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以匈奴人的視角看中原,隔壁大漢這麼強,我也要表示我不好惹

以匈奴人的視角看中原,隔壁大漢這麼強,我也要表示我不好惹

今天開始說這本《危險的邊疆》。這是一本專門寫東亞地區草原文明歷史的學術專著,作者是世界著名人類學家托馬斯·巴菲爾德,他是美國波士頓大學的人類學系主任。這本書在兩個方面特別突出,第一是和其他的以中原的視角來解讀草原文明的歷史書不一樣,這本書,完全站在草原文明的視角來講述草原文明與周邊文明之間的關係。當然,和草原文明關係最密切的還是中原文化,所以這本書的副標題叫作「游牧帝國與中國」。

以匈奴人的視角看中原,隔壁大漢這麼強,我也要表示我不好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好了,簡單介紹完畢,我們今天先來談談匈奴的興衰究竟和漢朝有什麼關係?

一提到匈奴,大家肯定會有一個固有印象,就是匈奴在軍事上很強大,而且長期對漢朝進行壓制。比如,漢朝初年的時候,劉邦被匈奴的四十萬騎兵圍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最後只能用計脫身。而在被壓制了七八十年之後,漢朝直到漢武帝才有能力組織起北伐。這個故事當然沒有錯,但僅是真實歷史的一部分而已。如果站在匈奴的角度,把這個故事再講一遍,內容就會大不一樣。這就要從匈奴政權的起源說起。

以匈奴人的視角看中原,隔壁大漢這麼強,我也要表示我不好惹

在學術界有一個公認的事實,就是中國之所以會在秦朝時完成政治統一,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來自北邊匈奴的軍事壓力越來越大。戰國時期入侵中原的匈奴騎兵規模就已經有十幾萬了,而到了漢初的時候,匈奴已經能夠一次性出動40萬大軍,所以,中原只有構建更大規模的政治體才能夠同匈奴抗衡。這個理論雖然沒有錯,但在真實的歷史進程中,有一個時間差的問題。秦朝統一天下是在公元前221年,六年之後秦始皇就發動了對匈奴的北伐,三十萬大軍從長城出擊,把匈奴擊退了七百里。有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叫「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也就是說,至少在秦朝時期,在軍事上中原是對草原反壓制的。但是,僅僅十五年之後,同樣出動三十萬大軍的劉邦卻差一點被圍困致死。中原和草原,雙方的力量對比似乎發生了逆轉。那我們就要問,這十五年中,草原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以匈奴人的視角看中原,隔壁大漢這麼強,我也要表示我不好惹

對於匈奴來說,這十五年的日子真的不好過。首先南邊秦始皇把他們擊退了七百里,其次西邊的月氏也對匈奴進行軍事壓迫,匈奴為生存不得不向月氏進貢,而東邊的東胡也在不斷蠶食匈奴的領土。南、西、東三個方向同時對匈奴進行壓制,匈奴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了。此時此刻,匈奴有兩種選擇。第一是離開草原,向更北的,環境更惡劣的地方遷徙;第二,就是想辦法讓自己強大起來。北遷的成本實在太高,所以匈奴只能背水一戰。

以匈奴人的視角看中原,隔壁大漢這麼強,我也要表示我不好惹

其實,匈奴自身的實力並不弱,問題在於他們原先的政治體制,讓他們的軍事優勢發揮不出來。公元前209年之前,在政治上,匈奴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那個時期,雖然也有單于,但他的政治地位實際上僅是部落聯盟的聯盟長而已,就跟周代的天子相似,對各個部落基本沒有控制力,更不要說統一指揮了。這就是為什麼,中原地區會頻繁地遭受匈奴的入侵,因為入侵的匈奴根本不是一夥的。前面雖然說過,戰國時期就有十幾萬的匈奴軍隊入侵中原,但這十幾萬軍隊是拼湊起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搶劫,所以,十幾萬大軍被李牧很輕鬆的就擊潰了。

以匈奴人的視角看中原,隔壁大漢這麼強,我也要表示我不好惹

這種形式到了冒頓單于的時候發生了改變,冒頓單于是一個鐵腕單于,他為了當權,不惜弒父殺妾。他建立了一支屬於自己的直屬軍隊,並利用軍事和外交手段將原本鬆散的匈奴重新統一,建立了匈奴帝國,時間就是公元前209年。說巧不巧的是,秦始皇在後一年去世。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熟悉了,冒頓先擊敗了東胡,然後驅逐了月氏,甚至月氏首領的頭骨都被他拿來當酒壺。在東西兩邊都搞定之後,冒頓率四十萬大軍南下,逼迫漢朝同匈奴展開貿易與和親。這就是為什麼,匈奴能夠在十幾年之中迅速崛起的原因。

以匈奴人的視角看中原,隔壁大漢這麼強,我也要表示我不好惹

這個時候匈奴是東亞地區的頭號霸主,按理來說應該高枕無憂才對,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即使是逼著漢朝採取和親和貿易的政策,匈奴在面對漢朝的時候,仍然不輕鬆,原因很簡單,兩個政權的實力相差太大了。匈奴的總人口是150萬左右,只有漢朝的1/40,雙方的人口體量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別。雖然,在軍事上匈奴勝了漢朝,但組成一支四十萬的大軍,這事對匈奴來說已經是極限了。

以匈奴人的視角看中原,隔壁大漢這麼強,我也要表示我不好惹

同時,北方草原氣候惡劣,除了牲畜和毛皮之外,幾乎什麼都沒有。因此,在經濟物資上,匈奴嚴重依賴中原。這樣一來,匈奴就陷入了一種很尷尬的境地,一方面與漢朝為敵,另一方面又要嚴重依賴漢朝。但如果在經濟上嚴重依賴漢朝,匈奴就很難保持政治上的獨立。史書就曾經記載,漢朝向匈奴開放貿易之後,「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但是,如果匈奴為了保持政治獨立而和漢朝完全斷絕經濟關係,連生存都會變得很困難。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匈奴單于就採取一種「外部邊界戰略」。這裡的「外部邊界」指的是中原和草原之間的界限,這個「外部邊界戰略」,其實就是利用軍事優勢,不斷向漢朝施壓。

以匈奴人的視角看中原,隔壁大漢這麼強,我也要表示我不好惹

於是,即使是在有和約的情況下,匈奴仍然會不定期地對中原進行軍事劫掠,逼迫漢朝更新條約。這樣一來,匈奴就可以利用軍事,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獨立和平等,另一方面又以此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這種戰略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之後,匈奴的「外部邊界戰略」開始崩潰,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在絕對實力上面,匈奴的軍事力量已經不足以支撐其政治獨立了,也就是原先那種通過武力逼迫漢朝更新條約的辦法,失效了。第二,匈奴內部爆發了政治危機,整個帝國開始分裂。第一個原因大家都很熟悉,不用多說,我們重點說一說第二點原因。剛才說到,匈奴原本只是鬆散的部落聯盟,是冒頓單于把匈奴在政治上統一起來的。

以匈奴人的視角看中原,隔壁大漢這麼強,我也要表示我不好惹

這種模式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匈奴單于並不是一個制度,而是一種權威,只有擁有權威的人,才能領導匈奴。這樣一來,匈奴就沒有固定的權力繼承模式,往往都是兄終弟及。也就是說,只有當最後一個弟弟去世以後,才輪到子一輩繼承權力。這樣一來,匈奴的繼承者就不十分明確,同一時間可能有很多人都有繼承的資格。於是,在遭受漢朝的軍事打擊之後,匈奴一度分裂成五個部分,史稱「五單于並立。」

以匈奴人的視角看中原,隔壁大漢這麼強,我也要表示我不好惹

在這種情況下,外部邊界戰略肯定執行不下去了,於是匈奴開始了「內部邊界戰略」。這個戰略其實也簡單,就是為了能夠戰勝其他單于勢力,五單于之一的呼韓邪單于就在政治上依附漢朝,在名義上成為漢朝的從屬,然後利用這層關係,向漢朝謀求經濟支持,以此來打擊其他的單于部落,恢復匈奴的統一。所以,歷史上,匈奴分裂成了南北兩支,南匈奴採用「內部邊界戰略」在漢朝的幫助下,將北匈奴趕出了北方草原。

以匈奴人的視角看中原,隔壁大漢這麼強,我也要表示我不好惹

這些,就是本書作者巴菲爾德用草原的視角,為我們描述的匈奴歷史。過去,我們看待匈奴總是帶著一種中原視角,把匈奴看作是外部的軍事和政治威脅。卻沒有想到,站在匈奴的角度,漢朝也是一種外部威脅。同時,匈奴自身也存在著內部危機,而為了應對這些危機,匈奴自身也經歷了很多歷史階段。從鬆散的聯盟到政治統一,從「外部邊界戰略」到「內部邊界戰略」。

而且,在歷史上,不僅匈奴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經歷了這些階段。唐朝時的突厥和明朝時的蒙古,都有相似的經歷。比如突厥也曾分為南北突厥,蒙古也曾分裂成東西蒙古,這是一種草原政治的典型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學歷史 的精彩文章:

槍械欣賞,男人們喜歡的槍圖,過過眼癮吧
讀《穿布鞋的馬雲》這本書,這次來說,阿里巴巴越來越成熟

TAG:六百八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