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要咽氣了,李鴻章為何還要痛罵張之洞「書生誤國」?

都要咽氣了,李鴻章為何還要痛罵張之洞「書生誤國」?

作者:金滿樓

甲午戰敗後,李鴻章赴日談判而處處受挫,心急如焚的張之洞為此「三次電奏,力阻和議」,並主張與日本徹底決裂,重新再戰。

馬關條約簽定後,張之洞痛斥李鴻章妥協賣國,竟而要求清廷對其「明正典刑,以謝天下」。對此,李鴻章暫隱忍不發。

庚子年後,張之洞再次對李鴻章的議和大加指斥,後者正在重病待亡中,其怒起而回敬稱:「香濤做官數十年,猶是書生之見也。」謂其不諳大局。

張之洞聽後勃然大怒,隨後回電譏諷:「少荃議和兩三次,乃以前輩自居乎?」時人目為天然對偶。

都要咽氣了,李鴻章為何還要痛罵張之洞「書生誤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同為少年得志,但與早年馳騁疆場的李鴻章相比,後起者張之洞走得更平更順。

從其幼年開始,張之洞即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稟賦,其博聞多識,文才出眾,14歲中秀才,16歲又在順天府鄉試中一舉奪得「解元」(即舉人第一名),天資之高,可想而知。

同治二年(1863年)會試中,慈禧太后欽點其為探花郎,一時聲名鵲起,並進而成為清流黨中的中堅人物。

京中為官十餘年後,張之洞被外放為山西巡撫;3年後,因中法戰爭爆發而調任兩廣總督。儘管之前未嘗與聞軍事,但張之洞在這次戰爭中仍展現了很強的識人用人之才。

在此期間,張之洞先後舉薦劉永福、唐景崧、馮子材等將,並由廣東提供大批軍餉糧械供給前線,最終清軍在鎮南關與臨洮大敗法軍,取得晚清對外戰爭中一場難得的勝利。

都要咽氣了,李鴻章為何還要痛罵張之洞「書生誤國」?

甲午戰後,張之洞對這場戰爭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其在軍事上總結敗因時認為,中國軍隊在剿滅太平軍、捻軍後,一度軍威頗振,但這次卻以慘敗而告終,其原因是:

發、捻雖然猛悍但終究是流寇,這與日本近代陸軍完全是兩個概念。

日本軍隊效法西洋,訓練有素,餉厚械精,在參謀、後勤乃至偵探各方面無不周備;而我軍卻是倉卒召募,心不齊、械不足,又無充分訓練,以致潰敗千里;

加上近年以來,師老兵疲,昔日猛將大多步入高齡,暮氣已深,幾無復起之可能性。

因此,國內軍隊要想重振軍威,除效法西洋之外,別無他途。

這一次,張之洞的看法倒是與清廷中樞的觀點不謀而合。

甲午年後,清廷開始嘗試編練新軍,其中有兩支最為出名,其一是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即「小站練兵」,也就是後來北洋軍的發源);另外一支就是張之洞的江南「自強軍」。

在張之洞看來,「陸軍以德國為第一,德國營制,每一軍必兼有步隊、炮隊、馬隊、工程隊,數種合之,始成一軍」。

由此,自強軍也是參照德國軍制編練而成,其全軍分步、騎、炮、工程兵共11營,其中設步兵8營,每營250人;馬隊2營,每營180人;炮兵2營,每營200人;工程兵1營100人,全軍共計2580人。

從編製上看,自強軍實際上是介於湘軍營建制(每營500人)及德軍的連建制之間,其近代化色彩稍遜於新建陸軍。

都要咽氣了,李鴻章為何還要痛罵張之洞「書生誤國」?

自強軍建立不久,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其軍由劉坤一續辦。1901年,自強軍調往山東,劃歸袁世凱節制操練,成為了北洋軍的一部分。

回湖廣後,張之洞以隨帶的五百護軍(原自強軍的一部分)為基礎,繼續以西法編練新軍。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湖北新軍陸續編成陸軍第八鎮和暫編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即甲午年後棄海登岸的黎元洪),兵力約一萬六千人。

由於編練較早,湖北新軍的規模及戰鬥力在全國新軍中大概僅次於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歷史的弔詭往往在於,清廷編練新軍本是為了延續自己的統治,但最終的結果卻走向了反面。

辛亥年中,也正是張之洞創建的這支湖北新軍首先吹響了革命的號角,並最終埋葬了延續260餘年的大清王朝。

這一點,恐怕是張之洞所沒有想到的吧。在此之前,張之洞於1907年上調為軍機大臣,並於兩年後在京去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坑爹史冊 的精彩文章:

脾氣暴躁了一輩子,蔣介石是什麼時候開始不發火的?
胡漢民出了個對子:所長必有所長,你有何所長,可任所長?咋對?

TAG:坑爹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