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詩詞中的音韻美

古詩詞中的音韻美

古詩詞中的音韻美

古詩詞中的音韻美

今日廣為流傳的古代文字未必淺顯易懂,但大多朗朗上口,有的還漸漸變為成語。比如《尚書》中的「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就含有精練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變為成語「有條不紊」之後愈發擲地有聲。散文尚且如此,講究音韻的古典詩歌則更加註重聲音上的作用。可以說,「朗朗上口」是古詩詞的普遍屬性,而「音韻美」才屬於考察個別詩篇聲音特性的尺度。問題是,歷來的教育者或評論者關於古詩「音韻美」的判斷多半是片面、主觀、人云亦云的,只見「含英咀華」、「如嚼珠玉」的空談而未詳細論述其所以然。

真正從理性上對「音韻美」進行系統考察的其實大有人在,他們通常被稱作「格律派」,以最在乎格律的宋詞作者和學者為盛。女詞人李清照《詞論》有言:「蓋詩文分平側(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南宋晚期的張炎在其論詞專著《詞源》里就記載了一個相關的故事:他父親是音樂家,有一次按照《瑞鶴仙》的曲調填詞時,發現「粉蝶兒,撲定花心不去」里的「撲」字「稍不協」,改成「守」字才唱得舒服協和。張炎總結說:「蓋五音有唇齒喉舌鼻,所以有輕清重濁之分。」

在唐宋時人眼裡,詩歌的「音韻美」實際上來源於音樂的美,而漢字的四聲平仄、語句的抑揚頓挫只是配合歌曲的旋律而已。南宋大詩人、音樂家姜夔曾經改革《滿江紅》的詞牌,將標準格式仄聲押韻換成了平聲,反而更加諧和。對他而言,文字的格律要求只有使演唱更為順口的作用,與「美」的判斷不甚相干。「美」是屬於音樂的,比如姜夔在《凄涼犯》里說用啞觱栗吹這首歌「其韻極美」,在《暗香疏影》里說新作的歌曲「音節協婉」,根本不提「平上去入」之類的文字因素。

按說中國詩歌格律意識的起源與古代音樂是密不可分的。以南朝的庾信、沈約為濫觴,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人高舉「律詩」大旗,他們所針對的就是樂府詩歌不考究聲律的毛病:既然文人撰寫的詩稿往往讓樂工們無從下手,不如直接規定好音韻。音譜失傳之後,古詩詞失去了原有的音樂意義,格律幾乎變成了窮講究。早在宋詞興起的年代,人們就已經把狹義的「詩」和有旋律的歌詞區分開來了。

但是千百年來,詩人和學者們從來沒有放棄以「音韻美」為出發點去探求古典詩歌的奧義,反而將格律發展成了一門重要的學問,形成了獨立的存在價值。比如中山大學的邱世友教授曾經點評《雕菰樓詞話》里的一個故事:柳永《醉蓬萊》「漸太液波翻」一句中的「翻」字讓宋仁宗看得很不順眼,皇上認為改為「澄」字更合適。但從格律學的角度來說,假如我們列舉此句每個字在中古漢語里的發音部位,就會發現「翻」比「澄」更為諧暢。

格律學者們的演繹固然精彩,但遺憾的是,找到古典詩歌創作的音韻規律不代表感受到美。能夠用音樂美來詮釋格律必要性的古代作品,只剩下《白石道人歌曲》里的少許詞調歌曲、琴歌和頌歌了。退一步講,即使我們只考慮朗誦的需要,當代漢語的發音也未必能夠再現古詩詞原本的各種聲音特徵。在學生們吟誦古詩詞的琅琅書聲里,我聽見了將「音韻美」從一個學術概念化為藝術經驗的渴望。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了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北京大覺寺藏清代木刻書板概述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