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無所住,方為波羅蜜」——《金剛經》研習(69)

「一無所住,方為波羅蜜」——《金剛經》研習(69)

「一無所住,方為波羅蜜」——《金剛經》研習(69)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研習——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學習

經:【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在前面,世尊告訴菩薩,也就是修學大乘者,要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一句是講了一個大原則。此處的這兩句,略微具體一點為我們指示出來,像色、聲、香、味、觸、法,其實說這六樁事情,已經是將外面境界上全部都說盡了。『色』是眼根所對的,聲是耳根所對的,也就我們眼功能的範圍統統叫做色,我們所能夠見得到的。譬如在夜暗當中,那個黑暗也是色,色裡面有明、有暗,有顯色,有不顯的,所以叫無表色,這裡面範圍包括的非常廣大。耳所聽的是音聲,用一個『聲』做代表。鼻所聞的,用一個『香』字做代表。舌嘗的,用一個『味』做代表。身體所接觸的,包括寒暑,我們感覺得很熱,感覺得很冷,這都是『觸』,都是用這個字來做代表。『法』裡面的意思就更廣泛,包括我們起心動念,也就是念頭涵蓋的範圍,用這個法字來代表。『布施』是放下、是舍。所以這一句裡面,實際上就是說,外面的境界統統要放下。我們看講義:

講義:【舉色等六塵】

這六個字在佛經裡面,把它叫做六塵,六大類,我們六根起作用,總不出這六大類。為什麼叫它做塵?塵是染污的意思,像桌椅如果一天不去把它擦乾淨,就有灰塵污染,佛用這個來做比喻。這六樣東西能污染我們的清凈心,污染我們的本性,所以把它比喻作塵。

講義:【攝盡一切法】

它這個範圍非常非常廣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

講義:【塵有眾多義、有染污義。一有沾惹,即為所污。】

沾惹就是執著,分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就被它染了,被它污染了。如果對六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不礙事,它對於清凈心,對於真如本性,都沒有妨礙。看底下的注子:

講義:【不住,即不執著。一無所住,方為波羅蜜。】

其實世尊不但是二十二年講的般若,乃至於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甚至於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九界眾生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也不出「無住」兩個字。這兩個字我們要深深明了它的義趣,它的意義、旨趣,要認真去修學,能得到就叫做佛菩薩。由此可知,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在哪裡?佛菩薩在一切境界當中,他無住!除佛之外,九法界都叫有情眾生,也就是說對於境緣還是有住,不過住的程度上有淺深不同。凡夫深重的執著,聲聞那個執著比我們要淺、要薄,菩薩的執著就更微薄,他還是有。我們常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他為什麼有?有就是他有執著,其他的都不執著、都放下了,還有一品生相無明他還沒有放下,所以他是等覺菩薩,他不能稱為如來,道理就在這裡。一無所住,那就是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就是他還有所住。真的到一無所住,波羅蜜就圓滿,功德圓滿了。

講義:【財施即前五塵】

這是講布施。財布施,財裡面有內財、有外財。佛在《華嚴經》第六迴向章裡面,講布施講了差不多將近有七、八十種,講得很詳細,而這一章經也相當之長。

講義:【法施即法塵。皆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又何必住。】

這一段裡面含的意思非常之深,要細細的去體會。佛教我們布施、教我們放下,我們知道了,我們懂了,我們也很認真來學了。如果你心裏面還有念頭,我學佛了,我聽佛的教誨,我每天都在修布施,我有財布施、有法布施,你這個念頭還沒斷,你還沒舍掉,換句話說,你雖布施,你住相。住相布施不是佛的意思,不是佛教導我們的,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所以要緊的是不住相。為什麼不能住相?佛把這個道理為我們說清楚了,我們才知道不住相的所以然。因為一切法是緣生之法,我們修一切布施也是緣生之法,緣生性空,當體即空,你住就錯了,不住就對了,這是事實的真相。所以佛說法都是依據事實真相為我們說明的,不是隨便說的,也不是佛的意思,完全依據事實真相。底下這一段是總結,這一段經文的總結。

經:【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金剛經》上講「不住」這個意思,重複許多遍,句句都在提醒我們,這是佛的真實慈悲。實在是因為我們凡夫,住相執著這個病根深蒂固,可以講是太深太深了,決不是幾句話能夠真正提醒我們,真正叫我們覺悟,那是不可能的。雖然在聽講的時候一時覺悟,聽完之後一出門又迷惑了,老毛病又現前,這才曉得習氣之深,回頭之難!勞累世尊四十九年不斷在提醒,我們對佛的恩德,從這個地方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看底下小註:

講義:【《華嚴》分「舍」為多種,舍就是布施。最後說究竟舍。須心中些微不著,不落二邊,方為究竟。】

也就是前面講的,要一無所住,那才是波羅蜜,才是究竟圓滿。《華嚴經》因為經文長,所以講這些事情就講得很多,舉的例子也很多,理事都講得很透徹。

講義:【應無所住,是不住法相。】

這個地方的「法」是廣義的,包括非法相,非法相也是法,法與非法統統都不能住。

講義:【行於布施,是不住非法相。學佛者,六塵固不可住。】

六塵是外面境界。

講義:【然若斷滅,即不能度眾生。】

斷滅就是底下講的非法相,斷滅是空,這一切六塵不要,統統把它空掉了,行不行?不行。在事上講,空掉了就不能度眾生。要知道,不能度眾生,這個眾生包括自己。也許說,不度生不要緊,與我無關,只要我得度就行了。哪裡曉得,眾生裡頭,第一個就包括自己,自己就是眾生,所以不能度自己,也不能度別人。這就是說六塵的事相是要的,要,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講義:【眾生正住六塵境界,故應從此處度之。】

首先要度自己,如何度法?不住,不住就度了。譬如我們眼見色,如果我們在色相上分別執著,這就住了,這個色染污我們的清凈心,這是凡夫,這不是佛菩薩。佛菩薩怎樣?我們要怎樣跟他學?佛菩薩眼也見色,但是他見色他不分別、他不執著,色不染污他的清凈心,與他的清凈心毫無關涉,沒有關係、沒有交涉,那他就得度,眼根在色塵裡面得度了。同樣一個道理,耳聽音聲,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音聲也不能染污清凈心,音聲與清凈心也沒有交涉,耳根在音聲裡面得度了,其餘諸根亦復如是。這叫做度眾生,這叫做得度,這個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你自己有沒有得度。時時刻刻觀照自己,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從早到晚起這些作用,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得度了。

真正得度了,清凈心現前,到這個時候,這六樣東西就不叫六塵,為什麼?塵是染污清凈心,它不能染污清凈心了,那這六樣東西叫什麼?叫六性。眼見色性,耳聞聲性,乃至於意知法性,禪宗裡面說的明心見性,這就見了性。性在哪裡?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古德開悟的時候,求老師印證,老師往往問他,在哪裡?他在地上拈一把小草,或者拿一個小石頭,比一比,就是這個。對不對?對的,一點都沒錯。只要不分別、不執著,這六塵都是真如本性的相分。

這個事情,如果聽了還不能夠體會的話,我們再舉一個比喻說。譬如作夢,夢中有境界,作夢當然有自己,不可能你做一個夢,夢中沒有自己,這是決定不可能的事情,夢中第一個有自己,還有別人,也有山河大地。夢從哪裡來的?夢就是你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境界,整個夢中的境界就是你的心變現的。如果這個時候你要是覺悟了,你反問自己:我的心在哪裡?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要問心是什麼樣子?那你在夢中隨便拈一物都可以代表,那就是心的樣子。所謂是「全妄即真」,妄是什麼?夢中境界是虛妄的,整個夢中的境界、虛妄的境界,就是你的心。「全真即妄」,心在哪裡?真心變成了虛妄的境界。「真妄不二」,妄的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虛妄的境界,真妄是一不是二;這就是諸佛菩薩們他們的境界。我們在這個境界里迷了,這一迷,把真妄分作兩樁事情,真不是妄、妄不是真,不曉得它是一樁事情。虛妄境界裡面,我不是他、他不是我,不斷的輾轉在分別、執著,愈分別愈多,愈執著愈嚴重,病根是這樣發生的、這樣發展的。

無始劫來一直到今天,我們迷在妄境之中,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處處執著,牽腸掛肚,永遠放不下,這虧吃大了。放不下造成了六道輪迴的現象,所以六道輪迴那真的是自作自受,本來沒有,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從虛妄當中超越出來。金剛般若的方法非常巧妙,教給我們就在事相當中恢復自己的本性,恢復自己本來面目,用什麼方法?不住。我們要明白,不住不是沒有受用,不住的受用才叫真受用,為什麼?沒有副作用。我們住相受用,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了;如果你不住相,受用就跟諸佛如來的受用完全相同。你徹底明了事實真相,就像佛在經上講,大作夢中佛事,自己知道自己在作夢,夢中一切境界可以享受,怎麼不能享受,千萬不要執著,執著自生煩惱、自找輪迴,那才叫真正的錯了。所以悟了之後,決定與性德相應,不但度自己也度了別人。

講義:【修行本旨是不住】

這是講,總綱領、總原則就是不住,不住就是不執著。說實在話,分別還不要緊,就怕執著,分別的過失淺,執著的過失重,執著有六道輪迴;執著沒有了,單有分別,六道超越了。阿羅漢、菩薩,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人家那叫做四聖法界;有分別、有執著是六凡法界。

講義: 【下手又不能滅境】

不能離開境界,也就是剛才講的,六塵境界不能離開。

講義: 【如念佛】

這舉一個例子。

講義: 【觀想佛像,色境也。】

凈空法師:今天我們修念佛法門,許多同修來告訴我,念了幾年,心還是定不下來,妄想、雜念還是那麼多,當然功夫不得力。有沒有方法幫助我們一把?行!觀像是個好方法。我們念佛看佛像,念阿彌陀佛看阿彌陀佛的佛像,這裡面有觀想、有觀像。這個地方講觀像,觀想佛像,確確實實我們塑造一尊佛像,或者是彩畫的佛像都行。我平常也貢獻給諸位同修,選擇我們最喜歡的佛像,因為你最喜歡的,就與自己有緣,有緣成就就比較容易。我喜歡這尊佛像,我供養他,我常常看他,常常想他,因為你常常看就不看別的,常常想就不打妄想了,這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初學來講,能幫很大的忙。這是色境。

講義: 【天樂水鳥,聲境也。】

修凈土的人,一般讀《彌陀經》的比較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講得都很詳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世尊在經上給我們描繪著,西方世界天樂盈空,水鳥都說法,我們讀經想這個境界,放下經本,我們看到水,就想到西方世界的水會往上面流,流水的音聲會說法。我們看到小鳥飛,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些禽鳥,都能夠說法,我們想聽什麼法門,牠就給我們宣說什麼法門。這是聲境。

講義:【蓮花香潔,香境也。飯食經行,味境也。但受諸樂,觸境也。憶念彌陀,法境也。】

可見得凈宗的修學,六塵境界全都用上,一樣也沒有把它捨棄,一樣都沒有把它斷滅,樣樣都用上。凈宗跟其他法門不一樣,其他法門一定要做到不住才能成就,這個成就就是超越六道輪迴。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輪迴,縱然你有甚深的禪定,都不能算成就,這是我們同修們一定要牢牢的記住。為什麼?實在講我們每一個人,無量劫到今天沒出輪迴,我們決不是這一生才修行,這一生才聞到佛法,不是的。要查查我們修行的經歷,無量劫之前,我們就聞到佛法,就在修行了,生生世世,這中間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以善根、福德、因緣無比的深厚,到今天還落到如此地步,成就在哪裡?這就是說明,不出輪迴,來生來世頂多還跟現在一樣,這個問題嚴重。明了事實真相,我們才知道非超越不可。有沒有辦法超越?有!凈宗這個方法,叫我們在一生當中決定超越,好處在此。所以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讚歎。諸佛為什麼讚歎?諸佛希望我們早一天超越六道輪迴,早一天得到成就。

講義:【不住二字須認清,決非斷滅。】

不是捨棄這些境界,就在境界裡面去修行,就在境界裡面去超越,方法就是不執著就超越了。我們一般常說,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這就超越了,沒有憂慮、沒有牽掛,心上沒有這個東西。為什麼沒有?它本來沒有。

講義:【斷滅即空,亦即非法。布施攝一切法相,亦攝非法相。】

我們講布施、講舍,一切法我們要舍,要不執著;非法也不能夠執著、也要舍,非法是空,法相是有,空有都要舍,這叫兩邊都不執著,兩邊都舍,是這個意思。

◎文據: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

凈空法師「金剛般若研習報告」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大比丘眾」——《金剛經》研習(39)
「判教」——《金剛經》研習(29)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