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樂又接爛片?這回不能讓他背這鍋
上周,一部純港片上映了。
古天樂,吳鎮宇,袁詠儀,張達明,黃秋生加一些香港電影的熟面孔出鏡。
類型,喜劇。
咋一看,很賀歲片。
豆瓣從7.4降到6.4分,也符合這類電影這些年的一貫水準。
然後,有些人又要說了:
古天樂又缺錢蓋學校了,所以又接一部爛片,理解,理解。
但這回,您誤會了:
古天樂接爛片這個鍋,這次不能甩給他。
這片子本身不爛,只不過是我們看到的版本,爛了。。。
《家和萬事驚》
其實光從理論來說,本片也不是一個爛牌面。
它改編自1993年張達明創作的舞台劇:《亞Dum一家看海的日子》。
直到今天,張達明說起這套劇,依然很驕傲:
香港中文大學將其選定為通識教育系香港舞台劇研究相關科目之必讀劇本;
同時,劇本更榮獲香港演藝發展局傑出創作劇本大獎冠軍。
這部舞台劇經過這麼多年的市場檢驗和演出,已經很成熟了。
當時翻拍電影版時,張達明因戲中的老年妝造型,還被媒體說成是病(患鼻咽癌)得只剩這樣的身板。
雖然當時確實患病,但事後證明那個報道是烏龍,而且張達明如今看來恢復得不錯。
實際上,做為舞台劇的靈魂人物張達明,更是擔任了本片的演員,監製,編劇三職。
所以這樣的改編,至少爛的概率會小一些。
《亞Dum一家看海的日子》講了一個荒誕的故事:
亞Dum一家三代五口擠在狹小的天台屋中,生活艱難。
窗口可以看到的一小片海景,成為亞Dum一家的日常慰藉。
沒想到,隔壁蓋了另一間天台屋,擋住了海景。
於是,亞Dum一家出盡法寶,務求趕走住客,還原海景。
劇的表達形式是喜劇的,但實際上,它的內核很喪的:
貧窮,蝸居,中年危機等問題,都被藏在了荒誕的喜劇表象下。
到了電影版,包裝依然喜劇,甚至還帶有舞台劇的誇張成分;
但內核的喪,更進一步地從頭走到尾。
一開場,是盧偉文(吳鎮宇)一家五口,在開場的時候開這樣的家庭會議:
老爸:我前幾天吃發霉的麵包,省了XXX元;
老婆:姐妹們相約去泰國旅行,我裝失蹤,省了XXX元;
女兒:我用黃瓜,西紅柿代替化妝品,省了XXX元。
為什麼要這樣省?
為了有自己的一個窩,盧偉文買了一套小房子,一家五口擠在裡面。
此後,全家進入房奴生活,生活質量驟降,賺來的錢,全部用於供房貸。
這房貸,要供35年!
當年在《維多利亞壹號》開頭,字幕中打出2007年香港樓市的狀態:
據2007年調查,香港市民平均收入為每月10000港元;而低於平均收入的市民,卻佔總人口的24%;人均工資僅上漲1%,而但是2007年,樓價上漲15%;地多人少的香港,一個600英尺的單位售價要700多萬港元;部分擁有海景的單位,每英尺之價格更可達到2,3萬港元;一個瘋狂的城市,要生存,就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2019年的《家和萬事驚》中,盧偉文這一家房奴的經濟來源,全只能靠他一人承擔了:
老爸(張達明)是個殘廢,餘生只能在輪椅上過日子;孫子天天喊他老東西,而他自己也覺得拖累了全家;
老婆(袁詠儀)是個家庭主婦,沒有收入,只能在家帶孩子;而當她聽到那句20年後就自由(不用供房)了的話,幾乎崩潰;
一雙兒女,正值青春叛逆期。
所以盧偉文的壓力之大,用以下這張海報來描述,尤為貼切:
所以這樣的電影,找來香港CULT電影神人的邱禮濤做導演,就容易理解了。
它內中所含的暗黑風格,合邱禮濤口味。
這是一部不容易打發焦慮的喜劇。
有可能,您會產生扎心的感覺。
例如片中這一段:
盧偉文推著輪椅上的老爸來到海邊。
兩人聊著聊著,父親再次提起自己拖累了家庭。
接著,父親就要自殺:我死了,可以不拖累家庭,還能留下一些保險金。
盧偉文極力勸阻,強拉硬拽回父親,父親卻痛苦又生氣地大罵:
你這沒用的東西,讓我去死都做不出來,你什麼做得成的?
可盧偉文卻無奈地說:
你死了幫不了我們啊,這四周都是監控,你死了我要坐牢的。
此時父親的眼神中,有種絕望到被逼上絕路的感覺,連死都不被允許?
在這個片子里,您壓根看不到「外面再大風雨,只要我們一家人能在一起,安好就是晴天」。
反而,《家和萬事驚》用喜劇手法,給您揭開一個個疼痛的傷疤:
樓下鄰居整天抽煙,盧偉文一家只能忍受二手煙;
樓上賣豬肉的鄰居,每天選擇在盧家吃晚飯的時候剁豬肉,使得一家無法安生吃飯。
去找他們理論吧,人家一句:
你要不爽你就搬啊!那麼多房,你為什麼偏偏住這裡?
這句話是強詞奪理的,但問題是,它刺中了盧家脆弱之處:
如果有得選,他們確實不想住在這裡。
但人窮,遇到強詞奪理,即使說話卻也氣短。
氣一短,家庭矛盾就容易產生。
片中的盧家,是那種貧窮家庭百事哀的狀態。
一個月內,家裡至少20多次吵架。
吵架原因,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然後還會引發連鎖反應,有如:
兒女認為自己在學校裡面不如同學,鬧;
鬧起來,老婆氣兒女不懂事,間而氣自己沒本事;
接著,引得爺爺也摻和進來,一個勁埋怨自己是廢物,要生要死。
而盧偉文在外面頂著巨大壓力回家後,還得把這些負面情緒,雞飛狗跳照單全收。
唯一能緩解盧家情緒的,就是透過家裡一扇小窗望出去,能看到的一片海。
雖然視野範圍很小,但全家依然把這房子稱為海景房。
只不過。。。
對面新搬來的一家住戶王小財(古天樂),在天台上立起了一塊廣告牌。
這廣告牌,擋住了盧家的海景。
於是,盧家開始了和王小財之間,就拆除廣告牌一事的抗爭。
盧家說:你怎麼立個廣告牌,這是違法的。
王小財說:我這個是藝術品,不是廣告牌。
盧家去找相關部門來拆,找鄰居起來聯合抵制,一切辦法,王小財都能見招拆招地化解;
於是,被逼急了的盧家決定。。。
對,就是從這裡開始,好片和爛片的分別出現了。
豆瓣上有這麼一條是這麼說的:
內地版從古天樂踩了香蕉皮開始,這個電影每過20分鐘就扣一星……
是的,我們看到的內地版,和港版結局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有去電影院看過的朋友,大概也能猜到:港版的結局,則是內地版中吳鎮宇做的那一場噩夢。
我不多劇透了。
反正被改了後的內地版,類似感覺大概可以參考以下內地版案例:
當年的《黑社會》,古天樂扮演的古惑仔JIMMY,到最後變成了警方卧底;
再過幾天要上映的死侍2,完整譯名是《死侍2:我愛我家》。
所以啊,這次您真不用去想古天樂為了蓋學校又接爛片了。
它只不過是結局在咱這裡被改成了爛片,但本身真不爛。。。
這麼說吧, 內地版的《家和萬事驚》,到了最後成為「鄰里關係好,生活更美好」;
但港版的《家和萬事驚》,我給7.5分,它的故事內核很《維多利亞壹號》,暗黑到底。
這種暗黑,是很貼近生活的暗黑。
吳鎮宇扮演的中年男人盧偉文,人生處於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狀態。
往前看,是未知的未來,卻已不再有年輕時奮鬥的雄心壯志給予支撐;
往回看,是年少的雄心壯志到如今卻未酬;
再往四周看,是上老下小,一身的責任,四面八方而來的壓力,卻只能獨立扛起,連倒下的資格都沒有;
吳鎮宇就在片中,抱著老父痛哭,說道:
我們什麼都試過了,但是什麼都做不到啊。我撐不下去了,這個家我撐不住了。
可是,撐不住,難道真的去死嗎?
不,中年男人,你沒有這個資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