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初三大功臣,為啥只有韓信挨了刀?只能說他咎由自取

漢初三大功臣,為啥只有韓信挨了刀?只能說他咎由自取

劉邦既定天下,置酒於洛陽南宮大宴群臣。當劉邦問起為何能得天下的原因時,愛拍馬屁的高起、王陵當即把劉邦一頓誇。劉邦呵呵一笑,說出了他自己看法:「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什麼叫情商?這就叫情商。當老闆的不居功、不自誇,不動聲色地將功勞推到下屬身上,不費一錢一帛而令下屬歸心,自己還能撈個知人善任的美名。君臣一通互捧,臉上都有光,相信張良、蕭何聽了這番話後無論如何都不會起反心的。但不巧的很,韓信並不在場,這會兒正在下邳當他的楚王呢。

韓信始終是劉邦心裡的一塊心病。秦末大起義那會兒,大家雖然打得熱鬧,但都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秦始皇自稱皇帝,是天下共主,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按理說,各路起義軍首領在推翻秦朝後也當個皇帝,不過分吧?奇怪的是,居然沒有人自稱皇帝。陳勝自號為王,項羽自稱霸王,劉邦受封漢中王。張良、蕭何、樊噲都老老實實地給劉邦當馬仔,任打任罵,毫無怨言。

只有韓信是個例外。他不認為自己是臣,而是「士」,常常背著把劍到處晃悠。他是個理想主義者,對封侯拜將興趣不大,最大願望就是裂土封王,因此他最初投奔的是項羽而不是劉邦。滎陽對峙時,項羽曾派人遊說韓信。韓信回答:「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仔細揣摩韓信這句話,就能發現他與劉邦的關係並非君臣,更像是「士為知己者死」的俠士精神,打心裡根本不認同這個國家的制度。在平定齊地後,韓信就迫不及待上書劉邦請為假王。劉邦本來不答應,被陳平踩腳後立馬改口,把陳地以東至大海的地盤封給他,才換來韓信、彭越在垓下之戰中的全力配合。

事態發展到這一步,劉邦已經很清楚,他和韓信只是合作關係,合作結束後遲早要散夥。彭越、英布等異姓王也是如此,張良、蕭何、樊噲、周勃這些人才是他帶出來的老班底。於是,劉邦的手下分成了很明顯的兩派,一派是以張良為首的元從派,一派是以韓信為首的合作派。哪些人可留,哪些人該殺,一目了然。

此時,劉邦已經是54歲高齡的老人了。作為一個成熟政治家,絕不會把後患留給子孫。諸侯王不反,那就逼著他們反,在大赦天下的同時,又大肆清算項羽舊部。果不其然,燕王臧荼驚懼之下率先造反,劉邦親自征討,將其斬殺。不久後,有人舉報韓信謀反,劉邦採用陳平之計偽游雲夢將其擒獲。考慮到時機不成熟,劉邦沒有下手,只是將其貶為淮陰侯了事。

高祖十年,巨鹿太守陳豨謀反,約韓信為內應。劉邦親自率兵征討,韓信本欲起事,他的弟弟上書告密,導致計劃失敗。韓信被呂后與蕭何騙入長樂宮中處死。韓信死後,七個異姓王陸續被清理,只有長沙王吳芮僥倖逃得一命。

後人多抨擊劉邦濫殺功臣,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劉邦殺的都是不聽話的異姓王,張良、蕭何、樊噲這些患難之交,他可曾殺過一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往今來 的精彩文章:

一隻雞引發的慘案:士兵偷了一隻雞,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此人擋住李自成百萬大軍,險些拯救明朝,頭骨出土後令人傷心

TAG:史往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