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大智度初品總說如是我聞釋論第三——《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初品總說如是我聞釋論第三——《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初品總說如是我聞釋論第三——《大智度論》(卷第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智度初品總說如是我聞釋論第三(卷第二)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今當總說。

問曰:

若諸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不隨他教,不受他法,不用他道,不從他聞而說法,何以言「如是我聞」?

答曰:

如汝所言,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不應從他聞法而說。

佛法非但佛口說者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佛法中。

如佛毗尼中說:「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

複次,如《釋提桓因得道經》,佛告憍屍迦:「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我法中。」

如〈贊佛偈〉中說:

「諸世善語,皆出佛法;

善說無失,無過佛語。

余處雖有,善無過語,

一切皆是,佛法之餘。

諸外道中,設有好語,

如蟲食木,偶得成字。

初中下法,自共相破,

如鐵出金,誰當信者?

如伊蘭中,牛頭栴檀;

如苦種中,甘善美果。

設能信者,是人則信,

外經書中,自出好語。

諸好實語,皆從佛出;

如栴檀香,出摩梨山。

除摩梨山,無出栴檀;

如是除佛,無出實語。」

複次,「如是我聞」,是阿難等佛大弟子輩說,入佛法相故,名為佛法。

如佛般涅槃時,於俱夷那竭國薩羅雙樹間,北首卧,將入涅槃。爾時,阿難親屬愛未除,未離欲故,心沒憂海,不能自出。爾時,長老阿泥盧豆語阿難:「汝守佛法藏人,不應如凡人自沒憂海!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相,汝莫愁憂!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受事。汝當問佛:『佛般涅槃後,我曹〔我們〕云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車匿:(人名)Cha??aka,新作闡鐸迦。譯曰樂欲。佛出城時之馭者也。後出家為比丘,六群比丘之一,惡口之性不改,謂之惡口車匿,或雲惡性車匿。佛臨涅槃,敕阿難以默擯之法治之,後遂證果。自:《佛學大辭》(丁福保 編)〕,云何共住?佛經初作何等語?』如是種種未來事,應問佛。」

阿難聞是事,悶心小醒,得念道力助,於佛末後卧床邊,以此事問佛。

佛告阿難:「若今現前,若我過去後,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於是比丘內觀身,常當一心智慧,勤修精進,除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觀,亦如是;受、心、法念處,亦復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從今日,解脫戒經即是大師;如解脫戒經說身業、口業,應如是行。車匿比丘,我涅槃後,如梵法治;若心濡伏者,應教《刪陀迦旃延經》,即可得道。複次,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藏初應作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某處樹林中。』何以故?過去諸佛經初皆稱是語,未來諸佛經初亦稱是語,現在諸佛末後般涅槃時亦教稱是語。今我般涅槃後,經初亦應稱『如是我聞:一時』。」

是故當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聞」。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故,不應言「我聞」。若佛自說「如是我聞」,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難。阿難問佛,佛教是語,是弟子所言「如是我聞」,無有咎。

複次,欲令佛法久住世間故,長老摩訶迦葉等諸阿羅漢問阿難:「佛初何處說法?說何等法?」阿難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捺國仙人鹿林中,為五比丘說是苦聖諦。我本不從他聞,法中正憶念得眼、智、明、覺。」是經,是中應廣說。

如《集法經》中廣說:

佛入涅槃時,地六種動,諸河反流,疾風暴發,黑雲四起,惡雷掣電,雹雨驟墮,處處星流,師子惡獸哮吼喚呼,諸天、世人皆大號啕。諸天、人等皆發是言:「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間眼滅!」當是時間,一切草木、葯樹,華葉一時剖裂;諸須彌山王盡皆傾搖,海水波揚,地大震動,山崖崩落;諸樹摧折,四面煙起,甚大可畏。陂池江河盡皆嬈濁,彗星晝出。諸人啼哭,諸天憂愁,諸天女等鬱伊哽咽,涕淚交流。諸學人等默然不樂,諸無學人念有為諸法一切無常。如是天、人、夜叉、羅剎、犍闥婆、甄陀羅、摩睺羅伽及諸龍等,皆大憂愁。

諸阿羅漢度老病死海,心念言:

「已渡凡夫恩愛河, 老病死券已裂破;

見身篋中四大蛇, 今入無餘滅涅槃!」

諸大阿羅漢各各隨意,於諸山林流泉溪谷,處處捨身而般涅槃;更有諸阿羅漢於虛空中飛騰而去,譬如雁王現種種神力,令眾人心信清凈,然後般涅槃。六欲天乃至遍凈天等,見諸阿羅漢皆取滅度,各心念言:「佛日既沒,種種禪定解脫智慧弟子光亦滅。是諸眾生有種種淫怒痴病,是法藥師輩今疾滅度,誰當治者?無量智慧大海中生弟子蓮華,今已乾枯;法樹摧折,法雲散滅;大智象王既逝,象子亦隨去;法商人過去,從誰求法寶?」如偈說:

「佛已永寂入涅槃, 諸滅結眾亦過去;

世界如是空無智, 痴冥遂增智燈滅!」

爾時,諸天禮摩訶迦葉足,說偈言:

「耆(qí)年〔高年,年長〕欲恚慢已除, 其形譬如紫金柱,

上下端嚴妙無比, 目明清凈如蓮華!」

如是贊已,白大迦葉言:「大德迦葉!仁者知不〔否〕?法船欲破,法城欲頹,法海欲竭,法幢欲倒,法燈欲滅;說法人慾去,行道人漸少,惡人力轉盛,當以大慈建立佛法!」

爾時,大迦葉心如大海,澄靜不動,良久而答:「汝等善說!實如所言,世間不久,無智盲冥。」於是大迦葉默然受請。爾時,諸天禮大迦葉足,忽然不現,各自還去。

是時,大迦葉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難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應當結集修妒路、阿毗曇、毗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來世人可得受行。所以者何?佛世世勤苦慈愍眾生故,學得是法,為人演說;我曹亦應承用佛教,宣揚開化。」

是時,大迦葉作是語竟,住須彌山頂,撾(zhuā)〔敲打,擊〕銅揵稚〔揵稚:響器〕,說此偈言:

「佛諸弟子!若念於佛,

當報佛恩,莫入涅槃!」

是揵稚音、大迦葉語聲,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皆悉聞知;諸有弟子得神力者,皆來集會大迦葉所。爾時,大迦葉告諸會者:「佛法欲滅,佛從三阿僧祇劫種種勤苦,慈愍眾生,學得是法。佛般涅槃已,諸弟子知法、持法、誦法者,皆亦隨佛滅度;法今欲滅,未來眾生甚可憐愍,失智慧眼,愚痴盲冥;佛大慈悲愍傷眾生,我曹應當承用佛教,須待結集經藏竟,隨意滅度。」

諸來眾會,皆受教住。爾時,大迦葉選得千人,除善阿難,盡皆阿羅漢,得六神通,得共解脫,無礙解脫;悉得三明,禪定自在,能逆順行諸三昧,皆悉無礙。誦讀三藏,知內外經書,諸外道家十八種大經,盡亦讀知,皆能論議,降伏異學。

問曰:

是時,有如是等無數阿羅漢,何以故正選取千人,不多取耶?

答曰:

頻婆娑羅王得道,八萬四千官屬亦各得道。是時,王教敕宮中,常設飯食,供養千人;阿闍貰王不斷是法。爾時,大迦葉思惟言:「若我等常乞食者,當有外道強來難問,廢闕法事;今王舍城常設飯食供給千人,是中可住結集經藏。」以是故,選取千人,不得多取。

是時,大迦葉與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告語阿闍世王:「給我等食,日日送來,今我曹等結集經藏,不得他行。」

是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說戒時,集和合僧。大迦葉入禪定,以天眼觀,今是眾中,誰有煩惱未盡應逐出者!唯有阿難一人不盡,餘九百九十九人諸漏已盡,清凈無垢。大迦葉從禪定起,眾中手牽阿難出,言:「今清凈眾中結集經藏。汝結未盡,不應住此!」

是時,阿難慚恥悲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隨侍世尊,供給左右,未曾得如是苦惱;佛實大德,慈悲含忍。」念已,白大迦葉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諸佛法,阿羅漢者不得供給左右使令;以是故,我留殘結不盡斷耳。」

大迦葉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聽女人出家,汝殷勤勸請,佛聽為道;以是故,佛之正法五百歲而衰微,是汝突吉羅〔善見律云:梵語名突吉羅,華言惡作。謂身口所作之惡也。自:《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罪!」阿難言:「我憐愍瞿曇彌〔瞿曇彌,又作俱曇彌。舊稱瞿曇彌,憍曇彌,新稱答彌,憍答彌。皆以女聲呼瞿曇姓之稱。經中以為佛姨母之別號。姨母本名摩訶波闍婆提,以姓呼之,時謂之瞿曇彌。法華經勸持品,記佛呼姨母曰喬曇彌。(曇彌) 自:《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又三世諸佛法皆有四部眾,我釋迦文佛〔釋迦牟尼之訛略。自:《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云何獨無?」

大迦葉復言:「佛欲涅槃時,近俱夷那竭城,脊痛,四疊漚多羅僧敷卧,語汝言:『我須水。』汝不供給,是汝突吉羅罪!」阿難答言:「是時,五百乘車,截流而渡,令水渾濁,以是故不取。」大迦葉復言:「正使水濁,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濁水清凈。汝何以不與?是汝之罪,汝去作突吉羅懺悔!」

大迦葉復言:「佛問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壽一劫,若減一劫;佛四神足好修,欲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汝默然不答。問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佛四神足好修,應住一劫,若減一劫。』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魔蔽我心,是故無言;我非噁心而不答佛。」

大迦葉復言:「汝與佛疊僧伽梨衣,以足蹈上,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爾時,有大風起,無人助我捉衣,時風吹來墮我腳下,非不恭敬,故蹈佛衣。」

大迦葉復言:「佛陰藏相〔三十二相之一。陰者男根也。佛之男根如馬陰,隱藏腹中,不現於外。三藏法數四十八曰:「陰相藏密,猶馬陰不可見也。」往生要集中本曰:「如來陰藏,平如滿月,有金色光,猶如日輪。」自:《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般涅槃後以示女人,是何可恥?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爾時,我思惟:『若諸女人見佛陰藏相者,便自羞恥女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相,種福德根。』以是故,我示女人,不為無恥而故破戒。」

大迦葉言:「汝有六種突吉羅罪,盡應僧中悔過!」阿難言:「諾!隨長老大迦葉及僧所教!」是時,阿難長跪合手,偏袒右肩,脫革屣,六種突吉羅罪懺悔。大迦葉於僧中,手牽阿難出,語阿難言:「斷汝漏盡,然後來入;殘結未盡,汝勿來也!」如是語竟,便自閉門。

爾時,諸阿羅漢議言:「誰能結集毗尼法藏者?」長老阿泥盧豆言:「舍利弗是第二佛,有好弟子,字憍梵波提(秦言牛呞),柔軟和雅,常處閑居,住心寂燕,能知毗尼法藏;今在天上尸利沙樹園中住,遣使請來。」

大迦葉語下坐比丘:「汝次應僧使。」下坐比丘言:「僧有何使?」大迦葉言:「僧使汝至天上尸利沙樹園中,憍梵波提阿羅漢住處。」是比丘歡喜踴躍受僧敕命,白大迦葉言:「我到憍梵波提阿羅漢所,陳說何事?」大迦葉言:「到已,語憍梵缽提:大迦葉等漏盡阿羅漢,皆會閻浮提。僧有大法事,汝可疾來!」

是下坐比丘頭面禮僧,右繞三匝;如金翅鳥,飛騰虛空,往到憍梵波提所,頭面作禮,語憍梵波提言:「軟善大德!少欲知足,常在禪定!大迦葉問訊有語:今僧有大法事,可疾下來,觀眾寶聚。」是時,憍梵波提心覺生疑,語是比丘言:「僧將無斗諍事喚我來耶?無有破僧者不?佛日滅度耶?」是比丘言:「實如所言,大師佛已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滅度大疾,世間眼滅!能逐佛轉法輪將,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師法將,各自別離,當可奈何!摩訶目伽連今在何所?」是比丘言:「是亦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大人過去,眾生可愍。」問:「長老阿難今何所作?」是比丘言:「長老阿難,佛滅度後,憂愁、啼哭、迷悶,不能自喻。」憍梵波提言:「阿難懊惱,由有愛結,別離生苦。羅睺羅復云何?」答言:「羅睺羅得阿羅漢故,無憂無愁,但觀諸法無常相。」憍梵波提言:「難斷愛已斷,無憂愁。」憍梵波提言:「我失離欲大師,於是尸利沙樹園中住,亦何所為?我和上、大師皆已滅度,我今不能復下閻浮提,住此般涅槃。」

說是言已,入禪定中,踴在虛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現種種神變,自心出火燒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葉所。水中有聲,說此偈言:

「憍梵缽提稽首禮, 妙眾第一大德僧,

聞佛滅度我隨去, 如大象去象子隨!」

爾時,下坐比丘持衣缽還僧。

是時中間,阿難思惟諸法,求盡殘漏;其夜坐禪經行,殷勤求道。是阿難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智等者,乃可速得。後夜欲過,疲極偃息,卻卧就枕,頭未至枕,廓然得悟;如電光出,闇者見道。阿難如是入金剛定,破一切諸煩惱山;得三明、六神通、共解脫,作大力阿羅漢。

即夜到僧堂門,敲門而喚。大迦葉問言:「敲門者誰?」答言:「我是阿難。」大迦葉言:「汝何以來?」阿難言:「我今夜得盡諸漏。」大迦葉言:「不與汝開門,汝從門鑰孔中來!」阿難答言:「可爾!」即以神力從門鑰孔中入,禮拜僧足懺悔:「大迦葉!莫復見責!」

大迦葉手摩阿難頭言:「我故為汝,使汝得道;汝無嫌恨,我亦如是,以汝自證。譬如手畫虛空,無所染著;阿羅漢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無所著。復汝本坐。」

是時,僧複議言:「憍梵波提已取滅度,更有誰能結集法藏?」長老阿泥盧豆言:「是長老阿難,於佛弟子,常侍近佛,聞經能持,佛常嘆譽;是阿難能結集經藏。」是時,長老大迦葉摩阿難頭言:「佛囑累汝,令持法藏,汝應報佛恩!佛在何處最初說法?佛諸大弟子能守護法藏者,皆以滅度,唯汝一人在。汝今應隨佛心,憐愍眾生故,集佛法藏。」是時,阿難禮僧已,坐師子床。時大迦葉說此偈言:

「佛聖師子王, 阿難是佛子,

師子座處坐, 觀眾無有佛。

如是大德眾, 無佛失威神,

如空無月時, 有宿而不嚴。

汝大智人說, 汝佛子當演,

何處佛初說, 今汝當布現!」

是時,長老阿難一心合手,向佛涅槃方如是說言:

「佛初說法時, 爾時我不見,

如是展轉聞: 佛在波羅柰,

佛為五比丘, 初開甘露門,

說四真諦法: 苦集滅道諦。

阿若憍陳如, 最初得見道;

八萬諸天眾, 皆亦入道跡!」

是千阿羅漢聞是語已,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皆言:「咄!無常力大,如我等眼見佛說法,今乃言我聞!」便說偈言:

「我見佛身相, 猶如紫金山,

妙相眾德滅, 唯有名獨存。

是故當方便, 求出於三界,

勤集諸善根, 涅槃最為樂!」

爾時,長老阿泥盧豆說偈言:

「咄世間無常! 如水月芭蕉,

功德滿三界, 無常風所壞!」

爾時,大迦葉復說此偈:

「無常力甚大, 愚智貧富貴,

得道及未得, 一切無能免!

非巧言妙寶, 非欺誑力諍,

如火燒萬物, 無常相法爾。」

大迦葉語阿難:「從《轉法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

諸阿羅漢更問:「誰能明了集毗尼法藏?」皆言:「長老憂婆離,於五百阿羅漢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師子座處坐!說佛在何處初說毗尼結戒?」憂婆離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舍離。爾時,須提那迦蘭陀長者子初作淫慾,以是因緣故,結初大罪。二百五十戒義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毗尼、增一、憂婆利問、雜部、善部;如是等八十部,作毗尼藏。」

諸阿羅漢復更思惟:「誰能明了集阿毗曇藏?」念言:「長老阿難,於五百阿羅漢中,解修妒路義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師子座處坐!佛在何處初說阿毗曇?」阿難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爾時,佛告諸比丘:『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滅,是因緣故,此生中身、心受無量苦,復後世墮惡道中。諸有無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緣故,於今生種種身、心受樂,後世生天上樂處。何等五怖應遠?一者殺,二者盜,三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飲酒。』」如是等名阿毗曇藏。

三法藏集竟,諸天、鬼神、諸龍、天女,種種供養,雨天華香、幡蓋、天衣,供養法故。於是說偈:

「憐愍世界故, 集結三藏法;

十力一切智, 說智無明燈!」

問曰:

《八犍度阿毗曇》、六分阿毗曇等,從何處出?

答曰:

佛在世時,法無違錯;佛滅度後,初集法時,亦如佛在。後百年,阿輸迦王作般闍於瑟大會,諸大法師論議異故,有別部名字。從是以來,展轉至姓迦旃延婆羅門道人,智慧利根,盡讀三藏內外經書,欲解佛語故,作《發智經八犍度》,初品是世間第一法。後諸弟子等,為後人不能盡解《八犍度》故,作《鞞婆娑》。

有人言:六分阿毗曇中,第三分八品之名〈分別世處分〉(此是《樓炭經》作六分中第三分),是目犍連作;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須蜜菩薩作,四品是罽(jì)賓阿羅漢作;餘五分諸論議師所作。

有人言: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故作阿毗曇;後犢子道人等讀誦,乃至今名為《舍利弗阿毗曇》。

摩訶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作蜫勒(蜫勒秦言篋藏),乃至今行於南天竺。

皆是廣解佛語故。如說五戒:幾有色,幾無色?幾可見,幾不可見?幾有對,幾無對?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幾有報,幾無報?幾有善,幾不善?幾有記,幾無記?如是等,是名阿毗曇。

複次,七使:欲染使,瞋恚使,有愛使,憍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是七使,幾欲界系,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幾見諦斷,幾思惟斷?幾見苦斷,幾見集斷,幾見盡斷,幾見道斷?幾遍使,幾不遍使?

十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是十智,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幾有漏緣,幾無漏緣?幾有為緣,幾無為緣?幾欲界緣,幾色界緣,幾無色界緣?幾不系緣?幾無礙道中修,幾解脫道中修?四果得時,幾得、幾失?

如是等分別一切法,亦名阿毗曇。

為阿毗曇三種:一者、阿毗曇身及義,略說三十二萬言;二者、六分,略說三十六萬言;三者、蜫勒,略說三十二萬言。

蜫勒廣比諸事以類相從,非阿毗曇。

略說「如是我聞:一時」總義竟。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以五義作觀——《金剛經》研習(55)
「判教」——《金剛經》研習(29)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