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孟子》:盈科而後進 成章而後達

《孟子》:盈科而後進 成章而後達

導讀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源源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手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下》

孔子每當想講道理的時候,總喜歡打個比方,關於「水」的比喻最有名的是這麼兩句:他說到不同性格氣質的人,會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說到時間的飛逝,也會說「逝者如斯夫」。

然而,從徐子的這個問題里,我們好像可以看出,孔子對於「水」的喜愛還遠不止如此。徐子就問孟子了,孔子為什麼這麼喜歡「水」呢?

孟子給出的是另外一個理由:孔子喜歡水,喜歡的是那種有源頭的泉水,而不是那七八月之間的雨,一陣暴雨可以使溝壑填滿,但是一出太陽也就全都乾涸了。

孟子是想藉此說明君子為人要「有本」,不要讓聲望超過了實際情況。「有本」的表現是什麼呢?就是像有源頭的水一樣,「盈科而後進」。

科,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窠」的意思,就是坑坑窪窪。泉水從源頭裡流出,每遇到一個坑,就會先填滿這個坑,然後再流向遠方。

我們做人和學習也是這樣,應該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把自己缺失的部分給填起來。而不應該像那夏天的暴雨,貪多求快,最後一無所得。

孟子不僅在這一篇里提過這個說法。在《盡心·上》這篇里,孟子也說,「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水想要流的遠,必須要填滿途中的坑坑窪窪,君子想要達成「道」,也必須要「成章」。

所謂「成章」,《說文》中說,「樂竟為一章」,一段樂曲終結,這算是一章。君子做事,也需要基礎紮實、循序漸進、逐步通達。

同樣是在《盡心·上》這一篇中,孟子還說「其進銳者,其退速」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前進太快,基礎不紮實,那麼後退也會很快。

宋代大儒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對這句話做了註解:進銳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

孟子這也是師承了孔子「欲速則不達」和「過猶不及」的思想。

為了講明白這個道理,孟子在《公孫丑·上》一篇中還給我們講了一個寓言故事,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拔苗助長」: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長跑,一上來就用百米衝刺的速度往前跑,自然很難跑長遠。如果你體力充盈,那隻要盈科而後進,又何必擔心跑不到最後?

文以載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打破玻璃心 重新做自己
牟宗三:為人不易 為學實難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