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4歲扳倒鰲拜的康熙,用了8年才幹掉一個老人,還稱千古一帝?

14歲扳倒鰲拜的康熙,用了8年才幹掉一個老人,還稱千古一帝?

清軍入關以後,陸續消滅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和南明政權,對於擁兵一方的漢人大將,清政府封他們為藩王,繼續鎮守邊關,1673年前後,康熙決定削藩,此舉惹怒了吳三桂等人,吳三桂不想坐以待斃,同年11月誅殺雲南巡撫,自任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口號,公然對抗清朝統治。

五年之後,吳三桂稱帝,不過此時他已經走到了末路,不久之後將皇帝寶座傳給孫子吳世璠,在清軍步步緊逼下,吳世璠自殺身亡,1682年春節前後,處處都洋溢著過年的喜悅,康熙皇帝下旨讓人刨了吳三桂祖墳,掘出屍體之後大卸八塊,派人送到不同地區,讓吳三桂死無全屍。

從古至今,對待死人最殘忍的手段就是挖墳鞭屍、挫骨揚灰了,康熙更加過分,竟然把吳三桂的遺體送到全國各地,實在不是一個帝王所為,康熙原本也不是仇恨心極強的人,這件事發生在他身上,只能說康熙對吳三桂恨之入骨。

對於一個死人,無論是大卸八塊還是挫骨揚灰,都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然而把吳三桂的屍塊丟到全國各地,這種殘忍的手段不僅震懾了反清勢力,還讓老百姓從心底感受到統治者的殘酷手段,不敢肆意反抗。

康熙差點死在吳三桂手上,因此在他眼中,吳三桂罪大惡極,而且清朝統治日漸穩定,這些藩王也沒有了作用,朝廷每年還要向他們提供大量財物,因此才決定撤銷藩王,吳三桂非但不聽從朝廷旨意,還公然起兵反抗,實在罪無可恕。

吳三桂雖然是漢人,卻是臭名昭著的大漢奸,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已經讓他失去了不少人心,如今天下太平,他還要繼續掀起叛亂,老百姓幾乎不會支持他,但是百姓們樂得康熙與吳三桂爭鬥,很長時間內吳三桂都處於上風。

一個漢奸走狗,一個韃子皇帝,在百姓眼裡都不是好東西,康熙明白百姓們的想法,他們正在嘲笑自己,如同本來馴服的一條狗,如今卻反咬自己一口,下不來台的康熙把這一切都歸在吳三桂身上,拼盡全力也要整死他。

雖然康熙時刻都想出去吳三桂這個心頭大患,身為一國之主,康熙從來都是做好準備才會動手,沒有必勝的把握之前,不會貿然出兵,如今擺在康熙面前有兩個難題。

首先吳三桂偏安一方,在當地經營多年,培養了大批死忠人馬,甚至組建了一直北伐隊伍,浩浩蕩蕩的出擊,這是許多人無法想像的,並且吳三桂以「驅除韃子」為名,雲貴川等地大軍紛紛響應,康熙要是直接出兵對抗吳三桂還是先瓦解其他追隨勢力呢?

滿清入關以後,八旗兵戰力不斷下將,曾經在遼東地區叱吒風雲的八旗子弟都成了廢人,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史書記載:「觀望逗留,不思振旅遄進,竟爾營私適己希圖便安,或諉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未具,借端引日,坐失時機者。甚而干預公事,挾制有司,貪昌貨賄,佔據利藪。」

可想而知這樣的懶散軍隊如何抵抗吳三桂,康熙慌忙之下失去了往日的精明判斷,當時康熙僅僅只有20出頭,吳三桂卻已經是行將就木的老人了,兩人相差50多歲,康熙想要解除叛亂,最好的方法就是拖下去,只要康熙等到吳三桂去世的那天,叛軍自然不攻而破。

到時候不需要費一兵一卒,就能平定叛亂,然而康熙年輕氣盛,自認文治武功當世無人能敵,執政之後有野心的大臣幾乎都被砍了腦袋,對於吳三桂這樣的人,根本不放在眼裡。

要知道康熙8歲登上皇位,14歲親政,年紀輕輕扳倒鰲拜獨攬大權,如今20多歲正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平定吳三桂將是自己的下一項功勛,於是乎康熙下定決心出兵打仗,這一仗整整持續了8年,直到中原地區血流成河,百姓哀聲哉道才作罷。

對於吳三桂這樣的人,如果是順治肯定會採取收買的方式拉攏,然後一點點削弱他們的勢力,屬於鈍刀割肉,康熙直來直往,堅信自己這把鋒利的刀可以削去一切抵擋的人。

可是康熙始終沒有想到,鰲拜等人雖然權傾朝野,卻始終都被皇帝眼皮底下,只要想動手,隨隨便便就能抓出把柄,吳三桂卻不一樣,遠離皇帝管轄的他早已經培養了一支忠於自己的勢力。

康熙動動嘴皮子就想撤銷別人的管轄,無疑是在逼吳三桂造反,實際上康熙被後世史學家過於美化了,在許多關鍵政治事件上,康熙的處理手段並不高明,此次削藩就是一步壞棋。

康熙在位期間,民族矛盾依舊存在,吳三桂打起反清旗幟,許多明朝舊貴族和漢族士兵、少數民族人士紛紛效仿,國家初定政權尚未穩定,忙著削藩一定會引起內亂,一戰打了8年,耗費了大量財力物力,也只有康熙這個自命清高的人才做的出來,削藩帶來的後果證實了康熙並沒有遠見。

8年時間裡,吳三桂曾拿下了半數江山,雙方激戰數次,整體上說,吳三桂勝多負少,處於上風,兵力分布上來說,滿清全部兵馬加起來也只有藩軍一半而已,作戰能力更是比八旗軍強出一大截,如果不是吳三桂壽元將近,還不一定是誰取勝呢?

吳三桂宦海沉浮多年,如果時間充足,康熙未必是他的對手,只能說這場勝利來的有些僥倖,康熙也認為「幸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逆賊遂爾蕩平。倘復再延數年,將若之何?」,可見康熙也將戰爭勝利歸功於祖宗庇護。

每當想起來,康熙都會感到後怕,歷史上由於削藩引發的戰爭不在少數,對於統治者來說風險與收益並存,削藩直接觸碰了藩王利益,使得戰爭一觸即發,對老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漢景帝曾削藩導致七萬之亂,朱允炆削藩致使朱棣起兵奪取皇位,自己下落不明,可見削藩成本太高了,稍有不慎就會危及生命,康熙自命不凡,不吸取經驗反而執意削藩導致戰爭爆發。

如果康熙能夠吸取教訓,制定一個完整的計劃,本來可以避免這次禍患,然而他始終不承認,反而質問大臣:「憶爾時惟有莫洛、米思翰、明珠、蘇拜、塞克特等言應遷移,其餘並未明言遷移吳三桂必致反叛。議事之人至今尚多,試問,當日曾有言吳三桂必反者否?」

身為帝王,似乎所做的事情都是對的,即便是錯也是錯在大臣身上,歸根結底這就是至高無上的權力啊。

參考資料:

【《平定三藩之亂》、《「三藩之亂」新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LS 的精彩文章:

這個名將一戰平定十年禍患,皇帝說:棄用,被雪藏20年重新出山
公主出嫁前,皇宮會派宮女去做一項實驗,一不小心就會喪命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