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代戰神周亞夫因何而死?易中天一語中的,說出了歷史真相

一代戰神周亞夫因何而死?易中天一語中的,說出了歷史真相

(說歷史的女人——第607期)西漢時期也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期,這一時期湧現出了很多傑出的謀臣和名將,尤其是西漢建立之時,比如一代名將周勃。周勃這個家庭很出將才,可謂是老子英雄兒好漢,周勃次子也非常厲害,他就是周亞夫。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周亞夫的用兵水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後世也基本對周亞夫的用兵能力表示肯定,甚至有人認為他是西漢初期韓信之後最善於用兵的帥才,戰無不勝,戰績卓著。後來周亞夫也確實在軍事上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堪稱漢景帝時期的一代戰神,可是一代戰神周亞夫因何而死?歷來爭議很多,但僅史學家易中天一語中的,說出了歷史真相。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周亞夫的軍事成就和他的個人命運。

我們先看一下周亞夫所處的歷史背景,周亞夫是在其兄周勝之因罪而死之後,漢文帝選周亞夫繼承了其父周勃的封爵。史載中說漢文帝不忍周勃的封爵就此消失,但是說句實在話,功臣的封爵消失,漢文帝心裡那是巴不得呢,有什麼不忍?不過是擔心天下人的輿論罷了。畢竟漢文帝的位置那可是周勃辛辛苦苦從呂氏嘴裡搶出來,獻給他的。

不管怎麼樣,周亞夫繼承了老爸周勃的爵位後,算是正式成了地位顯赫的高官貴族。

周亞夫入仕之後,一生主要有兩大成績,一則是細柳閱兵,一則就是平定七國叛亂。前者是抵禦匈奴,迫使匈奴敗退,後來漢武帝時期能夠順利戰敗匈奴,與周亞夫在此時所做的鋪墊工作有著重要的直接關係。後者是平亂,七國之亂聲勢十分浩大,七大同姓王聯手,舉國震動,倘若七國勝利,那麼西漢將避免不了一場帝王的爭奪大戰,戰火還不知要再蔓延多少年,但這一場聲勢震動朝野的叛亂,被周亞夫等人僅用3個月就擺平了,維護了西漢帝國的統一和和平,此功之大,不必細表。

可是周亞夫的這兩大功勞卻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前者抵禦匈奴,是在漢文帝時期。正因在抵禦匈奴中的傑出表現,周亞夫讓漢文帝刮目相看,認為這是可以重用的將軍。因此,漢文帝在臨終之際,對自己的兒子劉啟進行後事交代的時候,特別提醒他,如果哪天遇見大難,周亞夫就是解決危機的人。

到了漢景帝劉啟時期,果然就遇到了大問題,那就是七國之亂。結果周亞夫果然沒有辜負漢文帝的期望,為他的兒子劉啟解決了這個大麻煩。但周亞夫這一次立下功勞,卻沒有讓他成為漢景帝最信任的肱股之臣,反而成了漢景帝擔心或猜忌的大臣,甚至不惜冤殺周亞夫。那麼改變周亞夫命運的玄機到底在哪裡?

如果按照史料記載來看的話,我們甚至可以去看看那一則所謂的相士預言,說周亞夫在年輕的時候,古代第一女神算許負曾經給周亞夫算過一卦,說他是大貴之命,能夠封侯拜相,但結局極慘,是活活餓死。

那麼關於這類沒有依據的記載,可信程度其實不大。有史家認為這不過是後世史官為了讓周亞夫的冤死更加順理成章、甚至是更加順應天意,故而作此記載。說到底,不過是轉移皇帝漢景帝的責任,原因很簡單,史官是不能說皇帝不好的,更不能說皇帝冤殺功臣良將,這就等於抹黑皇家威嚴,但如果說周亞夫的命運是早已註定的話,那麼這個責任似乎就跟皇帝無關了,或者說關係不是太大了,至少具有淡化皇帝責任的效果。

其實後世之人在論說周亞夫命運之時,也幾乎常拿那一則卦言來說事,說周亞夫之死是早已註定了的。照此來看,後人也幾乎忽略了周亞夫之死的真實原因了。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遠非如此。真相哪能僅憑一個算命的幾句話就定論呢?人間自有公道,不過總是自有後人評說。這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當時之人是不敢說的。

關於周亞夫的死,除了相士許負的這個依據之外,有沒有更確鑿的歷史依據呢?有,當然有,這個依據正是易中天先生一語中的,所說出的歷史真相:周亞夫之死不過是老少兩代帝王交替中的政治犧牲品。周亞夫死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漢景帝去世的時間相對而言有點早,活了48歲,就因身體不好患病去世。而太子劉徹,就是以後的漢武帝則年齡又比較小,還不到成年,所以漢景帝劉啟在臨終前是提前給劉徹舉行的成年禮。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皇帝去世,小皇帝又太小,有點「青黃不接」,難免心裡擔心。他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漢景帝繼位之初,就因為過於依賴和信任重臣晁錯,最終釀成七國之亂的大錯。所以,他應該是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再次面臨自己的處境的。

第二個方面是周亞夫性格的問題,周亞夫身為武將,雖然官拜丞相,但他骨子裡的那種直率和耿直卻無法改變。治軍可以嚴肅,容不得半點馬虎。但是為政卻不能按照治軍的路子走,為政是需要手段的,甚至是需要一點花花腸子來做鋪墊的,最次也要懂得委婉處理某種關係。可是周亞夫是一顆將帥的心,他哪裡懂這些呢,就算懂,他哪裡能夠做得到呢?在他眼裡,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嘛。變通,大概是做不來的。

因此,有一則記載說漢景帝曾經擺了一個飯局,故意不在周亞夫的座位前安放筷子,周亞夫入座後,一看沒筷子怎麼吃飯啊。如果換個聰明的大臣,大概會隨機應變發現事情的不對頭。可周亞夫就是周亞夫,他不但沒有看出其中的玄機,反而找旁邊的服務人員要筷子。而且還有點不太開心,這就麻煩了,漢景帝一看,哎媽呀,這麼大點的事他都容不下啊。等周亞夫離開的時候,漢景帝看著周亞夫的背影,心想如此之人,哪裡是我年少的兒子劉徹能夠駕馭得了的啊!

第三個方面無中生有的謀反罪。周亞夫最終被處死,最直接的罪名是謀反。原因是周亞夫的兒子見老爸老了,就偷偷準備後事的材料,準備了500甲盾。他偷偷準備當然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西漢法律規定,個人不得私藏甲盾器械。說白了,就算準備後事,也是違法的。可是這準備帶到地下的物品,卻成了周亞夫謀反的鐵證。

當年周勃也被漢文帝以謀反罪抓緊監獄,可是後來薄太后出面救了周勃。如今周勃的兒子周亞夫也被以同樣的罪名抓了起來,可此時卻沒有「薄太后」了。但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周亞夫帶兵在前線的時候不去謀反,如今老態龍鍾手無兵權,他還謀反個什麼呢?他難道老糊塗了嗎?顯然不是,且看當時的審訊問答就知道這謀反罪是「莫須有」,但卻摘不掉的。

審訊官說:你為什麼要謀反啊?

周亞夫說:你們憑什麼說我謀反?

審訊官說:哼,就算你現在沒謀反,肯定也是打算死後到地下去謀反的。

面對這種強辯,周亞夫是百口莫辯,氣得半死,為了自證清白,周亞夫不惜絕食5天,吐血而逝。

結語:根據這3大原因,我們也基本對周亞夫的情況略知一二了,說白了,周亞夫之死因,雖跟自己的性格有關,但追根究底,還是易中天說得對,他的死是因為老少兩代帝王在更替時候的政治需要。倘若漢景帝多活二十年,他或許不會這麼早得處死周亞夫。倘若繼位的漢武帝劉徹已經是個二十多歲的男子,那麼漢景帝也或許會讓周亞夫多活幾天。可是,條件都不滿足。周亞夫,一個性格桀驁不馴、功勞卓著的功臣,偏偏架在早逝的漢景帝和年少的漢武帝之間,他就必須得死。他死了,漢景帝就能死得安心,漢武帝稱帝後朝局就能更加穩定。

參考史料: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他助曹操稱霸 位列三公 上朝可以不下轎 卻為了一本書去挖墓
三國被嚴重忽視的24名將 一險殺張飛 一坑慘曹操 一位高趙雲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