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聊聊你所不知道的「上善若水」

聊聊你所不知道的「上善若水」

魚三,有書智庫簽約作者,有書相伴,與愛同在。

在一些高雅場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上善若水」這樣的條幅。

字畫的主人大多都說,用這幾個字來提醒自己多發善心,多做善事,對周圍的人溫柔以待,修鍊出和水一樣溫潤的德性,讓自己的善行無處不在。

很多人都是這麼理解「上善若水」的,其實,這樣的理解是有很大誤解的。

「上善若水」出自於《道德經》,老子這位智者是如何解釋上善若水的,或者說,在幾千年前,老子說「上善若水」是想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感悟呢?帶著這個問題開始共讀,今天的共讀題目是「你所不知道的上善若水」。

書中,對於上善若水原文是這樣描述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白雲學者說,理解這句話不要拘泥於「善」字,從字面上來講,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對誰都好,從來不跟別人爭,別人不願意做的,他都搶著做,這樣的人,就是一個得道之人。

真的如此嗎?在我們身邊,有那麼多人,默默無聞做好事,遇到委屈和誣陷也不解釋不爭辯,還是依舊默默無聞的繼續奉獻。

我們不是說這樣不好,但是這樣下去,世間萬物又怎麼會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如此下去,因循而來會形成一種什麼樣的道呢?

老子倡導的「道」,正是因為符合萬物的和諧發展規律,才會被靜靜地流傳下去,不言不語,滋養萬物,只要遵循就可以有一個好的結果,這才是道。

可是,按照上邊所說,如果有了委屈和抱怨,但是依然隱忍在心裡繼續默默奉獻而形成的道,符合萬物發展規律嗎?符合萬物天性嗎?這不是天道,不是人道,也理應不該被世間萬物所接受和遵從。

白雲學者說,其實,這句話里的「水利萬物」,依舊是在以水喻道。

上,最高的。善,指聖人善,為天道。

白雲學者潛心研修此書得出,在全書中,所有的「善」字,幾乎沒有一處指的是單純的善良。全書都是圍繞「道」管理天下萬物來展開的,所以,這裡的「上善若水」,指的是天道若水。

聖人按照符合萬物規律的道理和法則治理天下,利萬物而不爭,像水那樣虛懷若谷寬待萬物,潤澤蓄養著天下,任何事都會被化解,任何障礙都會被通利。

明知眾人所惡而不去厭惡,還是依舊像水一樣潤澤他們,能夠做到這樣的,只有亘古不變的天道。

天下得到治理的過程中,都是順其自然,因為遵循了天道,所以也不會損害到什麼,也就自然不會出現什麼被指責地方。

各位書友,讀到這裡,是不是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們用小的格局去思考人生,會獲取小的道理,我們站位高處,嘗試用道來思考問題,就會獲取到寬厚、豐盈的道理。

同樣,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要懷著上善若水的心態去對待一切、接納一切,無論何事,用天道治理,即可。

身邊,不乏有一些這樣的人,高舉學習國學經典的旗幟,嘴裡讀著國學經典,言行也在時刻踐行著國學經典,但是其中,怎麼感覺都有些奇怪的地方。

比如,有的人,看到別人吃飯沒有吃完,為了教育對方,就過去從垃圾桶里撿出來,當著對方的面自己吃下去,藉此來引導對方愛惜糧食。

還有的人,學習了幾天國學經典,就對周圍人的言行看不下去了,對每個人都指指點點,不停地提出要求。

我們研修國學,固然沒錯,但是也不要忘記,道法自然,萬物遵循的是一個符合發展規律的法則。這種刻意製造的感覺,已經不是在踐行經典了,哪裡有天道若水的流暢和靜然呢。

有人剩飯,是不對,但是認為從垃圾桶里撿出來的剩飯,繼續吃了,才是物盡其用、沒有浪費,這樣的初衷又怎符合萬物所遵循的天道。

天道若水,水在流動時遇到了障礙會怎麼做?當然是調轉方向,繞過去繼續前行。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就餐前就提醒,吃多少打多少,實在沒吃完的,送給貓貓狗狗,不也是一種方法嗎?

水和天道,有著相同的特質。

道任何時候都不會喋喋不休的告訴萬物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

水,至柔至善,無論是要到哪裡去,哪怕是低洼之地,水也會安安靜靜的流淌過去,滋潤大地,不與人爭、容納萬物。

我們世間萬物,包括人類,實在是應該踐行這種如水的特質,對他人、他事寬容而包涵,才符合天道若水的特質。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國學共讀 的精彩文章:

TAG:有書國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