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破除「唯論文」緊箍咒,做好成果轉化也能評教授

破除「唯論文」緊箍咒,做好成果轉化也能評教授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馬文哲 陳兆磊

5.2億元「轉讓費」!這是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團隊創造的成果轉化額「中國記錄」。成果接手方補天新材料公司以5.2億元價格,獲得前者新型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20年專利獨佔許可使用權。這項成果,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認定為屬「顛覆性技術發明」,「解決了一個世界性難題」。

畢玉遂團隊創造的中國紀錄,成為山東理工大學探索科技體制深度改革,激發科研人能動性的最新證明。作為山東高校科研管理體制改革試點之一,兩年來,該校瞄準國內高校普遍存在的「重論文輕科研」導向,引才難、留才更難難題,大膽改革,設置「成果轉化型教授」,設立「學術特區」,橫向課題納入職稱評審條件,取消學院行政級別……這一系列突破性做法讓該校的發明專利穩居山東高校前三位,並相繼斬獲六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登上高考試卷的發泡劑

在新型聚氨酯化學發泡劑實驗室,畢玉遂向科技日報記者展示了一種無色液體,「發泡劑是生產聚氨酯泡沫材料的重要原料,歐美國家已研發出第四代產品,但都含有氟氯元素。」摒棄了傳統物理髮泡思路,畢玉遂創造性的「另起爐灶」搞研發,最終研發出新型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去年,這一獨創性成果登上全國高考語文試卷。

支持畢玉遂15年如一日,埋頭研發的是該校的科研新政。按照新政,畢玉遂團隊將獨享80%項目收益權,即4個多億。「我們大刀闊斧地改革,激勵機制更多一些,步子邁大一些,就是鼓勵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富起來,產生示範效應。」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山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呂傳毅坦言,山東省科研體制改革政策出台後,我們又頒布了首批6個改革文件,加大政策傾斜力度。

這種傾斜,瞄準問題而來。比如研發「新型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期間,畢玉遂心無旁騖搞研發,一門心思促轉化,按照之前政策,他的博導身份要被拿掉,但該校設立「學術特區」,特事特辦,解決了其博導問題;又比如該成果核心發明人之一的畢戈華在國外留學時中途退學搞起了研發。按照之前的評聘政策,他的學歷不達標,可能一輩子提升無望。但「學術特區」將其引入教職,解決了身份問題。

破除「唯論文」緊箍咒

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是高校教師的三大職責。但對年輕教師蔣兵來說,以往晉級所需論文指標成了「緊箍咒」;前不久,他加快淄博市煤炭企業轉型升級的建議受到當地決策層重視,並在企業落了地。此舉契合了該校「成果轉化型教授」的條件,1982年出生的蔣兵得以拿到晉陞高級職稱的門票。

呂傳毅告訴記者,學校將教師崗位分為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型、成果轉化型四類,在管理和考核上不搞「一刀切」,讓教師人盡其能。尤其是開創性的「成果轉化型教授」,側重以學術價值和社會貢獻為考核導向。這種做法,與去年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門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導向一脈相承。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車輛工程系主任張學義教授發現,車輛在夜間行駛或泥濘道路上行駛時,發動機轉速降低,發電機輸出電壓低導致車輛照明燈變暗,而車輛在白天平坦道路上行駛時,發電機輸出電壓高,車輛用電設備經常燒壞,這就是「低速燈不亮,高速燒燈泡」弊病。

「30多年來,我就幹了一件事。」張學義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攻克上述難題,便有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誕生。在研發了第一代皮帶式永磁恆壓發電機之後,他又帶領團隊研發了離心式、飛輪式、漲緊輪式多類永磁恆壓發電機,而這些成果都已在實踐中得到應用。

如今,作為團隊負責人,他享受到山東理工大學「首席專家負責制」的紅利,在配備人才、科研立項上「說了算」,在經費管理中,更加靈活,「打醬油的錢可以買醋了」。

放權,寬鬆,成了山東理工大學科研體制改革的關鍵詞之一。但這種寬鬆,並不是沒有邊界的。前一階段,該校在新一輪聘用時,對117位考核不合格的教師予以高職低聘。呂傳毅說,改革是「動乳酪」的事情,需要有激勵,有考核,讓每一位科研人員都有壓力,有動力。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月球兩極解密:有冰嗎?能建基地嗎?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