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蘇維埃而戰的中國志願兵

為蘇維埃而戰的中國志願兵

50年前,蘇聯上映了一部家喻戶曉的電影《神出鬼沒的復仇者》,講述一位吉卜賽男孩為父報仇,打入白衛軍內部的故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在布利亞辛的原著《紅小鬼》里,他卻是個中國男孩,十月革命勝利後參加蘇俄紅軍。這個中國男孩只是真實歷史的縮影,當年曾飽受壓迫的數萬華工聚集在紅色旗幟下英勇奮戰,他們的事迹是如此偉大,後人每每面對他們的紀念碑時都會熱淚盈眶。

為蘇維埃而戰的中國志願兵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 在伏爾加河流域參戰的中國志願兵

為蘇維埃而戰的中國志願兵

■ 1919年,《彼得格勒日報》以《人民武裝》為題報道中國國際營

1 被歧視的「伙家-伙家」

華工進入俄國的歷史,要追溯到1862年,也就是中俄簽定《北京條約》之後,他們來到遠東開礦。但數量最大的一批旅俄華工出現在一戰期間,因為大多數俄國男性都送上前線,沙俄不得不緊急引進外國勞動力。1915年,旅俄華工有4萬人,1916年為7.5萬,1917年達到20萬,並且都是合法移民。

為什麼有那麼多中國人通過合法途徑湧入俄國呢?沙皇可不講什麼共產主義,他手下的部長們是從「美國先例」中算出一筆精明賬。多年來,美國奴役廉價華工,他們修建了許多重大工程,得到的報酬卻很少。沙俄如法炮製,以高薪誘騙赤貧華工當苦力,這些人不酗酒,能喝下像刷鍋水一樣的清湯;在包工頭面前,他們總是老老實實地服從管教;他們也不懂俄語,不用擔心俄國布爾什維克的革命宣傳。俄國包工頭把華工蔑稱為「伙家-伙家」,實際是漢語「夥計」的音譯。1917年,沙皇倒台,身在異國他鄉的華工突然失去僱主,失去工作,也失去了生活來源,有家難回。

為蘇維埃而戰的中國志願兵

2 僱傭兵還是志願兵

十月革命勝利後,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布爾什維克(注)不像沙皇官吏那樣欺壓華工,而是稱他們為「階級兄弟」。革命領袖列寧以「平等」和「平分土地」的口號對華工進行宣傳,表示在蘇維埃政權穩定後支持他們回國,解放仍受階級壓迫的親人。布爾什維克還提高華工的社會地位,給予應得的尊重,有了尊嚴的華工可以為保衛蘇維埃捨身忘死。

華工的長處是團結、宗族觀念強、遵守傳統禮法、痛恨叛徒,很容易組織起獨立、團結、紀律嚴明的作戰部隊。蘇聯作家戈爾斯基在紀實小說《冷崖》中寫道:「中國志願兵在討伐行動中十分英勇,對待敵人像猛獸一樣。」

長期以來,企圖抹黑十月革命的人總要找到所謂「證據」,強調參加蘇俄紅軍的中國人是為錢而戰的僱傭兵,其實在文學巨匠肖洛霍夫的名著《靜靜的頓河》里,主人公麥列霍夫就講過這樣一段話:「中國人參加紅軍只有極少的薪水,而每天都要冒著生命危險,要這點兒錢有什麼用?連根毛兒都買不到。應該說,這根本不是錢的事兒……」

為蘇維埃而戰的中國志願兵

二○○七年出版的俄文專著《中國軍團》封面,就選用了一九一九年同哥薩克白衛軍鬥爭的中國志願兵照片

事實上,中國戰士得到的錢只能算津貼,因為這些錢很少,布爾什維克真正給他們的是平等的社會地位與自尊。以戰鬥英雄、紅軍第225團團長任輔臣為例,他在中國就上過中學和軍官學校,他不僅自願加入紅軍,還號召大量華工參軍,並於1918年春組建了一個中國志願兵團,該團以勇敢聞名,任輔臣在與高爾察克白衛軍作戰犧牲時年僅34歲,支撐他的絕不是金錢,而是對共產主義的偉大信仰,列寧就稱讚任輔臣是優秀的共產主義者。

1919年,蘇俄最著名的記者科利佐夫在《基輔之聲》上發表題為《中國志願兵日記》的特寫,其中寫道:「他們的營房打掃得乾乾淨淨,每個人都剪了短髮,說起話來言簡意賅,黝黑的臉上帶著靦腆的微笑。今天他們就要前往伏爾加,向陌生、漆黑的房間里射擊,去搗毀那些階級敵人的堡壘……」

為蘇維埃而戰的中國志願兵

■ 紅軍在烏克蘭的中國支隊領導人李秀良

3 戰鬥在遼闊大地

蘇維埃政權建立後,英美法日帝國主義糾集俄國白衛勢力反撲,為了保衛勝利果實,蘇俄組建了高達數百萬人的紅軍,其中有30萬國際主義戰士,人數最多的就是中國志願兵。

蘇俄紅軍第1軍是列寧的近衛軍,它組建了第一支完全由中國人組成的「國際支隊」,負責保衛領袖的人身安全,當時最靠近列寧的第一層警衛就是70名中國戰士。

紅軍第一支中國戰鬥營是由約納·埃馬努伊洛維奇·亞基爾組建的,亞基爾是一位化學家的兒子,畢業於瑞士最古老的巴塞爾大學,一戰之初回國,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后加入布爾什維克,迅速成長為中高層領導,還擔任過紅軍羅馬尼亞方面軍特別集團軍政委,隨即組建了中國戰鬥營。亞基爾後來當上烏克蘭軍區司令員,他在《內戰回憶錄》中寫道:「我們對中國志願兵的待遇問題非常關注,薪水發得很及時,伙食也不錯。我和他們長期接觸過,他們共有530人,都值得信任,跟隨我們一直從烏克蘭打到頓河,再到沃洛涅日。」

全俄肅反委員會(契卡)基輔特別營改編的「中國支隊」也很出名,支隊長是中國人李秀良(音)。1919年4月,李秀良支隊參加烏克蘭庫列涅夫卡地區的戰鬥,鎮壓了富農叛亂。6月,支隊在第聶伯河東岸抵抗鄧尼金白衛軍時犧牲了不少人,但掩護了主力部隊轉移。

裴吉山則是契卡在捷爾斯卡亞的高層官員,他在那裡組建了中國志願兵獨立第1支隊。

4 不可磨滅的記憶

肖洛霍夫、奧斯特洛夫斯基等蘇聯文學巨匠都寫過關於俄國革命戰爭的小說,他們的作品裡都談到中國志願兵。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第七章中講到中國志願兵在解放烏克蘭時參戰的情況:

「彼得留拉(烏克蘭白衛軍頭目)的敗兵正沿著大路向西南車站逃竄,一輛裝甲車在後面掩護他們,而通往城裡的公路上,一個人也沒有。這時,突然有個紅軍戰士跳上公路,他卧倒在地,順著公路朝前打了一槍,緊接著出現了第二個、第三個……謝廖沙(即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好友)看見他們彎著腰,邊追趕,邊打槍,有個曬得黝黑、兩眼通紅的中國人跑在最前面,他只穿一件襯衣,端著一挺輕機槍,身上纏著子彈帶,還掛著手榴彈,根本不找掩蔽物,一個勁猛衝猛打。這是打進城裡的第一支紅軍隊伍,謝廖沙高興極了,他奔到公路上,使勁地喊了起來:『同志們萬歲!』」

「謝廖沙出現得太突然了,那個中國人差點把他撞倒。中國人正要向謝廖沙猛撲過來,但看到他是歡迎自己的意思,便停住了,轉而詢問:『小夥子,彼得留拉的狗崽子跑到哪裡去了?』」

白衛軍頭目圖爾庫爾在《戰火中的志願軍》一書中寫道:

「紅軍向西撤退,我們緊隨其後,騎兵發起閃電般的衝擊。可是我們的騎兵突然受到壓制,紅軍里的中國人排好隊形,以跪姿向騎兵射擊,我們損失了近四分之一的兵員,指揮官米哈伊洛夫斯基大尉也腹部中槍。」

1918年12月25日至27日,高爾察克白衛軍在特洛伊察村殺害了250名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國傷員。後來,蘇聯政府在村外的希爾瓦河畔修建紀念碑,紀念碑幾經風霜,現存紀念碑是2013年第三次重修的,每年都有大量華人到此拜謁。

為蘇維埃而戰的中國志願兵

■ 紅軍第225團部分官兵合影,第二排右數第三位(著淺色衣服者)就是團長任輔臣

為蘇維埃而戰的中國志願兵

■ 準備開赴前線的紅軍中國營,他們的軍旗上寫著「俄共(布)萬歲」

5 永遠不會忘記

1920年俄國革命戰爭大體告一段落後,多數中國志願兵來到莫斯科,組成著名的「中國公社」。蘇聯史學家巴哈列娃記載,這些中國人聚居在今天莫斯科恩格斯大街的鮑曼地鐵站附近,他們什麼苦都能吃,生存能力極強。莫斯科每個街區都有中國人開的洗衣店,除了北京店、上海店和南京店,還有「中國勞動者」「國民無產者」「張利興」洗染行等,裡面的夥計幾乎都是退伍兵。

要強調的是,俄羅斯人沒有忘記中國志願兵的功勛,在羅斯托夫州、彼爾姆邊疆區、北奧塞梯共和國、沃羅涅日州、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都建有紀念設施。特別是時至今日,在莫斯科紅場列寧墓旁邊,安放著朱可夫、高爾基、加加林等蘇聯名人骨灰的克里姆林宮紅牆外的墓地上,仍保留著一座大理石紀念碑,上面用規範的俄文鐫刻著「張、王——1917年犧牲」,這是1918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勝利一周年),列寧親自揭幕的陣亡將士紀念碑之一,這裡安葬著蘇俄革命期間獻身的兩位中國人,具體是誰,「張」什麼,「王」什麼,已無從考證,也許僅僅是冠以「張、王」兩大中國姓氏以示紀念。但是,這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這就是中國志願兵的無名烈士墓。

中俄人民在十月革命和俄國革命戰爭時結下的戰鬥友誼沒有隨著歲月流逝而淡漠,此後在中國人民的獨立和解放戰爭中,在新中國建設中,中俄人民用鮮血澆灌的友誼之花開得更加絢爛多彩。到了新世紀,中俄建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不斷深化交流合作,為中俄友誼續寫著光輝篇章。 田聿 張韶華

註:布爾什維克在1918年改稱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在神農架尋找傳說中的「野人」
誰謀殺了阮玲玉?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