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鮮為人知的垂直起降發展,世界第一款實現垂直起降的「鷂式戰機」

鮮為人知的垂直起降發展,世界第一款實現垂直起降的「鷂式戰機」

自1903年萊特兄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航空大門也就此被開啟。到了二戰時期,由於戰爭的需求,航空技術發展非常迅猛。不過當時各國研製的固定翼飛機,都要依靠流速差產生的壓力差(升力)才能翱翔天空,所有飛機都需要在地面上滑行才能獲得足夠的升力起飛,而且機場的佔地面積也需要很大,但利用率不高。當時就有一部分人產生了這樣的想法,飛機不需要跑道滑行是否能夠起飛呢?

Ba349蝰蛇

不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積累,這個奇妙的想法很快就具備了物質基礎,而最先邁出這一步的竟然是窮途末路的德國。1944年納粹德國為了挽回敗局,研製出了一款垂直起飛短程火箭截擊機「Ba349蝰蛇」,不過直到戰爭結束,這款戰機也沒能幫助德國改變戰局。人類垂直起降的第一步,就這樣曇花一現。(當時蘇聯得到了一架完整機,美國得到兩架)

美國ZEL零滑跑發射系統

到了劍拔弩張的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都擔心爆發戰爭,大型空軍基地被摧毀。這樣即便再先進的飛機失去了跑道,都無法起飛,爭奪制空權的利器,也就成為了趴窩的廢鐵。所以美蘇兩國都大力研究不需要滑行起降的技術,雖然最終兩國研究出了零滑跑發射系統,但實用性不強,只是解決了起飛問題,降落依舊是難題。

蘇聯零滑跑發系統

當各國一籌莫展的時候,法國設計師米歇爾?威博特終於攻克了垂直起降的最後一層壁壘,當時的主流設計是以多個噴氣發動機同時運作產生推力起飛,而米歇爾?威博特使用一台噴氣發動機驅動多個壓氣機產生推力起飛,不過當時他的設計並未得到認可。但不久之後,英國的布里斯托爾公司(現羅羅公司)按照米歇爾?威博特的設計方案,進行了再次研究,並生產出著名的「飛馬發動機」。

飛馬發動機

引擎問題解決之後,1957年6月霍克飛機公司和布里斯托爾飛機公司簽訂研製合同,共同開發P.1127型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1959年6月英國政府與兩家公司簽訂6架原型機合同,而動力裝置選擇了「飛馬」發動機。1959年第一架P.1127原型機開始製造,1960年10月21日開始系留試驗,隨後又進行了自由懸停和常規試飛。由於種種原因到了1965年初,英國政府取消了這項研究,反而是英國航空部單獨與霍克飛機公司簽訂了研製合同,以P.1127的技術為基礎繼續研究。1966年8月31日第一架原型機首飛,1967年正式命名為鷂式。

鷂式戰鬥機採用帶下反角的後掠上單翼,使用一台「飛馬」發動機,機身前後有4個可旋轉0°-98.5°的噴氣口,掛架上可掛火箭巢、航彈、副油箱等,也可掛AIM-9「響尾蛇」或「紅頭」空對空導彈。在專用掛架上可掛2個炮艙,每個重約201千克,內有30機炮和131發炮彈。在航電系統上加裝了「藍狐」雷達,最大峰值功率90千瓦。

鷂式戰鬥機是最早實現大規模生產的垂直起降戰機,鷂式能脫穎而出,也是生逢其時。首戰就是馬島戰爭,當時阿根廷空軍的遠海作戰送給了鷂式戰鬥機擊毀敵機21架的戰績,而自身毫無損傷,此戰讓鷂式一舉成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韜韜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時期,德國獨一無二的遙控自殺坦克,卻豐富了盟軍的娛樂生活

TAG:韜韜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