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帖圖片欣賞解析——王鐸《題野鶴陸舫齋詩十首》

古帖圖片欣賞解析——王鐸《題野鶴陸舫齋詩十首》

古帖圖片欣賞解析——王鐸《題野鶴陸舫齋詩十首》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 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滿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清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

王鐸的書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獻之為主,此外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對《閣帖》的研究最為深入,師古臨帖是獨具特色。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洒脫,淋漓痛快。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稱「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

王鐸18歲中舉,20歲中進士,21歲入翰林,22歲放江南主考,江南人迎接主考時,見轎前有大旗兩桿。一旗上寫:「十載寒窗讀書苦」,另一旗上寫「奉母命不出難題。」人們向轎內一看,見主考大人卻是位年輕書生,根本不象年高德劭的飽學之士。大家都切切私議,有人說他是膏粱子弟,官家少爺,憑著爺老子當大官放主考,哪有真才實學!甭說不出難題,實際上是他本人學問不深,恐怕頂多也只是知道個「子曰學而時習之」罷了。王鐸在轎內聽得清清楚楚。果然第一場出的試題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許多人都說果然不出所料,很快交卷。第二場依然是原題,但要求內容不許重複。這下可難住了眾舉子,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全用光了,才勉強交卷。不料第三場又是同一題目,眾舉子叫苦不迭,難於應付。大部分人搜盡枯腸,還是交了白卷。在發榜之後,眾舉子拜師之際,王鐸哈哈一笑,當眾揮筆,照題一氣寫成七篇詞藻雅麗,文情並茂,議論精當,篇篇各異的奇文。一時才驚四座,聲威並振。當時別家中魁掛匾,文為「江南才子」,唯有王鐸家門首懸匾上書「才壓江南」。

傳說王鐸入閣拜相後,皇帝讓他書寫一幅匾額:天下太平。楷書巨匾掛上後,在一片讚揚聲中,一個太監忽然發現「太」字少了一點,成了天下「大」平。眾人抬頭細審,果然是真。正待發問之時,但見王鐸不慌不忙地手握頹筆,將筆向匾上擲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點在「大」字左下方,遒勁洒脫的一個「太」字,展示在眾目睽睽之下。皇帝驚喜萬狀,稱讚道:「王愛卿真乃神筆也。」從此「神筆王鐸」馳名天下。

王鐸工正、行、草書,得力於鍾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於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風。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於時風中另樹一幟。

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正書在王鐸作品中不多見,源於唐人而能自出胸襟。

王鐸降清後八、九年時間,書風更趨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書法成了其「貳臣」的心理矛盾和落寞情懷的排遣,故作品已失去崇禎朝的扛鼎之力和奮發之氣,而轉為理性和孤冷。

以上內容為自家講譚搜集整理並發布,歡迎關注、分享、點贊、收藏。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家講譚 的精彩文章:

古帖圖片欣賞——陳繼儒《書法冊》
隸書書法典範藏帖——《石台孝經》06

TAG:自家講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