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社會科學報》「學海觀潮」2018年報道回顧

《中國社會科學報》「學海觀潮」2018年報道回顧

2018年註定將成為中國思想文明發展史上重要的坐標年份。

這一年,世界迎來「千年第一思想家」卡爾·馬克思200周年誕辰,《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中國改革開放走過銳意開拓的40年,從理論構建到制度實踐,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放眼世界,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歐洲國家政黨光譜和政治格局進入調整期,美國自特朗普上任總統以來的外交政策使既有國際秩序受到嚴重衝擊。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如何透過波譎雲詭的種種表象,看清思潮紛呈背後的本質?這需要秉持理性洞察、篤實明辨的理論定力。置身於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中國社會科學報》「學海觀潮」版始終堅守學術性、思想性、批判性宗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經典涵養正氣、淬鍊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回應時代變革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回望來時路,翹首新征程。2019年,我們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學海觀潮」有幸與偉大時代同行,將不忘初心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叩問歷史規律,凝聚思想輿論正能量;釐清紛紜思潮,針砭錯誤言論,透過現象正本清源;助力中國學術、中國理論、中國思想立時代潮頭,通古今變化,發思想先聲。

深入闡釋習近平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18年5月4日,在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卡爾·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黨中央隆重舉行紀念大會,深切緬懷馬克思的偉大人格和歷史功績,高度評價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輝思想,精闢地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的鮮明品格,特別是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深刻地闡述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和實踐要求。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神聖職責。「學海觀潮」刊發的《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理論》一文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新時代最鮮活生動的馬克思主義,是視野宏闊、思想深邃、理論完備、內容豐富、邏輯嚴密的科學體系。這一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作出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的重要貢獻,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論斷,豐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創造性地提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思想,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造性地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持之以恆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學說;創造性地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思想,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創造性地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於黨的一切工作中,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等等。

展示改革開放40年

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深刻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在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40年前,一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回顧「解放思想」之於改革開放的意義,「學海觀潮」刊發的《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精神引擎」》一文提出,解放思想是開啟改革開放歷程的精神前提,是破解改革開放難題的認識利器,是優化改革開放願景目標的解題工具,是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關鍵保障。40年改革開放在解放思想層面的基本經驗,是中華民族一筆十分難得的「精神財富」。

黨的十九大報告莊嚴宣布:「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學海觀潮」刊發一系列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十九大精神的文章。學界就如何認識和把握「新時代」這個重大而科學的政治論斷進行深刻學理闡述。「學海觀潮」刊發的《科學把握新時代的內在規定性科學》一文認為,新時代「新」的內在規定性主要體現在社會主要矛盾、黨的歷史使命、黨的指導思想、發展戰略、黨的建設新要求以及世界意義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前瞻性的方面。正是這些內在規定性,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也正是這些內在規定性發揮著坐標引導作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才能取得五年來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

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障。「學海觀潮」刊發的《中國共產黨的先鋒隊邏輯和人民主體觀》一文認為,黨在宏觀和微觀層面的凝聚力、戰鬥力、領導力、號召力不斷增強,究其原因正在於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握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鋒隊邏輯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主體觀念,並在解釋世界與改造世界中實現著二者的有機統一。

運用馬克思主義

剖析世界發展態勢

唯物史觀、剩餘價值理論、世界歷史思想、經濟全球化觀點、意識形態理論……馬克思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創立了科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為我們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科學分析複雜的現實態勢,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

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度空前加深,各國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馬克思、恩格斯當年關於世界歷史發展的預言,已經成為現實。「學海觀潮」刊發的《從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中汲取智慧》一文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這一論斷,實際上包括資本主義開創的「世界歷史階段」和從資本主義的世界歷史階段向共產主義的世界歷史階段的轉變。

近年來,歐美國家出現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等逆全球化現象,引起學界廣泛關注。近代以來因資本主義世界擴張而撬動的經濟全球化,如今何以遭遇其肇始者的極盡逆反?「學海觀潮」刊發文章《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全球化理論》指出,馬克思通過對19世紀肇始的經濟全球化進程與資本主義的世界擴張之間的聯繫所進行的深入分析而形成的經濟全球化思想,對於剖析當前國際形勢下經濟全球化進程,仍然是富有解釋力與啟示性的理論依據,並啟示著發展出不同於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方案。文章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的全球化理論視域中,逆全球化是全球化發展新階段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本質上仍是資本主義所固有的「資本內在否定性」的外化表現;其民粹主義、新保守主義思潮,歸根到底也還是資本與勞動、資本與資本的矛盾反映。

審慎分析國際局勢大調整期的

挑戰和機遇

在當前世界正在經歷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形勢所發生的深刻變化需要審慎分析。近年來,在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難民危機背景下,歐洲國家的民粹政黨迅速崛起。「學海觀潮」刊發的《歐洲政黨光譜和政治格局進入調整期》一文認為,歐洲國家民粹政黨崛起給主流政黨造成程度不等的執政困境,受到民粹政黨和激進政黨崛起的擠壓,歐洲國家政黨光譜和政治格局進入調整期,而這將給歐洲乃至世界形勢的走向帶來不小的影響,歐洲一體化進程將會遭遇更大的阻力,構成西方逆全球化運動的組成部分。同時,文章也預測,伴隨著民粹政黨的崛起,未來若干年內歐洲政黨格局將處於轉型期,並最終形成新的相對穩定的左翼、中間和右翼政黨體系。

《追蹤國際政治發展新動向》一文考察了當前國際政治理論與社會思潮演變出現的一系列新動向,並剖析了中國在其中能夠發揮的主動性。文章認為,面對當今國際社會思潮發展的動向,面對逆全球化、民粹主義、「中國威脅論」等思潮泛起的風險,一方面,要加強理性專業的分析研判,引導人們全面客觀認識利弊,積極應對其蔓延帶來的挑戰,辯證把握國際社會發展的主流大勢和總體趨向。另一方面,國際社會要加強國家治理能力建設,消減這些思潮蔓延的國內根源,協同推進以共同發展為導向的全球化,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合力阻止這些思潮的擴散。

我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推動者和貢獻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原則等中國主張、中國經驗、中國理念、中國價值,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為推動人類社會順潮前行發揮引領作用。2018年9月3日開幕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聚焦主題「合作共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推動中非關係發展邁向新台階。峰會召開之際,「學海觀潮」刊發文章《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非正是上述理念先行先試的抓手和樣板。今天的中非關係發展呈現出越來越強的雙向、平衡、互動特徵,雙方對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有了更加自覺的認知,也向世界昭示,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是腳踏實地的實踐。

透過概念與觀念

洞察思潮本源

面對當今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新形勢,「學海觀潮」以理性的學術分析,辨其源流,論其實質。

2017年底,西方思想輿論界熱炒「銳實力」,試圖給新一輪「中國威脅論」提供「理論依據」。「學海觀潮」刊發的《「銳實力」背後的霸權邏輯和雙重標準》一文認為,諸如「銳實力」概念、「中國影響力滲透」爭論等充斥著意識形態偏見,評價的雙重標準充分暴露了西方中心主義的傲慢與偏見,反映的正是西方國家一些政治精英在意識形態上的不自信,試圖以詆毀、歪曲中國公共外交的手法遏制中國國際形象的提升。對於如何化解新一輪「中國威脅論」,文章認為,應對日趨複雜的國際輿論環境,從根本上說中國需要以更大的戰略自信和戰略耐心發展好自己。

20世紀末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在全球範圍推銷其「普世價值」時,常常試圖以「超越」意識形態的面目示人,這種目的性在思想界表現為,近現代以來,不同形式的「意識形態終結論」常能找到其兜售的市場。「學海觀潮」刊發的《剖析「意識形態終結論」演變軌跡》一文指出,「意識形態終結論」者不是要終結所有意識形態,恰恰是為了保留自己的意識形態,而要終結對他們影響最大而且也是威脅最大的意識形態。其弔詭和自相矛盾的地方正在於,「意識形態終結論」本身就體現了十足的意識形態性。

「意識形態終結論」的蔓延、西式教條主義和錯誤理解學術創新邊界,為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蔓延提供了溫床。「學海觀潮」刊發的《追蹤新形勢下歷史虛無主義演變動態》一文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通過否定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瓦解大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通過否定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瓦解大眾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通過所謂重述歷史,造成人們歷史觀和歷史認知的混亂。學術界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研究,深入其內部,加強對其理論觀點、史料運用、敘述方式、社會心理基礎的精細分析,為有效扼制這一思潮的蔓延提供學理支撐。

凝聚正能量講好中國故事

把握主流思想輿論的主動權,向來是意識形態工作須臾不能鬆懈的重要抓手。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的經驗和法寶之一就是中國共產黨成功領導的抗日輿論戰。在紀念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80周年之際,「學海觀潮」刊發的《中國共產黨:抗日輿論戰之中流砥柱》一文提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輿論戰振奮了民眾抗日精神,輿論宣傳有力促進了動員工作的開展,並有效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強勁的輿論宣傳展示了一個偉大民族精神上的堅忍和意志上的頑強,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智慧。

2018年,中國新聞教育和新聞學研究屆滿100周年。「學海觀潮」刊發的《中國新聞學百年回望》通過梳理總結百年來中國新聞學發展成就和新聞事業發展歷程,明確指出,新聞工作必須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為人民服務方針、必須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方針,成為新聞界和新聞學界重要的工作方針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重要原理。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沒有硝煙的輿論場域在加入了各類新媒體、自媒體後,如同鋪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混戰。人們在其中已經難以看清事實與真相,這也是被2016年牛津詞典作為年度詞語的「後真相」(或「後事實」)一詞所指涉的現象。「學海觀潮」刊發的文章《解析西方「後真相」的真相》觀察到,「後真相」最大的特徵,也是最大的問題在於,受眾看到的是基於媒體所傳播信息而構建起來的世界,即便這個構建的世界並不是客觀現實,只存在於媒體的想像和構建之中。

面對國內和國際更加複雜交錯的輿情格局,國際上涉及中國的輿論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外交政策、對外傳播策略和話語權。「學海觀潮」刊發的文章《研判輿論動態加強國際傳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認為,當前,國際上涉及中國的輿情,其廣度和強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需要準確把握國際上涉及我國輿情的新特點,正確判斷我國所處國際輿情的新形態,探索及時應對涉及我國國際輿情的新路徑;推進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提高我國的國際輿論引導能力,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更好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何志鈞 孫恆存:打造數字美學研究的中國學派
《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19年第1期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