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健委《甲狀腺癌診療規範(2018年版)》要點擷貝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腫瘤頻道」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日前,國家衛健委發布18個腫瘤診療規範。界哥之前已經與大家分享了乳腺癌、肺癌和食管癌(點擊可查看)診療規範的要點,今天再一起來看看甲狀腺癌,這個發病率每年升高約20%的癌種,應該如何診治。
文丨賈剛 河南省人民醫院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甲狀腺癌是頭頸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發病率增長迅速,在我國城市地區已位居女性所有惡性腫瘤的第4位。
甲狀腺癌分為:
乳頭狀癌(PTC);
濾泡癌(FTC);
髓樣癌(MTC);
未分化癌(ATC)。
其中PTC最為常見,約佔全部甲狀腺癌的85%-90%,而PTC和FTC合稱分化型甲狀腺癌(DTC)。ATC的惡性程度極高,中位生存時間僅7-10個月。
篩查
高危人群
童年期頭頸部放射線照射史或放射性塵埃接觸史;
全身放射治療史;
DTC、MTC或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某些甲狀腺癌綜合征(如多發性錯構瘤綜合征 、Carney綜合征、沃納綜合征和加德納綜合征)等家族史。
篩查方法
超聲檢查,甲狀腺激素、抗體、腫瘤標誌物檢測等。
診斷
臨床表現
甲狀腺功能異常、局部腫塊疼痛、壓迫癥狀,髓樣癌可引起腹瀉、心悸、面色潮紅等;體征主要為甲狀腺腫大或結節,早期可隨吞咽運動上下移動,後期多不能移動,頸部淋巴結腫大。肺、骨、腦轉移會有相應臨床表現。
實驗室檢查
1. 常規檢查
血常規、肝腎功能、血清鈣/磷、24小時尿鈣/磷、骨轉換生化標誌物測定;
2. 特異性檢查
甲狀腺激素:四碘甲狀腺原氨酸(甲狀腺素,T4),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遊離T4(FT4)和遊離T3(FT3)、促甲狀腺激素(TSH);
自身抗體: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TSH受體抗體(TRAb);
相關分子:BRAF突變、Ras突變、RET/PTC重排等。
3. 超聲
超聲是甲狀腺最常用且首選的檢查方法,可檢出甲狀腺內直徑>2 mm的微小結節,並可確定結節的大小、數量、位置、囊實性、形狀、邊界、鈣化、血供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評估頸部有無異常淋巴結及其部位、大小、形態、血流和結構特點等。
以下特徵提示結節的惡性概率較高:微小鈣化、邊緣不規則、縱橫比>1、實性低回聲結節、暈圈缺如、甲狀腺外侵犯、伴有頸部淋巴結異常徵象等。需指出,報告結果與超聲醫師的臨床經驗及標準掌握有關,存在主觀性,臨床醫師尚需結合甲狀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TI-RADS)分類細則進行判讀。
4. 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US-FNAB)
適應證:
直徑>1cm、US有惡性徵象的結節;
直徑≤1cm者,若存在以下情況之一,也可考慮US-FNAB:US提示結節有惡性徵象;伴US所見頸部淋巴結異常;童年期有頸部放射線照射史或輻射污染接觸史;有甲狀腺癌家族史或相關綜合征病史;18F-FDG顯像陽性;伴血清降鈣素水平升高。
排除指征:經甲狀腺核素顯像證實為有自主攝取功能的熱結節;超聲檢查提示為純囊性的結節。
禁忌證:有出血傾向(包括:出、凝血時間顯著延長,凝血酶原活動度明顯減低、長期服用抗凝葯者);穿刺針途徑可能損傷鄰近重要器官;頻繁咳嗽、吞咽等難以配合者。
5. 影像學檢查
CT檢查範圍常規包括上縱隔,對評價腫瘤的範圍、與周圍重要結構的關係及有無淋巴結轉移有重要價值;其他如磁共振成像(MRI)、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PET-CT)等,不作為常規推薦。
6. 分期、預後及複發風險分層
分期參照美國癌症聯合會(AJCC)第八版標準;
預後相關因素如下:腫瘤的組織類型,原發腫瘤大小,局部浸潤,壞死,血管浸潤,BRAF突變,遠處轉移;
複發風險分層:DTC根據術中病理特徵如病灶殘留、腫瘤大小與數目、病理亞型、包膜血管侵犯、淋巴結轉移與外侵、術後刺激性Tg水平、分子病理特徵等因素將患者複發風險分為低、中、高危3層(詳見下表)。
表 DTC複發風險分層
治療
外科治療
原則
DTC的治療以外科治療為主,輔以內分泌治療、核素治療、放射治療、靶向治療等;
MTC以外科治療為主,某些情況下需輔以放射治療、靶向治療;
少數ATC患者有手術機會。
DTC的外科治療
原發灶:T1、T2病變,行患側腺葉及峽部切除;有複發高危因素的患者,也可行全甲狀腺切除。T3病變,行全甲狀腺切除。T4病變,一般建議全甲狀腺切除;T4b病變一般認為不可手術切除,可根據具體情況多學科協作判斷有無手術機會,在某些情況下(如:呼吸困難),可行姑息減症手術。
區域淋巴結:cN1a應清掃患側中央區,cN0高位者,可行中央區清掃,低危者,可個體化處理,N1b行側頸清掃。
MTC的外科治療
總體略激進,追求徹底切除。建議行全甲狀腺切除,如為腺葉切除後確診的MTC,需補充甲狀腺全切除,同時行頸部淋巴結清掃術(中央區或頸側區),清掃範圍還需參考血清降鈣素水平。
ATC的外科治療
除姑息性手術外,多數未分化癌患者就診時頸部腫物已較大,且病情進展迅速,無根治性手術機會。
131I 治療
DTC的131I治療
根據術後複發風險分層選擇是否、如何對DTC患者進行131I治療。
治療指征:對高危複發危險分層患者強烈推薦131I治療;對中危者可考慮131I治療;低危者,不常規推薦行131I治療,但為了便於通過監測血清Tg水平及131I全身顯像進行隨訪,對淋巴結受累≤5 個(無節外侵犯、累及<0.2 cm)者,可行131I清甲治療。
禁忌證: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計劃6個月內妊娠者。
局部或遠處轉移患者應用131I清灶治療的原則
對於無法手術切除的攝碘病灶推薦131I治療;
對於肺轉移的治療,病灶仍攝取碘並出現臨床有效,每隔6-12個月可再次施行治療;
中樞神經系統轉移應首先考慮外科手術或立體定向外照射。
放射治療
甲狀腺癌放療敏感性差,僅有很小一部分患者可以使用,主要為術後放射治療。
治療指征:①腫瘤肉眼殘存明顯而且不能手術切除,單純依靠放射性核素治療不能控制者;②術後殘存或複發病灶不吸碘者;③出現遠處轉移病灶如肺、肝、骨、腦且伴有臨床癥狀,可以考慮手術/放射性碘(RAI)聯合外放射治療(EBRT)/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姑息放療。
全身治療
內科治療對甲狀腺未分化癌有效,是主要的治療手段,對部分RAI不敏感並出現遠處轉移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可以嘗試,但療效差,靶向治療更重要。
分子靶向治療
DTC存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及其受體(VEGFR)的高表達和諸如RET異位、BRAFV600E突變、RAS點突變等變異。
作用於這些靶點的多激酶抑製劑可使患者的腫瘤縮小,延長中位無進展生存(mPFS)。對於局部複發或轉移的RAI難治性分化型甲狀腺癌,推薦應用索拉非尼;對於進展較迅速,有癥狀的晚期甲狀腺髓樣癌患者,可參照國外指南應用凡德他尼和卡博替尼。
化學治療
對於ⅣA期和ⅣB期ATC,可考慮在放療基礎上同步或序貫化療,藥物包括紫杉類、蒽環類和鉑類。同步時,推薦每周化療方案。
對於ⅣC期ATC,可考慮給予全身化療,推薦的方案包括紫杉醇聯合鉑類、多西紫杉醇聯合多柔比星、紫杉醇單葯、多柔比星單葯等。
中醫中藥治療
需選擇適宜的人群和疾病階段,並辨證施治。
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
DTC預後良好,需要多學科規範化的綜合診治,包括外科、病理科、影像診斷科、核醫學科、放療科、內分泌科、腫瘤內科等,針對不同的患者或者同一患者的不同階段應實施個體化治療:
對於低危DTC,手術+術後的甲狀腺素替代治療或TSH抑制治療即可;
對於遠處轉移高危DTC,手術+術後131I治療+術後TSH抑制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模式;
對於不可手術切除的局部病灶,可考慮局部射頻消融或外照射;
MTC的治療應以外科治療為主,不需TSH抑制治療,但需要甲狀腺素補充治療;
對於ATC,如果無遠處轉移和氣道梗阻,可首選外照射+手術。手術的作用主要是解除氣道梗阻,並儘可能切除腫瘤。
隨訪
目的
早期發現複發腫瘤和轉移;
動態觀察病情的進展和療效;
監控TSH抑制治療的效果;
對DTC患者的某些伴發疾病(如心臟疾病、其他惡性腫瘤等)進行動態觀察。
內容
甲狀腺功能、甲狀腺球蛋白(Tg)水平、頸部超聲;
CT和MRI不是DTC隨訪中的常規檢查項目。
DTC隨訪
4-6周複查甲狀腺功能,達到理想的平衡點後,可3-6個月複查1次;
對於手術和131I清甲後者,從131I清甲治療後6個月時,檢測基礎Tg或TSH刺激後的Tg;
12個月時,測定TSH刺激後的Tg,隨後,每6-12個月複查基礎Tg;
複發危險度中、高危者可在清甲治療後3年內複查TSH刺激後的Tg;
還應定期行頸部超聲檢查:高危術後3個月開始,中、低危術後6個月開始。
此外,長期隨訪還應包括以下內容:(1)131I治療的長期安全性;(2)TSH抑制治療的效果;(3)DTC患者的伴發疾病。
MTC隨訪與DTC總體一致,只是不需要TSH抑制治療,血清降鈣素和癌胚抗原為隨訪複查時的必查項目。
相關文章鏈接
(本文為醫學界腫瘤頻道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並標明作者和來源。)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


※細數7種國產實體瘤靶向葯和免疫葯適應證與指南推薦
※高級職考上新|普通內科學、急診醫學、放射醫學備考秘籍上線享優惠啦!
TAG:醫學界腫瘤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