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炒房客,開始轉型干相親了
作者 | 盧俊
來源 | 真叫盧俊(zhenjiaolujun0426) 已獲授權
從1998年房改開始,房地產這個行業的供給逐漸由政府端轉向了市場端。過了5年,在2003年著名的18號文件里,房地產被定性為「支柱產業」,開啟了房產作為投資品屬性的元年
如果把房產作為一種商品,近20年間的漲幅差不多是10-12倍,如果借用槓桿,那通過房產獲得的收益還要翻倍
第一代的頂級炒房客憑藉對房產走勢的準確判斷和最大程序的放大槓桿效應獲得了第一桶金並且很多人也因此獲得了財富上的自由,他們賺錢所依據的所有邏輯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除了買房,其他一夜暴富的方法或許都寫在我國的刑法里~~~
我們說,判斷一個行業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看這個賽道裡面最厲害的人在幹什麼?他們的判斷很重要
為什麼這麼說?
他們有豐富的實操經驗和理論知識,每年調研幾十近百個個城市,他們用真金白銀在做投資,他們對市場風向轉換的捕捉是最敏銳的
但前陣子,第一代炒房客們竟然轉行做相親了
01
中國最頂級的第一代炒房客們,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很多人特別是一線熱門城市的很多陸續開始轉型做相親了。定位高端,慢慢的從房產大V慢慢向情感大V轉變,畫風抖變
當然組織高端相親嘛,也不是什麼大事。中國著名的幾大相親平台也都搞過,比如世紀佳緣、珍愛網、百合網就搞過好幾次的高端相親會,比較大的區別在於可能在對高端兩個字的定義上,頂級炒房客與他們的定義會有比較大的差別
相親網站的的定義是:
高端:年薪20W 有房
高高端:年薪50W 有房 有車
高高高端:凈資產500W 有房
傳統的相親網站,為了這樣一場「500W凈資產男士見面會」,會收取會員高額的門票錢,最高級別甚至可以達到30000元/次,這已然成為他們最賺錢的盈利模式
當然,對於頂級炒房客而言,500W的凈資產真的也不算什麼,在一眾粉絲中,500w凈資產可能是能算是中等級別的會員~~
他們組織的高端相親有兩個最基本的原則:
1、只對女性收費;
2、N:1
這樣的原則跟咱們平時的相親會有比較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打破了女性始終被優待的潛規則
我們先看第一條核心原則,女方付費
基於中國一貫的傳統美德,一般相親,願意AA制的女性都不是特別多,在很多夜場酒吧,都有Lady』s Night,女性免費,攜女友半價這樣的規定,而女性要參加地產投資客們組織的高端相親,不僅不免費,還需要繳納X99元的費用,但對於男性卻是免費的,雖然相比於相親網站的收費,算比較「親民」了,但也算打破了常規
02
再來看看第二條原則:N:1
從市場上目前組織的情況看,組織一場55人規模的活動,女:男的比例差不多是50:5,請大家記住這個數字,不是30:25,也不是40:15,而是每10個女人,對應一個男生,現場就是50個女生,圍繞5個男生
女權主義者估計看到這就會拍案而起,摩拳擦掌了,認為這是在侮辱女性,是大男子主義相比較於傳統的1:1活動,這裡的相親是10:1,直接把相親的槓桿效率放大了10倍
我們來看看這規則背後的邏輯
當前一線城市的婚戀市場,正處於嚴重的「女多於男」,未婚女性:未婚男性的比例恰好就是10:1,因此,這1:10的比例模式,正是基於一線城市適婚男女比例而來的
說完了對女性的要求,也來談談對男性的要求,就兩點:
凈資產1000萬以上(必備)
年齡的話最好小於35周歲(不一定)
也就是說,對於想要參加相親會的男性而言,1000w的凈資產是必須的,需要提供房產、股票等有價證券進行證明,年齡的話最好是小於35周歲,就是發財一定要趁早
我們不難發現,就連相親這件事,炒房客們制定的規則也是完全符合市場供需關係,一切都是以市場關係得出的最優解
看起來似乎相親活動們舉辦的還挺熱鬧,報名的男男女女挺多的,我們可以感受下活動現場的鶯鶯燕燕
03
各地的炒房客們不好好研究房地產,卻干起相親的活了,難道真的是房地產行業已經窮途末路、夕陽西下了嗎?
答案顯然沒這麼簡單,讓我們來仔細扒扒這件事背後蘊藏的更深層次的邏輯關係
A、樓市,確實變得更加艱難了。
從2018年年中開始,房地產市場的行情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滑,一個小區的幾套房子,只有選擇降價才能賣出去,房客看房周期也越來越長
對於炒房軍團來說,過去樓市好的時候,因為房源稀缺,所以類似恐慌情緒都會及時傳遞給一起團購的房客,比如要抓緊買,不買的話房子又要沒了又要漲價了
大家買的多了,帶頭大哥從中吃傭金的比例也就高了
以前的情況就是帶頭大哥振臂一呼,然後某個樓盤一半左右的房源就可以被消耗乾淨了,在樓市行情好的時候,光靠樓盤返的傭金就有幾百萬,這可比炒房快多了,也不太需要佔用過多的資金
但經過前期的不斷槓桿和如今的樓市下行,整個購買力被稀釋或是被轉移到其他領域了,購房客變得更加理性了,市場大概率會長時間處於停滯期
這就需要更加耐心的等待和蟄伏,換另一種方式慢慢積累購房群體
相親會,其實就是一種比較友好且柔和的蓄客方式
B、市場上沒有需求和房票,那就製造出來
當前上海市場上的需求真的感覺像被抽空了一樣,上海本地的土著所產生的需求量只佔四成,另外六成來自底層托底的那部分剛需外來人口,但因為如今的限購政策,幾乎把所有的外來人口全部排在了門口外面了,能進來的已經非常少了
具備購買資格的外地人,也許並沒有想像中的有錢,或者是有錢的外地人想在上海買房也沒有房票了
所以這就出現了一個比較奇怪的循環,整個需求量是被大大降低了,對於個體而言,就是我有錢,但沒有房票或是房票用完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我沒錢,但有房票,那有沒有一種辦法可以把兩者進行一種有效的資源對接
有,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婚姻
通過婚姻這種關係,可以製造出大量的需求,同時,更深層次的看,通過對婚姻不同狀況的來回切換,可以無形中多出房票,當然,所有的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夫妻雙方具有共同的價值觀上
很顯然,在頂級炒房客所設立的房產論壇上註冊的會員,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房產投資的價值觀上大體也是相同的
有了相同的價值觀,婚後對於買房這件事就是不同的操作手法而已
C、粉絲的黏性培養,不能光靠聊房子
炒房組織者們所創建的平台註冊用戶規模大一點的也能有幾十萬了,前期每天討論的只有兩件事就是:買房、賣房
但我們需要面對一個事實,就是人是有七情六慾的,每天都討論同一個話題時,長年累月下來,難免會產生厭倦的情緒,而這種情緒一旦產生,是會影響粉絲黏性的
房子是冰冷的,討論這個話題是枯燥的,但恰如其分的談談情,說說愛,則可以很好的調節整個平台的氣氛和活躍度
同時,適度的延伸相關討論的話題,可以滿足不同需求的客戶或是客戶的不同的需求,當粉絲的黏性上來了,後期的價值變現其實就是時間問題
D、有了流量,房子可以當成產品周邊來賣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產品周邊」這樣的概念,據說盈利還不錯,什麼是產品周邊,比如我們去萬達看電影,順便買點爆米花飲料什麼的,在這裡看電影是主需求,爆米花飲料就是周邊產品,還有就是我們去買小米的手機,發現他的衣服、帽子、滑鼠什麼的也挺好,就順便買了,這些都是周邊
這個周邊產品有多賺錢呢,2017年,萬達電影爆米花等非票房收益佔比竟然高達39%,小米手機的利潤里不足5%,但周邊產品的利潤率卻高達10%-30%,因此,對於很多行業來說,周邊產品的概念確實是個好生意
通過微博、論壇、出書等方式積聚起來的龐大規模的粉絲池,通過相親這種方式可以培養人氣,鎖定用戶的黏性,最後直接把房子當成婚姻的周邊來賣
其實你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的邏輯,客戶過來的主要目的是相親,就跟去電影院看電影是一樣的,這是主要需求,好了,相親成功了,說不定就有買房子的需求吧,正好這也提供賣方子的服務,就順道把這事也一塊辦了
因此,從本質上看,高端相親會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好的賣房,只是換了種不那麼生硬的形式
04
以前賣房是簡單粗暴,跟你講價值分析,講版塊區位,講投資回報,現在風向變了,得先談談感情,聊聊愛情
至於房子,無非就是藏在背後的附屬品,咱最後再談
這件事情對於賣房而言其實還挺能帶來啟發的
全中國還有廣袤的三四五六七八線城市,在談買賣時,能不能也來學習下在這些頂級的炒房客們在一線城市的手法,1000萬凈資產相親的門檻太高的話,那二線城市就變成500萬,三線城市200萬,四線城市100萬,無線城市50萬~~這對於不懂門道的本地同行而言,也算降維打擊了
其實從某種程度看,不管是炒房、賣房還是其他,中國人賺錢的邏輯順序從古至今都沒有變化:
先聊感情,捋順了,才有買賣
內容已獲獨家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震驚!馬雲再現神預言:2年後房價賤如蔥,再現一個創造巨大財富的機遇……
※從萬達廣場的就業奇蹟,看中國實體經濟的價值與意義
TAG:智谷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