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以茶入畫,茶畫里的生活圖錄
第二季《國家寶藏》里,胡杏兒詮釋了一副「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
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廣東省博物館藏
壁紙用西方繪畫工藝結合了彼時流行的「中國風」 ,將中華韻味和廣東的社會風情細細繪製在壁紙中,其中有關於「腳踩茶」的細節。
剛開始知道「腳踩茶」,很多人一定跟我一樣,覺得有點「難以接受」。
衛生嗎?洗腳了嗎?不會有腳氣嗎?
其實,「腳踩茶」是一千多年來祖輩傳承下來的絕活,經過腳力踩出的茶更干更緊緻,這樣用刀片削出的茶葉片才能更輕薄、豐潤。
清末廣州港,工人在踩茶球
而且不止是廣東,很多地方都有著踩茶傳統,比如像安化的千兩茶,四川雅安長沙村將踩茶稱為「溜茶」。
雅安長沙村老師傅的「溜茶」
關於腳氣的問題其實不用擔心,因為踩茶並不是直接用腳去接觸茶葉,而是會用竹簍、粽葉、竹葉、粗布等東西層層隔離,這樣做也能防止異味和空氣進入,達到揉捻的效果。
踩茶時的竹簍
關於茶畫,「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其實只是局部的茶事活動,在中國古代繪畫中,不乏以茶事為主題或局部涉及到茶事的繪畫創作。
《品茶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 藏
《韓熙載夜宴圖》
古人的茶畫,多是文人雅士的藝術,離不開茶會,茶宴這樣的雅集活動。
被認為是人物工筆傳神之作的《韓熙載夜宴圖》,官員韓熙載在自家笙歌夜宴,全圖雖不以茶宴為主,但局部的一些茶器也可以反映出,茶宴在當時文人官宦中的盛行。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過去常有人認為韓熙載辦的是酒宴,但後來根據一些古墓葬的觀察,這些器具應該是茶具。
關於這幅《韓熙載夜宴圖》,雖描繪的是歌舞昇平,但背後卻暗藏政治危機。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據說當時南唐在北宋的勢力下生存的很憋屈,李煜對朝臣內鬥也很猜忌,他就派當時的畫院待詔顧閎中去韓熙載家中「偷窺」。韓熙載當然也知道皇帝的小心思,所以,故意設了這宴席,做出一副不問時事,沉湎歌舞的放浪姿態,好讓李煜放寬心。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後來李煜看到這幅顧閎中憑記憶繪製的《韓熙載夜宴圖》,就放過了韓熙載,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是顧閎中的這幅傳神的畫,救了韓熙載。
《文會圖》
關於茶文化,有「興於唐,盛於宋」之說。
而關於宋代的茶事圖,最為有名的,應該就是宋徽宗趙佶而得《文會圖》。
《文會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藏
對於做皇帝來說,宋徽宗實在算不上是個明君,但他在藝術造詣上卻是很有天賦,尤其書畫。本人也是自視高格,搞得當時朝堂都是清流風雅之氣,反倒少了政治該有的嚴肅。
這幅《文會圖》描繪的一群文士在庭院柳蔭宴飲文會的場面。
集會設在一處庭院,曲水流觴,垂柳修竹,樹影婆娑,八九文人圍著桌子吃吃喝喝,高談闊論。
邊上設有小桌和茶床,茶床上陳列茶盞、盞托、茶甌等物,一童子手提湯瓶,意在點茶;另一童子手持長柄茶杓,正在將點好的茶湯從茶甌中盛入茶盞;床旁設有茶爐、茶箱等物,爐上放置茶瓶,爐火正熾,顯然正在煎水。
畫中的茶具在存世北宋茶器中確有相應的例子,可見宋徽宗所繪確有根據。
宋徽宗很擅長細節刻畫,畫中人物的神情,姿態各有樣貌,包括對形形色色的茶器描畫也都細緻精巧,可以說是個很精緻很有藝術修養的皇帝了。
這幅《文會圖》據說還藏了宋徽宗的一個小心思,就是在畫面下方的茶床底下,藏了一隻很不起眼的酒瓶,看似無意,但縱觀全圖布局,這隻酒瓶又非常顯眼。
《文會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藏
有觀者揣測宋徽宗有所暗示,宋徽宗只說「吟詠揮毫醉醒中」。
是醉?是醒?
《攆茶圖》
宋代確實是個茶文化特別盛行的年代,「大興鬥茶之風,實用點茶之法」。
《攆茶圖》從一個靜態的畫面呈現出了一個動態的點茶具體過程。
《攆茶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藏
畫幅左側兩人,一個轉動茶磨磨茶,另一個左手持茶盞,右手提湯瓶正欲點茶,而桌上茶羅、茶盒、茶盞、盞托、茶匙、茶筅等茶器樣樣俱全,可見對茶事的一絲不苟。
最近很有熱度的《知否》,裡面也有不少關於點茶的畫面。
比如盛家的女兒們需要和宮裡的教習麼麼學習點茶、插畫、焚香;如蘭抱怨點茶難的時候,盛大娘子一邊訓斥一邊還能行雲流水的做茶;明蘭相親時,兩個小丫頭就在後面邊點茶邊看熱鬧。
這也反映了宋人已經把茶事融入到了生活情趣中,不用刻意為之就已經自成風雅。
茶事繪畫的範圍有兩種,一種是以茶事活動為主題的,另一種是其他主題但出現茶事活動的。
蘇軾就曾對茶和畫有過精闢論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操同也,譬如賢人君子黔晰美惡之不同,其德操一也。」
《宮樂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藏
茶事反應的是社會風情,也是生活風貌,還有包括《鬥茶圖》、《宮樂圖》、《事茗圖》、《惠山茶會圖》等等這些茶畫中,我們都可可窺見不同朝代,不同風俗下的茶文化和生活百態。
青山隱隱暖浮生


TAG:茶香記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