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些極其普通卻不乏匠心的器物,

能更陪伴在日常生活左右,

這不是「潤物細無聲」,

而是「物潤細無聲」。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沒店招的碗店

永康路66號,只有門牌號,並無店招。這裡有一家碗店,碗店這個中文名太過樸實,有一種走進街角雜貨店的市井氣。而它的英文名其實更加直抒胸臆:Wan Gallery,是的,它就是一個關於碗的器物展覽空間,一家小藝廊。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對趙銘而言,這裡原本只是想用來當作自己家的會客廳,地方本來就不大,一室戶帶一閣樓。從2017年3月開辦的第一個陶藝展開始,這個空間便改變了用途。

地方不大,承載小小的個展,剛剛好。

如果真給這些陶藝家一個美術館,

可能他們所有的作品還不足以撐滿美術館。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因為展覽,趙銘開始頻繁接觸一些景德鎮的新生代陶藝家,他們大抵是八零後和九零後。

很多從中國美院畢業的

陶藝家安身於景德鎮,

或是回到自己的家鄉,

抑或是散落各地,

在一些生活成本相對比較低的

城鎮安心日常創作。

而在上海這種繁華大都市,

可以藉助一些窗口效益,

讓這些優秀的日常器物

有呈現於世人的機會。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這也是成立Wan Gallery的初衷——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品的陳列展,而是那些生活器物的日常展示。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日常的煙火氣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上海永康路呈現了一種很有趣的市井生態:既有德國藝術家的裝置藝術、潮店、餐廳、酒吧、咖啡館,也有諸如碗店這樣的小型特展空間。它們與周邊的民宅和諧共處,絲毫沒有違和感,既呈現了中西合璧的藝術氣息,又和上海的市井文化共生。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這樣一個展覽空間,不大不小,剛剛好。對空間運營者來說,成本壓力不大,自用、展覽兩不誤。對陶藝家而言,想要成展也全無壓力。而這些生活器物就在生活的場域里如常進行著,和人們的生活很貼合。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這裡不收門票,無論是慕名而來的還是順便路過的,都可以自顧自地享受片刻審美熏陶,使之成為一件自然、尋常的小事。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也許大多數人一輩子也不會去一趟美術館,但是如果他們走在永康路,偶然撞進這間屋子,看到這些日常的器物,生髮出一些生活的靈感,也許會迸發出更多的可能性。

除了人們所熟知的日本陶藝家,

中國年輕的當代陶藝家也值得被銘記。

我想以一種良性的生態鼓勵他們創作的熱情。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從食器到生活

2019年1月12日到1月20日,碗店進行了「日常之味——卞瀟岑食器展」。趙銘自己就很喜歡用卞瀟岑做的食器:

平常的樣子,溫和的顏色,

若隱若現的手作痕迹……

有一個客人跟我說,

別看那盤子不起眼,

在裝進菜之後怎麼會那麼漂亮!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卞瀟岑的食器幾乎用的都是「白化妝」的做法,「白化妝」北方古已有之,日本人叫粉引。一味的白,純潔是純潔,但缺乏一點變化和看頭。上了白泥漿,泥漿自然流淌,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有痕迹的地方白一點,沒有痕迹的地方灰一點。深深淺淺,像初雪融化一樣。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有很多古代器物,

當它們被放在博物館的玻璃窗內,

打上燈光時,美得有一點距離感。

但它在過去就是放在百姓家餐桌上

盛裝美食和美酒的器具,

這才是生活器皿最本質的要求。

反觀我們自己的生活,

最初的嚮往,不就是能

有一個寧靜、安詳的日子嗎?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卞瀟岑說,在日常使用中,要體驗器物與生活的密切關聯。當新器物剛買到手時,我們對它充滿了新鮮感,而使用多年之後,我們對它的情感變化會很微妙。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生活周刊×趙銘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Q:這個空間為何叫作「碗店」?

A:碗是最基礎的器物形狀,但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陶是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它可能保留了泥土最原始的狀態,碗店作為器物的呈現載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為合適。碗同時是一個空間,它也迎合了我對它本身的定位。

用碗,我們放什麼都可以。可以盛飯、放菜、盛湯,沒有什麼限定。我希望這個空間是多元的,可以吸收各種風格,承載更多的東西。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小時候,那些街角的瓷器店,我們一般都稱它為碗店,器物就應該和日常生活有關。我不太想做觀賞瓷、雕塑或者裝置藝術,我希望它更多和日常生活有關,接得了地氣。碗店就像雜貨店,有很多碗堆在那裡,用麻繩捆在一起。我的碗店也都是一些日用器物,是一些中國新近陶藝家手作的日常器物。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Q:從玩陶到辦展,你覺得自己的眼光和格局有變化嗎?

A:這是自然。通過辦展,我接觸到很多陶藝家,看到陶藝讓泥巴生髮出的更多可能性。也許從學院派的角度來說,他們更加註重材料拓展的可能性。正如一些陶藝家所言,地球就是一個陶器,它由石頭構成。吳昊說,什麼是碗?碗就是一個坑,有一個坑就能裝東西、裝水。這些話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它們都開拓了我對一個器物的理解。你不再拘泥於一個固定的形狀。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Q:為何陶比瓷更吸引你?

A:其實在碗店,我陶也做,瓷也做,沒有一個明確的區分。陶的質地更疏鬆,更透氣,它可以做得更厚,有一種泥土的質感。瓷器則更加精美,有一種流動性和光澤,它們給人的感覺不太一樣。現在通過辦展,我可以與器物有更多的交流互動。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Q:就你的觀察,中國的年輕陶藝家們身上有什麼特點?

A:中國這些年輕陶藝家真的很聰明,他們經過學院派審美的洗禮,一學就會。而且會慢慢尋找自己的東西,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以及中國傳統美學裡尋找自己的東西,他們在進行嘗試和努力。與我合作的一些中國陶藝家,像汪豪,他就一直在用景德鎮的瓷土搞創作,而且會從宋代的釉色里找靈感。藍天,他一直在創作湖田窯風格的東西,湖田窯是景德鎮的一個名窯,專門出青白瓷。

你拿起過那麼多的碗,可是真的「看見」了它嗎?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他們到中國各地學習不同名窯的製作工藝,最後變成自己的東西。他們都在試圖從中國的傳統美學中吸取精華,而不是去刻意模仿日本陶器。陶藝家都在不斷地進行反思,創建自己獨立的審美體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今天不談魏瓔珞,讓人著迷的是「瓔珞」
節目|變身愛麗絲,跳進兔子洞!

TAG: 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