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2018年18篇論文「挑戰教科書」,你最驚奇的是?

2018年18篇論文「挑戰教科書」,你最驚奇的是?

生命科學領域充滿著變化和未知。隨著研究的深入、新技術的更迭,不少舊理論有可能會被改寫。這些「顛覆」教科書的新知識會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生命的進程,並為疾病治療帶來新的線索。

2018年,不少「挑戰舊識」的研究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生物探索整理了18篇,以饗讀者:

1# Nature:子宮可能並不是無菌的

Could baby』s first bacteria take root before birth?

2018年18篇論文「挑戰教科書」,你最驚奇的是?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Most infants first come into contact with microbes during birth — or so researchers have assumed. Credit: Edgard Garrido/Reuters

之前,科學家們多認為,嬰兒是在出生後才接觸細菌的,他們相信「胎盤和子宮是無菌的」。然而,2018年年初,《Nature》發表一則新聞揭示,這一理論可能是錯誤的——多個研究團隊先後在胎盤、羊水中發現了細菌及其DNA的存在。

下一步,子宮的細菌是否存在?來自哪裡?如何與嬰兒接觸……都是未解的謎題。

2# Nature:全新肺細胞

A revised airway epithelial hierarchy includes CFTR-expressing ionocytes

2018年8月,《Nature》連發兩篇文章,同時揭示了一種新型肺細胞——「肺部離子細胞」(pulmonary ionocyte)。這一新細胞會高度表達一種與囊性纖維化有關的突變基因——囊性纖維跨膜轉導調控因子CFTR。

3# Nature:成年後海馬體新神經元停產

Human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drops sharply in children to undetectable levels in adults

2018年18篇論文「挑戰教科書」,你最驚奇的是?

圖片來源:Pixabay

過去,科學家們多認為,人類大腦的海馬體都會產生數百個新的神經細胞。然而,新研究發現,一旦成年後,這一區域的神經元似乎就停止產生了。

4# Science:受精卵分裂的「新認知」

Dual-spindle formation in zygotes keeps parental genomes apart in early mammalian embryos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在胚胎的第一次細胞分裂時,是一個紡錘體(spindle)負責將染色體分離到2個細胞中。然而,新研究卻揭示,實際上有2個紡錘體參與了染色體分離過程:一個負責分離來自母親的染色體,一個負責分離來自父親的染色體。

詳細:改寫教科書!Science首次揭秘:關於「受精卵」的這一認知,我們錯了

5# Science:「臨終關懷」並不是浪費

Predictive modeling of U.S. health care spending in late life

在美國,1/4的醫療支出發生在生命的最後12個月。這通常被認為是浪費的。Science上這一篇研究通過建模重新評估後發現,死亡是難以預測的,所以之前的評估方式並不一定能視作「浪費」。

6# Cell:益生菌可能有害於腸道健康

Post-Antibiotic Gut Mucosal Microbiome Reconstitution Is Impaired by Probiotics and Improved by Autologous FMT

2018年9月,《Cell》期刊發表了一篇文章揭示,益生菌(包含抗生素)可能並不是一直有益的,相反,它們可能會延緩腸道癒合。這提醒我們,補充益生菌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性,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宜。

7# Cell:語言基因可能並不是人類所特有的

No Evidence for Recent Selection at FOXP2 among Diverse Human Populations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特徵之一,而FOXP2基因是調控語言能力的基因,且作為人類特異性特徵的被寫入教科書。然而,新研究卻提出質疑:科學家們分析古人類的遺傳數據後發現,FOXP2突變並非人類特異的。

8# Cell:「垃圾DNA」是胚胎髮育的關鍵

A LINE1-Nucleolin Partnership Regulates Early Development and ESC Identity

2018年18篇論文「挑戰教科書」,你最驚奇的是?

Embryos at the two-cell stage, represented in this illustration, need an unusual mobile DNA sequence to keep developing.ORB 22/SHUTTERSTOCK

2018年6月,《Cell》期刊上一篇文章揭示,一種長期被認為要麼是「基因垃圾」,要麼是「有害寄生蟲」(pernicious parasite)的「跳躍基因」(jumping gene)實際上是胚胎髮育第一階段的關鍵調節因子。

詳細:改寫認知!Cell首次證實:「垃圾DNA」是胚胎髮育的關鍵

9# PNAS:免疫系統衰退,可能是癌變的主因

Thymic involution and rising disease incidence with age

隨著年齡的增長,體細胞突變的數量會累積,而這常被認為是癌症多發的主要原因。現在,最新研究卻提出不一樣的推測:免疫系統的衰退,才是引發癌症發病率增加的更重要因素。

詳細:顛覆舊識!衰退的免疫系統,才是癌症發病率增加主因 | PNAS

10# PNAS:線粒體DNA遺傳不是「母親特權」

Biparental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Humans

2018年18篇論文「挑戰教科書」,你最驚奇的是?

ISTOCK.COM/ILEXX

「線粒體DNA(mtDNA)是由母親遺傳給子女的」——這是過去教科書上的重點理論之一。現在,這一認知要被改寫了:科學家們發現了17個攜帶父母雙親線粒體DNA的案例,證實來源於父親的線粒體DNA也可以遺傳給下一代。

11# 柳葉刀:1型糖尿病並局限於年輕人

Frequency and phenotype of type 1 diabetes in the first six decades of life: a cross-sectional, genetically stratified survival analysis from UK Biobank

1型糖尿病通常被認為是兒童、年輕人會發生的疾病。然而新研究卻揭示,中老年人同樣會患有這一疾病,而且他們往往會先被認為是2型糖尿病。

12# 柳葉刀:乳製品或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Association of dairy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21 countries from five continent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通常,膳食指南會建議盡量減少「全脂乳製品」,因為它們是飽和脂肪的來源,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柳葉刀上一篇針對13萬人的研究文章發現,每天攝入約三份乳製品(約750ml牛奶)的人,其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卻降低了。並且,全脂乳製品對健康表現出保護作用。

13# 柳葉刀:5g,鹽的攝取「警戒線」

Urinary sodium excretion, blood press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a community-level prospective epidemiological cohort study

《柳葉刀》上的一篇文章揭示,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除非每天鈉攝取量超過5g(相當於2.5茶匙的鹽),否則鈉的攝入不會增加健康風險。需要注意的是,中國是研究中唯一一個80%的地區每天鈉攝入量超過5克的國家。

詳細:柳葉刀:每天攝入鈉低於5g,不會增加健康風險

14# NEJM:低劑量阿司匹林並不會改善健康

Effect of Aspirin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Bleeding in the Healthy Elderly

2018年18篇論文「挑戰教科書」,你最驚奇的是?

圖片來源:Pixabay

阿司匹林被譽為「神葯」,源於它除了最初的鎮痛消炎之外,還被證實在抗血栓、抗癌等多方面發揮著積極的潛能。

然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期刊連發3篇文章「謹慎」表態:對於健康的老年人(無心血管疾病),每天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並不會延長壽命。

詳細:三篇NEJM齊發!每日低劑量服用阿司匹林,並不會延長壽命

15# BMJ:常用止痛藥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Diclofenac us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s: series of nationwide cohort studies

雙氯芬酸是一種常用止痛藥。然而,研究發現,與不使用止痛藥、使用撲熱息痛(商品名稱有百服寧、泰諾、醋氨酚等)和其他傳統止痛藥相比,雙氯芬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人員建議,雙氯芬酸不應該在櫃檯上出售,並且在開處方時,應該附加一份關於其潛在風險的說明警告。

詳細:這款大眾葯別吃!BMJ警告:雙氯芬酸止痛藥或致心臟病

16# 柳葉刀子刊:維生素D不能預防骨折

Effects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musculoskelet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trial sequential analysis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表明,無論劑量高低,維生素D並不能預防骨折或跌倒都沒有影響,它對於骨密度沒有臨床意義的影響。這意味著,幾乎沒有理由使用維生素D補充劑來維持或改善骨骼健康。

17# Cell子刊:2型糖尿病的病因或有其他

Elevated Levels of the Reactive Metabolite Methylglyoxal Recapitulate Progression of Type 2 Diabetes

長期以來,胰島素抵抗和升高的血糖水平被認為是導致2型糖尿病的原因。然而,《Cell Metabolism》上的一篇研究以果蠅為模型發現,代謝物甲基乙二醛(MG)水平升高導致了典型的糖尿病代謝紊亂,以及胰島素抵抗、肥胖和血糖水平升高。科學家們發現,MG是引發2型糖尿病的原因。

詳細:認知或改寫!2型糖尿病存在其他致病原因 | Cell子刊

18# Nature子刊:致癌基因竟然抑制癌症

Plk1 overexpression induces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and suppresses tumor development

PLK1一直被認為是一種致癌基因,同時也是潛在的治療靶標,抑制其活性可以誘導細胞腫瘤的凋亡。然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文章卻揭示,這一致癌基因竟然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

詳細:Nature子刊顛覆舊論!致癌基因竟然 「抑制癌症」?

責編:探索君

End

參考資料:1)15 Studies That Challenged Medical Dogma in 2018

2)Nautre:嬰兒身上的首批細菌來自出生前?

3)「語言」基因到底存不存在?- Cell挑戰「教科書」式發現

4)1型糖尿病,絕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中醫能治療癌症嗎?
「低溫延壽論」:這主要取決於基因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