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沃森事件:「政治正確」迫害了科學家嗎?

沃森事件:「政治正確」迫害了科學家嗎?

這是選·美的第1095篇文章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水杉無水。

科學與政治之間的關係

其中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在此事當中「政治正確」干涉了科學研究:沃森發表的屬於「科學觀點」,而媒體、公眾、實驗室管理層等「政治勢力」以此為由對他進行了迫害,甚至將沃森與人類歷史上因為持有異見而遭遇迫害的先賢,例如由於堅持日心說而被綁上火刑柱的布魯諾類比。

某微信群中某備註顯示其供職於某醫藥研究所的人士聲稱「科學無關政治」、「科學問題由數據說了算」,背後是一種一度流行但已經被充分批判的科學哲學觀

尤其令人驚駭的是,持類似觀點的人甚至不乏科學相關行業從業者。這並不能為這種觀點增加任何有效性(validity),相反只能暴露這些人對於科學本身性質的膚淺認識,以及對於科學哲學、認識論、科學社會學和科學人類學等試圖理解科學性質及其局限的學術領域的驚人無知。

科學作為人類社會有組織的獲取知識的行為,當然會受到政治-社會因素的影響。典型例子是,科學研究由政府資助、許多科學家由政府僱用,從而持有某些(科學上有爭議的或錯誤的)觀念的政客有能力影響科學的方向和科學產出的內容,來支持自己的觀念。例如,否認氣候變化存在的美國共和黨政府有能力削減研究氣候變化的資金,從而減少肯定氣候變化存在的研究數量。另一方面,科學家在通常情況下傾向於在既有範式(paradigm)內來研究而非顛覆之,這點對科學哲學稍有了解[2]的讀者必定熟知,已無須贅述。那麼如果一個社會當中白人至上(white-supremacist)觀念流行,從科學教科書到既有的研究成果,無不在列舉證據論證白人的優越性,未有科學家提出相反結論則不會令人奇怪。

事實上,使用「科學方法」、「科學證據」來研究和論證不同「種族」人類之間的區別,特別是白人相對於有色人種的優越性的嘗試,自從白人開始大規模接觸有色人種以來就已有之。例如,19世紀就有美國科學家[3]試圖用非洲人的腦容量不如白人,來證明非洲人智力低下。

由此得出,一概而論批評政治因素干涉科學研究毫無實際意義,因為不受價值因素干涉的「純粹」科學從始至終並不存在。正如在一個盛行迷信的社會當中科學寸步難行,在一個種族主義盛行、「種族是否決定智力」已有既成看法的社會當中,也無法寄望科學帶來一個公正的答案。由此看來,希望科學昌明、為人們帶來客觀真實的知識的人,恰恰應該努力推廣更加有利於科學實現其目的的價值觀,反對以種族主義、性別主義為代表的許多非理性偏見,先入為主地影響社會大眾的認識、塑造科學家的研究目標。所以,種族議題非但不是與科學家無關,反倒是科學家更有必要來反對種族主義。

「政治正確」造成的反向偏見

認識到了科學與政治的相關性,而仍然認為「政治正確」迫害了沃森的人則會辯稱:「政治正確」的價值觀已經形成了類似於種族主義的非理性偏見,進而從反方向影響到了科學家客觀地研究種族間智力測試結果差異問題。種族主義偏見促使科學家偏向於有色人種天生劣於白人,「政治正確」偏見則促使科學家偏向於兩者之間不存在差異。更甚於此,「政治正確」流行甚至導致連研究「種族和智力之間關係」這一論題本身都成為一種禁忌,更不用說形成觀點了。

在另一個微信群中,某備註顯示其為科學共同體成員的人士認為「存在這個問題,因為政治原因不能去碰」

如何來看待這種觀點?一方面,「種族和智力之間關係」是否在道德上可以研究(並非所有問題都在道德上可以研究,例如剛剛過去的賀建奎爭議),是否在科學上值得研究(並非所有問題都在科學上值得研究,例如「是否戴眼鏡和智力之間的關係」就不值得研究),這兩點的答案都非顯而易見。這裡暫不討論雙方有什麼論辯立場,只需指出,2009年《自然》曾邀請就「科學家是否應該研究種族和IQ」持有對立觀點的科學家分別發表文章進行一場書面辯論[4],這就足以說明這一話題在科學家看來是有爭議的。

而另一方面,拋開這一爭議,事實上已經有許多針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了。那麼主流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否受到了「政治正確」偏見的影響呢?

從原則上來推斷,這種效應的確是可能的。但是其存在與否和存在的程度,都需要更深入的論證。許多簡單從直覺出發判斷而持此觀點的人,錯誤地評價了或者是高估了此效應。根據媒體報道[5],主流學界不認可沃森及其所代表的觀點,的確是實際情況。也未必每一個「主流學界」的成員都能夠基於自身的研究或者是可靠的知識來證明他們的觀點。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存在對於此觀點的壓迫,也不能從任何角度來說明此觀點的有效性,甚至未必是一件壞事。

事實上,有相當多「原則上有可能」的觀點不為主流學界所認可,程度和原因各有不一。在有些情況下,有可能是因為資金有限等原因無法同等驗證所有假設;在另一些情況下,則有可能是因為被忽略的觀點本身過於荒謬,以至於主流學界認為無需考慮——例如哥德巴赫猜想是可以用初等數學方法來證明的。一個數學家未必需要是哥德巴赫猜想專家,甚至不需要相關方面的任何文獻就足以忽略這種觀點,數學界普遍存在這種忽略,也不能夠說明被忽略的觀點是有效的或者是「被壓迫的」。相反,如果我們對主流學界的判斷有一定的信心,某種觀點被忽略則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它的確有很大的缺點讓學界有理由這麼做。

更何況,說沃森所代表的觀點在學術界被忽略,也是不完全準確的。在過去50年內,存在不少學者試圖論證某種版本的「智力種族決定論」,其中有不少甚至在學術界身居高位(下節詳細討論)。沃森本人的觀點的確被忽略,但這是因為他的看法本身就無法被看作是科學觀點。他自己從未發表過相關論文或學術成果,被批判主要是因為他在2007年[6]和最近的兩次採訪中對記者說的話。這一點也顯示出了部分認為他發表的是「科學觀點」、勇敢指出了科學界未曾研究的問題的網路評論的謬誤——科學家所發表的觀點顯然不能被等同於「科學觀點」,特別是沃森的觀點是在非科學場合面對非科學界人士所發表,且在科學界已有許多爭論的情況下,未援引任何來自科學界的證據。

可見,部分網民錯誤地將科學觀點等同於(一個退出科學活動多年、遠離學界的)科學家所說的話、錯誤地將無證據的隨性言論理解成科學家的大膽探索,反而將真正的科學家基於科學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主流意見,要麼是忽略,要麼斥為「迫害」。一錯再錯,錯誤至此,不知道背後有沒有什麼刻板印象的驅使呢?

「智力(部分由)種族決定論」的科學討論

在這一節中,我們仍然拋開前文所述的辯論,姑且持[4]文中所述的立場——出於研究自由,科學家有權研究「種族與IQ間的關係」,來理清科學界對於這個問題的已有認識。

在沃森以外,的確存在著真正試圖通過實驗來研究「智力(部分由)種族決定論」的科學家或曰學者,而且其中有許多認為兩者的確存在一些關係。其中知名者包括:林恩(Richard Lynn),聲稱數據表明膚色的顏色淺度正相關於IQ [7]、出版著作《智商國富論》(IQ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並且提出「冷冬理論」(Cold Winters Theory)[8]:天氣比較冷的地方進化壓力較大,所以人更聰明;琴生(Arthur Jensen),伯克利教授,提出IQ是部分可以遺傳的,教育的失敗證明了這一點[9],參與撰寫綜述[10]聲稱黑人與白人的IQ測試結果差距當中有一定基因因素;查爾斯-穆雷(Charles Murray),美國保守派政治作者,出版著作《正態分布:智力與階級結構在美國》(The Bell Curve: Intelligence and Class Structure in American Life),聲稱種族間的智力區別部分是由基因決定的。除這些人以外僅[4]文中就提到了許多。

這一系列理論當中,究竟有爭議的斷言(claim)是什麼?事實上,平均智力測試結果究竟是否存在差距、基因究竟是否影響智力,並非主要的爭議所在。2012年的全面綜述[11]已經指出,平均智力測試結果差異的確是存在的,儘管近年已經明顯縮小;而「基因對智力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但其影響並未像25年前的『遺傳派』所希望的那麼大」。有待檢驗的理論最核心的關鍵是引入了「種族」作為理論的組成:觀察到的種族間智力測試平均結果差距,至少有一部分可以用種族之間的基因差異來解釋。

要想使此理論有意義,首先要說明「智力測試」的確衡量了某種「智力」,而且要定義「種族」。這兩方面都存在著相當多的爭議。但我們不妨先同意這些理論家的說法,假設,「智力」是一種普遍認知能力,且可以被某種測試所衡量,並且這種測試是與文化、語言等在不同種族間不同的因素無關,因此是公平的。而「種族」是一種身份認同,某實驗參與者屬於什麼種族來自於自己彙報(self-reported),但不同種族的確對應了不同的基因組,且相同種族擁有相似的基因組。

這樣我們的理論當中就有以下若干對象:前文定義的「智力」、「種族」,共同影響了智力和種族的變數「基因組」(genome),以及統稱為「環境」的若干後天因素,例如個體所受的教育、成長環境、接觸的文化等。這些變數之間的關係如下:

圖中可見,此理論的關鍵在於:1. 決定「種族」的基因和決定「智力」的基因存在重疊之處;2. 「種族」與「智力」因此具有相關性,且這種相關性能夠部分或全部地解釋觀察到的種族間的「智力差異」。

在我們既無法準確定位導致「種族」差異的基因(詳見下節),也無法找到決定智力的基因的情況下,我們無從直接通過找到陰影部分的基因證明這個理論。那麼,如何間接地通過數據和實驗來證實這一理論?事實上,這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是基因決定論的始作俑者之一琴生所寫的綜述[10],也提到:「對於像黑人-白人群體平均IQ差異的來源這樣複雜的問題來說,僅憑一次實驗或一種方法得到的數據來做出結論是不可能的」。

許多看似能證明的實驗,細究起來其實無法排除環境因素的影響,以至於其無法確定地得到哪怕是種族能夠部分解釋觀察到的差異的結論。例如,對比在白人家庭當中撫養的黑人子女與白人子女的方法,就由於並不能真正控制環境——包括了可能的根據膚色的區別對待及身份認同的不同——而不能說明問題。儘管尋找智力測試結果與「白人血統含量」或膚色淺度之間的相關性,被認為是較可靠的一種證明途徑,林恩的嘗試[7]很快慘遭研究[12]「打臉」——簡單地控制環境變數後,相關性就消失了。考慮到林恩廣為人知的故意使用帶有偏見的數據的黑歷史,很難相信如此初級的統計錯誤是無心造成的。林恩的「冷冬理論」也遭到研究[13]的反駁——用來自美國天氣不同的州的智力數據也能夠做出支持「冷冬理論」的結果,然而美國的短暫歷史並不足以讓不同州的人產生進化差異。

相較起來,決定智力的因素包括環境這一假說,則因為證據極多而以至於無人反對,特別是弗林(Flynn)所發現的人類IQ測試結果隨時間逐步上升的現象。總結起來,儘管主流學界同意種族間的平均智力測試結果存在區別,也同意智力受到基因的影響,決定「種族」的基因與決定「智力」的基因存在相關性、能夠用來解釋測試結果的差異的看法,被認為是缺少根據的;測試結果的差異主要被歸因於環境。綜述[11]在第146頁明確寫道:「並未有直接證據來證明基因在[黑人與白人間平均IQ測試結果差距]中有作用的假設」

科學種族主義的幽靈

幸運的是,在沃森事件的例子當中,即便有理由認為雙方都受到一定偏見的侵襲,特別是支持「種族決定論」的一方(有記載稱,持類似觀點的科學家事實上曾經形成一個學術幫派,並得到種族主義者、白人至上主義者的資助),也始終存在方法來比較兩方面的論述各自的有效性和證據的強度。這樣,即便所有人都在搜集有利於自己的證據,通過這種比較也能夠看出誰的看法更有道理:如果一種看法是毫無道理的,那麼一個人窮儘力氣,不惜採取數據造假、故意誇大等手段,也很難搜集到有足夠強度的證據,而如果一種看法很有道理,那麼無需費很多力氣也能夠搜集到適用的證據。這也是科學得以進行而不至於陷於持有不同觀點的科學家自說自話的原因。

在「澎湃新聞」評論當中公眾亂髮謬論

科學問題本身的複雜性使得完成以上鑒別工作需要一定的成本,或許是沃森一事引發許多謬論的一個原因。但是,從根本上,沃森一事在中文互聯網上掀起的部分觀點,更來自於對於「政治正確」的妖魔化、對於科學方法的膚淺理解,以及存在於許多人內心深處的刻板印象和種族主義。

「人種論」在中國之普遍,從有關中國體育的討論到有關生育、宗教、移民等諸問題的討論,幾乎隨處可見。其背後往往未必有多少科學根據:「種族」概念不是通過某些基因來定義的,而是基於任意(arbitrary)選擇的某些體貌標準建構而成的。這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一樣,是某種後現代(post-modern)囈語。問題在於,「種族」概念被建構時人類尚不知道基因的存在。人們憑藉某種能將自己與他人區分開的體貌特徵,將遇到的異質人群劃為另外的人種。儘管我們能後知地發現如此被劃分出來的人種間有基因上的區別,而同種人間有基因上的相似,卻不意味著這是唯一的可能劃分。假設我們並非以膚色,而是換種標準,例如眼睛顏色,來作為區分種族的首要標準,那麼仍然能夠發現類似的基因成團(clustering)[14]。但諷刺的是,人種論者喜歡高喊人與人之間的種種差異是經過「科學」所證實的,而「科學」在他們眼中卻與大航海時代以降歐洲人四處對「原始部落」進行身體測量的行徑並無區別,彷彿只是一系列事實的彙編,可以肆意解讀用於證明自己的偏見,而無需加以思考質疑。這不能不說是科學種族主義(scientific racism)的幽靈在徘徊。

[1]https://www.cshl.edu/statement-by-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addressing-remarks-by-dr-james-d-watson-in-american-masters-decoding-watson/

[2]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3]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10/181004143943.htm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57788a#ref-link-section-3

[5] 可見於《紐約時報》對包括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主任在內的科學家的採訪。https://www.nytimes.com/2019/01/01/science/watson-dna-genetics-race.html?module=inline

[6] https://www.nytimes.com/2007/10/19/science/19watson.html?module=inline

[7]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23/A:1014572602343

[8]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unique-everybody-else/201211/cold-winters-and-the-evolution-intelligence

[9] https://archive.is/20130414233656/http://her.hepg.org/content/l3u15956627424k7/

[10]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103215722/http://psychology.uwo.ca/faculty/rushtonpdfs/PPPL1.pdf

[11] http://people.virginia.edu/~ent3c/papers2/nisbett2012int.pdf

[12]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23/A:1020704322510

[1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4001019?via=ihub#!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選美 的精彩文章:

美國種族問題類,深入淺出型
金斯伯格大法官

TAG:選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