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玩那點事兒每日分享】: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此圖出處為《喜馬拉雅天珠》,朱曉麗著,廣西美術出版社的。

圖126 眼紋數量特殊的天珠。長形天珠以帶有眼圈紋樣的圖案設計居多,常見的有兩眼、三眼、四眼、六眼,比較少見的有一眼、五眼、七眼、眼、九眼、十二眼、、十八眼等,據稱還有更多眼睛數量的天珠。

眼睛數量最初可能與信仰內容相關,藏族以九眼最為尊貴,民間有將天珠稱為 「九眼珠」的,與原始苯教中以九為尚有關,至今苯教中仍有「九乘」教法。圖中1被稱為 「燈芯一眼」 ,古代工匠十分了解材料特性,利用瑪瑙伴生的晶體線( 不著色) 設計成圖案的有機部分,心思巧妙,圖案天成。藏品由李欣蔚女士提供。2為 「佛眼金剛五眼」兩組佛眼加一隻菱形金剛眼,共計五眼。藏品由伍金澤仁先生提供。3為不同組合方式的九眼天珠。藏族視九眼天珠為天珠至尊,擁有一枚九眼天珠被視為極大福報,藏品分別由伍金澤仁先生和桑珠先生提供,4為八眼天珠。藏品由郭彬先生提供,5為十二眼天珠。藏品由大西藏天珠館提供。以上藏品分別由駱陽能先生和宋博然先生拍攝。

推薦閱讀: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筆者在這裡只談瑪瑙半寶石類古珠,首先要說的是,即便是判定了珠子的新老,也未必能判定其真假,因為「新老「本身就是相對的;比方說您要求購一枚高古珠,而得到的是一枚明清仿高古珠,它本身也是老珠子,是相對於代的珠子之」老「,而未必就是真品高古珠,那麼這枚珠子不能判定為真珠。所以,第一個話題,就只言「新老「,不說」斷代「。

皮殼包漿

說到包漿,行內人更願意用「光氣「來表達,經驗老道的玩家拿到一枚珠子或老件兒,上眼一瞧,基本上」新老「立判,但無法直接斷代,這就是「光氣」效應;然而「皮殼」所涉及的內容是大於「包漿」的!皮殼的產生,皆由其從製作之初到後期佩戴相結合所造就,甚至還有地埋等自然作用的相輔相成。

製作因素

不論是高古、中古、還是明清,打磨製作珠飾必不可少的配料是解玉砂,即便是更早的史前人最原始的製作珠配中,也離不開解玉砂;所以現代機器切割打磨的珠子無論從形制、表面、還是孔道都很「模具化」,理解了「模具化」,即便是新珠仿老工,也能大致分別一二了。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這是一顆經過精細打磨的遼珠,冷靜嚴謹的起棱工藝和其短暫的歷史,令其身價不菲,

(因為遼珠之嚴謹,圖中缺窪部分,為工匠挖去瑪瑙本身的礦點與瑕疵部分,這也成為此類遼珠特徵之一)。你無法想像它是通過以下方法製作成型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對鑽孔(非所有古珠都是對孔,此內容涉及到斷代,在此不作詳述)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從上圖也可以得知,古代扳指的製作過程,不難想到古扳指內壁的工藝殘留。

所以,古珠大多在製作時就留下非常細密的牛毛紋,牛毛紋在鏡子下光亮異常。新珠即便是使用老工藝製作,牛毛粗糙暗淡無光;這一差別也是受了製作工藝中的工序影響,新珠往往是先拋光後打磨「老」痕迹,而老珠的痕迹恰恰就是打磨時產生,而更多的古珠是在打孔後才開始磨型、拋光(由於工藝原始,珠子容易在打孔時崩裂,故待打孔成功後才開始磨型、拋光工序),近代(明清)、現代則是先磨形制再打孔。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接下來,再說說古珠的拋光工序,拋光工藝涉及到斷代與斷域。

第一手工研磨:公元800 年以前,拋光工藝大體為工匠藉助木質拋光板和砂泥岩、石英岩粉末手工研磨,耗時耗力,所以高古珠中出現大量「研磨孔「也是必然,久而久之,直接用瑪瑙粉末摻合上述諸多材料一起構成的研磨粉末也慢慢投入使用;

到了公元800年左右,印度人發明了一種更為先進的拋光技術——第二皮袋翻滾法:簡而言之就是將已成形制的珠子、水、瑪瑙粉末、石英粉末等研磨料一起放在羊皮袋裡,用繩子繞住皮袋,一端牽出兩條線頭,一斷牽出一條線頭,由兩個工匠用力拉住兩端,來回拉送、翻滾,加上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發明的金剛石鑽頭,這兩種工藝為瑪瑙珠大量生產創造了契機;然則,翻滾式拋光法,拋出來的珠子與現今使用的「倒角」工序有異曲同工之作用,製作出來的珠子沒有手工研磨的珠子剛毅,因為它少了稜角,過於圓潤;比如需要製作一顆棱珠或象形珠,用這種方法進行拋光就不可能實現,全給拋成勒子了,是不是很囧?所以這種拋光技法也成為了部分珠子斷代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

傳世因素

傳世也是一個很泛的概念,可能是佩戴傳承,也可能是文物出土等等,經過漫長的佩戴過程,珠子與人體肌膚相親,珠體上就會形成一層可以蔓延至極微角落的皮殼,這種皮殼會滲透入珠體表層,甚至內部(如藍色氧化沁),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而成就一種「熟透了」的老色,玩過金剛菩提的朋友習慣用「瑪瑙質」來形容其包漿成熟,而這種「瑪瑙質」說的就是老瑪瑙珠色,由內而外,難以用言語表達,應作「柔潤「觀。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老珠子僅僅是數十年的佩戴不會產生皮殼與包漿,人體皮膚是一個打磨過程,體液侵蝕再經氧化,逐年累加,方可形成難以抹滅的油潤感。

筆者在此要強調一點——無論是老瑪瑙珠還是新瑪瑙玉髓工藝品,80%都會運用到烤色工藝,也就是說烤色優化,從古至今皆有,後期詳述。

傳世包漿造假主流方法是這樣的,造假者會將製作好的玉器、瑪瑙浸泡在熱蠟中,冷卻後再將蠟除去,用以降低和消除新器表面光亮度,但是侵過蠟的表面手感發澀,溫水一燙就沒了,所以如今更多的造假者用酸、鹼性化學品對新器表面先進行一次褪光處理,再浸蠟。

地埋因素

生坑出土珠器,表面會有一層覆蓋物,通常這種覆蓋物有兩種:一種是土壤掩埋所致,另一種是因被人佩戴後產生。

首先筆者來說一下地埋皮殼,地埋皮殼是珠器與土壤接觸,鹼性、酸性、中性三種土壤中形成不同狀態的皮殼,在潮濕的酸鹼性土壤中,長年累月珠體表層會被鈣、礦物金屬等物質侵蝕,其中還不乏有石油、甲烷等元素侵染;侵蝕元素性質較弱者,珠體沁色較多出現灰皮、金皮、斑點,而酸鹼性較強且地埋時間足夠長(一般界定為千年),珠體多出現通體鈣白化。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金皮藥師瑪瑙、灰皮印度瑪瑙)

在酸鹼性較中和的土壤,或者被裝置於陶瓷器具等較為封閉的容器中而出土的珠子,由於相對沒有劇烈的溫差,更因其少有與氧氣直接接觸,珠子會光亮如新,迷亂玩家眼,因為它們的「光氣」與新珠無大分別,只是發出的是柔光,沒有新珠光亮強烈。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哈拉帕文化中出土的一罐珠子)

另有一種極為特殊的地埋風化情況,這些珠子被埋藏在寒冷地帶,經過千年,珠體上會產生一種「龜裂紋」,由於這些地區(喜馬拉雅山、阿富汗等區域)長年溫度低於0度,且瑪瑙中所含較少的水分,珠子內部水分子凝結成冰而膨脹,龜裂紋因此出現,而龜裂一定是環狀分布,市場上人工仿造的龜裂紋死板無規律;當然這種龜裂情況的產生也同樣取決於珠子材質的硬度與密度,若密度上乘,且含有水分很少,即便是在極其苛刻的寒冷環境中,也不會產生裂痕。

在中性土壤或沙土中,古珠表面基本光潔如新,所以這便增加了新老判定的難度,在此類環境中存留的珠子,在陽光下會呈現比新珠更柔和的光澤,需經驗老道者方可識別。所以在此類珠子鑒別中,一定要參考地理、化學知識,例如:我們得知緬甸各地區土壤大多呈酸性,中性佔比居中,少有鹼性土壤。

另一種則是已經通過一段時間人體佩戴,而後地埋的珠子,在清理乾淨後也有一層包漿,此類包漿是傳世佩戴與土壤共同作用所造就的,而是因其在地埋過程中,受到溫度變化,頻頻出現類似「出汗「的內分泌現象而凝結於珠體表面的一層保護膜,不論是受沁與否,在稍加擦拭後,包漿即會顯露出來,呈現出」老熟「感;佩戴後再入土的情況,其實不符合古代諸多國家的喪葬禮儀,然而在後期,佩戴珠飾平民化,這種情況也就隨之出現了。

風化紋

筆者並不想把「風化紋」這一欄歸納到「包漿」的章節中,因為筆者更願意將其形成過程,歸結學術上,但恰恰筆者不具備科研能力,也因為如今的玩家都將「風化紋」納入甄別古珠包漿皮殼標準中,也就在這裡簡單敘述下。

首先,我們要清楚「風化紋」並不是包漿,也不是所謂的風化作用所形成。玩過奇石的朋友應該能夠注意到,很多石英晶體質地的奇石也會有類似於瑪瑙風化紋,更有人會敏銳的發覺,老琉璃珠子上也會出現風化紋。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那麼瑪瑙、老琉璃、石英晶體質奇石等等材質的物件兒,會不會因為「風化紋」產生多多少少的聯繫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代琉璃成分是二氧化硅,它與玻璃最大的區別則在於:琉璃為二氧化硅晶體結構,而琉璃為二氧化硅熔融狀結構,由於古代琉璃製作技術有限,無法達到1600攝氏度的溫度,所以無法使二氧化硅晶體融化成玻璃,所以玻璃是不會出現「風化紋」的,如下圖玻璃彈珠,你怎麼彈也彈不出風化紋;二氧化硅晶體質,瑪瑙如是,石英晶體奇石如是,水晶珠就更不用說了,所以風化紋往往都出現在這一類的古珠中。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二氧化硅晶體出現「風化紋」,需要幾個關鍵詞:人為碰撞、自然物質沖刷、溫度變化、時間以及乾濕度交替等;在這些關鍵詞共同或者交替作用下,珠子表面的礦物晶體之間的縫隙,發生了崩裂和剝落,使得本來咬合得很緊密的六邊形晶體邊緣,稜角漸漸消失,形成圓狀殘壞晶體(僅存於表面);完整的瑪瑙等珠子表面的晶體應該如下圖: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而經過上述因素侵蝕的珠體表層晶體如下圖: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而在很多爆老瑪瑙珠珠體表面,我們也會看到這樣的現象「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造成這種原因的,則是大面積的殘損至圓形的二氧化硅晶體集中,構成了大面積的環環相扣,成大環的景象: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恰巧,這種現象,又透露了另外一個重要的信息,但凡是同等年代、同一產區等等個同質化後,出現此類大面積風化紋的珠子,材質相對較差,晶體結構之間咬合的不緊密。如常見的所羅門珠,但火供天珠等經過人為的特殊惡劣手段處理過的珠子,也會出現大面積風化崩裂,這又另當別論。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相反,此類只能在放大鏡下才能清晰觀測到「風化紋「的古珠,結構更緊密。

綜上所述,通過科學的知其因的方法了解「風化紋「,也便不難得知,風化紋只是鑒別新老的方法之一,絕非標準,也不能用其來進行斷代,若要精準的判斷古珠新老,除了書面理論,還需親力親為,練就一番好眼力,結合諸多因素,綜合分析。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玩那點事兒出品】正版圖書團購 藏傳文化珍飾天珠傳奇專場拍賣圖錄2013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 ,特價40元包郵,一本書兩面印刷,兩個封面,都是真東西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喜歡這本圖書的可以聯繫Aisha購買

Aisha微信號:as13051522085

古珠管窺——皮殼包漿甄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那點事兒自媒體 的精彩文章:

這10種「高大上」的珠寶,你買了,就是給商家白送錢!
關於古珠與古玉的鑒別方法之「一張皮,一口氣」~學習筆記

TAG:古玩那點事兒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