有意思的是,整場發布會以及隨後對印奇的採訪,曠視都試圖傳達——作為一家基於深度學習的演算法公司,曠視做硬體不是拍腦門,更不是造概念。「如果大家關注曠視一路走來的風格,從AI到AI IoT這樣的路徑非常明確。」
印奇稱,曠視對物聯網操作系統有三層定義:
最內核是基於演算法核心能力,演算法本質上是AI和IoT時代的核心變數。
曠視所謂升級,則是在作為中間層的演算法外又包了兩層,一層是能夠在未來將人物、空間數字化的軟體層,以及最外面和硬體連接的這一層。
「創業最早的兩年時間,(唐)文斌是全職,而我在美國遠程做,我當時在哥大讀博,學的是硬體、感測器的,我在清華本科讀的是AI演算法。所以,從第一天起,我們就特彆強調AI演算法和物聯網的硬體結合。」印奇說。
「新共同體」
想切入一個個又大又厚的傳統市場,並不容易,何況還是完全的新手玩家。
曠視需要盟友。
為此,曠視發布了一個河圖合作夥伴計劃,希望各種類型的合作夥伴,比如設備廠商、系統廠商、集成廠商和各種類型的客戶都能加入到這樣計劃中,形成利益共同體。
作為牽頭人,曠視計劃投入20億元與所有的生態合作夥伴一起,用真金白銀的誠意打造完整的機器人落地解決方案。
然而,即便是結了盟,大家仍會各懷心事。唯智信息的董事長陳夢槐直截了當地對印奇點破。「我們有這麼多技術,最後一毛錢怎麼分很關鍵,因為我們需要有一個場景確認價值體系蛋糕的重新分配,確認我們真正幫他提供價值了,如果這個能成立,無論是做演算法的,還是做軟體、智能機器設備的,都不是問題,而且它也代表了我們將來的格局不是封閉環的,而是開放型的,我們叫共同體,這個事很重要。
印奇自己則說:「未來只要能把自己的核心能力想清,且確實用一種平等共贏的方式和所有合作夥伴共事,這樣的公司都有機會構建生態,當然這個公司要有一定的體量。所謂牽頭代表你要先投入,無論是人、技術,還是場景落地上,你要有這個實力帶著大家一起做,並且你願意和大家有共同的理念,最後去進行分享,這個很重要。」
對於決意深扎行業的曠視而言,結盟、共同優化行業效率,才是AI新戰役下,必須的新打法。


※成為gogoboi的時代,又來了
※幾十個億,燒出一個「團團」轉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