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味的薯片了解一下?
這裡就是國家地理!
18歲的舞妓Miho Sakai正在進食豆腐,這也是檢驗舞妓使用筷子能力的一種方式。她必須在不破壞精緻裝束的前提下吃掉豆腐。
攝影:Chris Jones
你知道大部分的筷子
其實都含有魚鱗成分嗎?
「混合」這個詞,
在當今世界簡直不足為奇。
?而人類未來的餐桌
恐怕會充滿
?昆蟲、野草、
以及滴血的素食漢堡。
攝影:Grant Cornett
蟋蟀!
將在你的薯條、能量棒,
以及其他加工食品里正式出現。
其實這並不可怕,
《科學世界》(Science World)
做的一個冷知識調查里告訴我們——
每個人每年其實都會不知不覺吃下430隻蟲子!
活著時,它們是萬人敬畏的狼蛛;死之後,它們就成了柬埔寨的流行小吃。
攝影:NZSTEVE, GETTY IMAGES
未來食譜的成分的確會讓人有些驚詫,
但是別擔心,
距離「竹籤烤蜘蛛」這樣生猛的畫面,
還是很有差距的。
攝影:H.-B. HUBER, LAIF/REDUX
比如高蛋白高營養的小蟋蟀,
會以看不出所以然的「碎屑」形態,
出現在你的某杯奶昔里。
未迎合一些高科技行業員工尋求營養全面、便於攝入的高效代餐,而產生了最初的Soylent(上圖)粉劑配方。
攝影:Grant Cornett
隨著本世紀中期世界人口突破90億,我們的糧食供應將需要達到50%的增長。我們要怎樣達到這個目標,且還不至於砍伐更多的森林、擴大工業化農耕呢?怎樣才能既保證90億人吃飽穿暖,還不能給氣候變化火上澆油、持續保證土壤的健康呢?
許多食品研究機構、公司,致力於發現生產蛋白質的新途徑,因為工業化養殖所造成的環境壓力已越來越難以負擔——畜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占排放總量的七分之一;普通集中化養殖場生產的牛肉,平均每卡路里食物熱量所耗用的水,是生產蔬菜和穀物的近8倍,耗用土地則達到160倍。難怪聯合國官員一直在敦促人們少吃牛肉。
新式漢堡A:
這種漢堡的素肉餅原料是「混合物」,最大限度地模擬了「真肉」的口感和味道。主要食材是豌豆蛋白和甜菜色素。該漢堡如今已進入全美國各地約1萬家食品店銷售,將之作為菜品採納的餐館至少也有上萬家;
競爭對手——新式漢堡B:
該漢堡同樣以植物原料製作和模擬肉餅,甚至還模擬出半熟的肉排特有的血淋淋效果!這種「血液」其實是用生化方法製成的血紅素。「人造滴血漢堡」目前在美國和香港的上千家專賣店有售。
新式漢堡B原料:
小麥、馬鈴薯蛋白、椰子油等;還有通過培養酵母菌獲得的血紅素,後者使之產生了滲血般的視覺效果。
攝影:Grant Cornett
一些企業在努力實現肉類生產的徹底工業化,以至於無需飼養禽畜。這些企業把實驗室培養肉類的過程形容為「啤酒釀造」,只不過人造肉是在大型培養罐里對動物細胞進行工程化生產。「設施建成後外觀會與釀酒廠十分相似。」美國產業集團「好食研究所」的執行董事布魯斯·弗里德里希說:「而且,正如啤酒從酒桶的龍頭流出來,人造肉餡也以類似的方式獲得。」
你的下一個漢堡會來自培養皿嗎?世界上第一個實驗室漢堡包的創造者馬克·波斯特(Mark Post)手持培養牛肉的培養皿。
攝影:DAVID PARRY, REUTERS
「我們自認為是在發明全新的肉類!我們在分子級別上查明肉的本質特性,再利用植物界原料將之重構出來。」出品這種漢堡的公司職員傑茜卡·阿佩爾格倫說。
與此同時,可食用昆蟲正在美國市場上佔得一席之地——比如蟋蟀,它們會被製成高蛋白動物飼料,甚至成為加工人類食品的原料,其環保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
攝影:Grant Cornett
單位重量蟋蟀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的含量均超過牛肉。蟋蟀不需要寬敞的養豬場、廣闊的養牛場、龐大的蓄糞池……而它們能在陰暗擁擠的條件下繁榮生存,大大減少了畜牧佔用的大片土地資源。而磨碎的蟋蟀粉,可用於製作烘焙食品、薯片、能量棒和奶昔。
攝影:Grant Cornett
美國人開始吃蟋蟀,而上世紀還少有人問津的小龍蝦和牛蛙,如今已經在中國人的餐桌上炙手可熱,這也不得不說是中國化的「新型食材」。
食品企業還在探索新型油脂。科學家從一株馬栗樹的樹液中提取藻類,對其進行改造,以提高脂類的營養價值和產量;然後在六層樓高的發酵罐中用巴西甘蔗為養料對藻類進行培植;最後,用這種藻類榨油,就得到一種色澤清亮、口味平和的烹調用油。
芝麻菜葉滴下來的是藻油。支持者稱,其生產工藝比其他油品更具可持續性。
攝影:Grant Cornett
現在這種「藻油」已經投入市場進行銷售了。扶持者稱,該產品的推出,是作為類似棕櫚油等油類的替代物。棕櫚油對環境要求較局限、社會代價較巨大。藻油的生產商則聲稱,他們使用的甘蔗產自擁有可持續性認證的農田,廠房的能源來自甘蔗渣發電,並會努力提升單位面積土地的產油量。
在印尼丹戎普丁國家公園,一隻雄性紅毛猩猩正在渡河,擔驚受怕的樣子彷彿人類。當地的棕櫚油農業正在侵蝕著猩猩們的棲息地,這種陸地智慧生物不得不適應在水中生存。
攝影:Jayaprakash Joghee Bojan
自1980年代開始,美國研究人員即致力於開發一種多年生穀物以取代一年生作物,如小麥和玉米。在傳統種植方式中,小麥和玉米必須每年犁地,這樣會奪去土壤的營養、加重侵蝕、促使化肥流出。而到本世紀初,堪薩斯州土地研究所通過選擇育種,得到一種名為「中間偃麥草」的作物,以改善產量、種子大小和抗病性。
中間偃麥草
攝影:Grant Cornett
現在,用「中間偃麥草」製作的麵包已經出現在布魯克林的高端烘焙店;用它釀製的「淡色艾爾」啤酒已經在俄勒岡州的酒館出現。
用中間偃麥草釀製的淡色艾爾
攝影:Grant Cornett
不管我們50年後的餐桌會變成什麼樣,嚴峻的氣候變化,都會不斷要求我們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源。全球糧食專家拉傑·帕特爾說:「21世紀,以前被視作雜草和害蟲的事物,也可能變成我們的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