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宮廷里最危險的一批人,專門負責救人,但自己卻隨時可能性命不保

宮廷里最危險的一批人,專門負責救人,但自己卻隨時可能性命不保

「太醫」,即:封建時代的宮廷醫生,也稱御醫。御醫、太醫均本為官名,太醫出現較早,秦設太醫令、丞,掌宮廷醫事,其下有侍醫,其餘宮廷醫生統稱太醫;御醫是醫官系統中的一個品級,最早見於《晉書》,後來,二者都演變為宮廷醫生的代稱。

太醫有兩種:一種是常年待命在太醫院裡的醫官;另一種則是地方舉薦進宮的名醫。太醫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替皇親國戚們治病,平時也寫些醫療典籍搞些研究。每趕上皇帝身染疑難雜症,太醫們就會面臨極大的考驗。

古往今來,宮裡的生活養尊處優,皇帝嬪妃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像這樣的飲食習慣難免會產生健康問題,並且,也不利於病情康復,這時,皇帝往往會將罪責全都推到太醫身上。太醫若想進宮述職,必須對內官、太監繳納一筆賄金,否則,這群人必會從中作梗,處處刁難太醫。

所以,就算是那些醫術高明的御醫,在面對這些阻礙時也很難大展身手。有些太醫上下打點,進宮替皇帝看病,有幸藥到病除,雖皇帝會重重犒賞,表面上看似乎能平步青雲,實則不然。皇帝的重賞往往不夠打點太監的花費,入不敷出。

宮闈之中,人心叵測,勾心鬥角更是常事。所以,歷史上醫生的悲劇幾乎都發生在御醫身上,因為,他們社會地位的地下,所以,御醫們的性命就在他們服務的對象指掌之間,不說診治略有差池,就是應對稍有不慎都可能獲罪。

甚至,有時太醫被捲入政治紛爭中難以脫身,一旦出了岔子,往往就被推到風口浪尖上,性命堪憂。因此,民間大夫都將進宮視作危途,甚至聞聲遠遁,畢竟榮華富貴比不上小命要緊。古往今來,能憑藉高超醫術在宮裡混得風生水起的御醫少得可憐。

坊間傳言「太醫難當」並非虛言,其中辛酸苦楚,非個中人不可體會。

太醫遇見最棘手的問題就是:某些皇帝仗著自己有些醫學知識,對太醫下的處方處處干涉,動輒懷疑指責,更有甚者「親力親為」篡改藥方。面對這種患者,太醫即便醫術滔天也難以一展身手,只能遵照皇帝自以為是的藥方下藥。

例如:光緒皇帝從小身體不好,長大後更是百病纏身,常年脾胃虛寒,還患有非常嚴重的滑精症,有時,宮人敲鑼打鼓光緒帝聽到後就會立刻發病。除此之外,光緒帝還有虛汗、咳喘、心悸、眼花、健忘等毛病。

可能是光緒皇帝在政治場上太不如意,日常生活也處處受限,這種雙重打擊使光緒精神不振,終日萎頓,病情越來越嚴重。光緒的性格偏激,時常患得患失,對治療畏首畏尾,多疑固執。常年體弱多病使光緒皇帝有了一些醫學知識,但著實有限,水平純屬「一瓶子不滿半瓶子亂晃」,因此光緒皇帝在求醫心切的同時經常對太醫的處方指指點點,並自以為是,耽誤治療。

1907年,光緒帝已病入膏肓,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呻吟不已,無法安眠。

《起居注》曾記載了光緒的狀況:「每當太醫用藥輕少時,光緒皇帝便會覺得腰胯很輕,屢試不爽。最近一個月,太醫下的葯僅有五六味藥引,所以,光緒的腰胯癥狀已大幅減輕。前兩天太醫下藥稍猛,藥引子多了幾味,腰胯的疼痛再次加劇。這全都是因為光緒皇帝常年服藥,脾臟已經無法承受猛葯。在今後的日子裡,光緒要求太醫們下藥時注意劑量,切莫加大藥量。」

太醫為人臣子,只得按光緒的意思照辦。從這開始,不論光緒患大病小疾,太醫用藥一律「一刀切」,劑量大幅縮水。眾所周知,若想藥到病除,必須得有合適的劑量,若像光緒這般唯聖意是遵的處方,很難達到療效。光緒不但要求御醫們減輕藥量,還對處方用藥加以干涉,憑藉自己半吊子的醫療水平點名用藥,異想天開。

「若常用熱劑一味峻補,恐前所發之恙復見於今。尚宜斟酌立方,如生地、元參、麥冬、菊花、桑葉、竹茹等清涼養陰之品,每日稍佐二、三味,以防浮熱時常上溢」光緒把自己當成名醫,將自己的處方分析得頭頭是道。此後,太醫在診治光緒時,只能按照皇帝的想法,在原本的處方中畫蛇添足,不顧這些藥引生性溫涼,也不管是否對症。

「是葯三分毒」,這是小孩子都清楚的道理,光緒的藥方中添加了許多對病情毫無益處的藥引,不但,妨礙了藥物的藥性,還使身體中堆積的葯毒越來越多。太醫院治病,最重要的就是療效,太醫們必須步步為營,小心謹慎,但是,針對頑疾的治療很難在短時間內見效,這樣一來,太醫輕則挨頓罵,重則遭到處罰。

康熙四十五年,太醫院孫之鼎等人奉旨替大臣頗爾盆治痔瘡,治了幾個療程沒有顯著的療效,康熙對他們的水平頗有微辭,在硃批中寫道:「庸醫害人,也就是這樣了。」皇帝的話自然有著絕對的權威,這樣的論斷讓太醫無法承受,卻又百口莫辯。

光緒死前一年,因病情加劇,太醫束手無策,光緒皇帝怨天尤人,將罪責全都推到太醫身上。在光緒自己寫的「病原」里,曾多次發難太醫,對他們大肆詆毀惡語相向。

比如:在1908年五月的「病原」中光緒是這樣說的:「最近耳鳴不止,聽力受損,嘗試了太醫的藥方後癥狀加重。服藥後腰胯酸軟,身體未見絲毫好轉,我覺得是太醫的藥方不對症!」、「治療這個疾病必須先搞清楚發病的原因,再按照輕重緩急下藥,這才能保證療效,怎麼能輕率的下藥呢?」

七月時,光緒又說:「最近吃了葯非但沒有好轉,反而癥狀徒增,說明御醫的葯根本與病症不符,所以,耽誤了我的治療!」到了八月,長久的治療並未取得任何收效,光緒久病纏身對太醫有了抵觸心理,召集太醫對他們痛罵道:

「你們用的藥物非但沒有療效,反而引起了其他癥狀,你們根本沒做到對症下藥。每次替朕診脈時,總是頃刻之間便完成了,這樣怎麼能對我的病情有深入了解呢?你們就是為了敷衍朕罷了,都說你們是名醫,名醫為何會這樣草率!名醫的手段不過如此,可悲可嘆!」

那麼,光緒為何會這樣偏激呢?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光緒當時的境遇。

戊戌變法失敗,光緒身邊的變法派死的死逃的逃,身為皇帝卻被太后架空權力,軟禁在後宮中失去人身自由,加上病加劇,逐漸到了無法治癒的地步,心理愈發扭曲。在太醫看來,不論光緒是否被軟禁,是否手握大權,光緒始終是皇帝,替皇帝治病是不敢馬虎的,所以,當時太醫替光緒診病時必定費盡心血,並非光緒所說的敷衍了事。

光緒死後,太醫們平白無故的背了黑鍋,太醫院張仲元、全順、忠勛等人,皆以「未能力圖保護,厥咎甚重」被革職處分。面對專制的統治者,太醫就算是有理也講不出來。

野史記載,某次,慈禧感覺身體有恙,請太醫診脈。第一位御醫們在替慈禧把脈後大驚失色,原來四十六歲的慈禧太后懷有身孕,這可是掉腦袋的大事。這名御醫並未聲張,只是說慈禧體質虛寒需要調養,開了些滋補身體的補藥便告退了。

過了一段時間慈禧未見好轉,便請了第二批太醫替自己號脈,這時有個太醫直言不諱說太后有喜了。慈禧得知後倉皇失措,為了掩人耳目第二批進宮的太醫全部被活活打死。被捲入政治鬥爭中的太醫尚難脫身,何況被捲入慈禧混亂的私生活中呢?

太醫診病稍有不慎便是殺身之禍,由此可見一斑。

太醫進宮能否藥到病除,三分看醫術,七分靠運氣。然而,就算是受上天垂青的御醫,他們的處境仍不盡人意。薛福辰是無錫名醫,慈禧患病後太醫束手無策,聽說薛福辰醫術高超,所以,將其召入內宮替老佛爺診病。

經過薛福辰的一番努力,慈禧痊癒,親自寫下「職業修明」四字匾額賜給薛福辰。此時,薛福辰理應功成身退,帶著榮譽回家。但是,慈禧卻不準薛福辰出宮,命薛福辰守在京城「請太平脈」,直到慈禧的舊疾一一根除方可離去。

天有不測風雲,就在薛福辰替老佛爺請太平脈期間,薛福辰的老家無錫爆發了瘟疫,他的家人均被傳染,薛福辰的二女兒不治身亡。薛福辰的弟弟在信件中說道:「兄長有一雙回天妙手,但他的家眷仍不免染病,就像是木匠缺床足而不能自理一樣。」

遠離家鄉身不由己的薛福辰在聽聞女兒死訊後是多麼痛苦啊,薛福辰在宮中雖受慈禧稱讚,但卻憂心忡忡寢食難安,感覺進退兩難,在給朋友寫信時薛福辰說道:「鄙人此次之事,系勉竭駑鈍,倖免大戾,然竟將太醫及天下諸名醫得罪矣。」

伴君如伴虎,尋常臣子如此,又何況替「老虎」診病的太醫們呢?

薛福辰這種妙手回春的神醫尚不能在宮中進退自如,其他太醫更是可憐。至於太醫院中的勾心鬥角、結黨營私等種種不可言喻的黑暗,更徒增了太醫們的煩惱。所以,民間的大夫不論醫術高低,都不願進宮替皇親國戚們瞧病,就算做個山野間的赤腳醫生也比當太醫自在得多。

參考資料:

【《晉書》、《中醫辭海》、《御醫概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張居正如此厲害,但在大臣中有一個人他始終防範千里,一直不用他
慈禧這麼精明的女人,竟然還有人敢矇騙她,臨終前說:我看錯他了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