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印度大罷工,這次是兩億人!亂了!!!

印度大罷工,這次是兩億人!亂了!!!

是的,印度人民又罷工了!

這次是兩億人!

為抗議莫迪政府提出的公共部門企業私有化、擬修訂《工會法》等一系列「反勞工」政策,印度全國總工會1月8日發起全國大罷工,10個印度全國性行業工會組織參與,全印度約有2億人參與了為期兩天的罷工活動。罷工參與者要求提高最低工資和養老金、加強社會保障和失業救助等。

對此,印度人民院(下院)通過一項憲法修正案,為「種姓和宗教中的經濟弱勢群體」提供10%的教育和政府工作配額,但此舉也引起其他「高種姓」族群的強烈不滿。

這不是印度第一次出現人數如此龐大的罷工活動。

三年前,印度工會曾掀起1.5億人參與的全國範圍的大罷工,涉及公共交通、城市建設、國有銀行等行業。兩次罷工的訴求也很像,抗議總理莫迪提出國企私有化、修改勞動法等改革提議。

自2014年宣誓就職以來,莫迪就以強硬的姿態推進改革。承諾10年內讓人民看到「印度世紀」的莫迪卻在任內遭遇兩次大範圍罷工活動,可見其改革之路並不順利。

今年5月份,印度即將迎來全國大選。而在剛剛結束的印度地方議會選舉中,政治強人莫迪領銜的印度人民黨遭遇慘敗。

莫迪的改革之路將如何延續?印度2019年大選究竟會走向何方?莫迪能否再展神奇?

文 |趙旭 瞭望智庫駐新德里國際觀察員

編輯|蒲海燕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世界上最複雜的大選,沒有之一!

印度,這個自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同時也擁有世界上最複雜的選情。

鑒於印度大選即將到來,此次罷工有政治因素的影響——罷工的組織者之一的印度全國工會大會是反對黨印度國大黨的全國性工會組織。

借罷工向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施壓、拉動選情,是國大黨的一個政治考量。

與最近取得地方選舉勝利的印度國大黨相比較,印度人民黨當前仍手握16個邦(印度有28個邦、6個聯邦屬地及1個國家首都轄區。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而聯邦屬地及國家首都轄區則由聯合政府指派政務官管理)的執政權和260多個選區席位(印度全國劃分為543個選區,每個選區選出一名議員,加上總統委任的2席,總共545席),基本面優勢仍然大幅領先。

2014年莫迪之所以能帶領人民黨勝選,與他對發展經濟的渴望以及在經濟治理當面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是分不開的。

如何打好「經濟牌」,很可能將成為左右2019年印度大選形勢的勝負手。

目前距離印度全國大選不到5個月時間,圍繞大選的幾大看點也備受關註:

人民黨能否再次壓倒性獲勝,並由其帶領盟友組閣,莫迪連任;剛剛執掌帥印一年的拉胡爾·甘地如何帶領130多歲的國大黨予以阻擊;若人民黨不能拿到多數席位,即便組閣成功,莫迪是否引退?

2

選民分化,莫迪失利

在政治強人莫迪執政近5年後,印度國內選民逐漸呈現出分化態勢:

支持者認為,人民黨執政期間印度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政治腐敗減少、國際影響力提升;反對者則擔憂,莫迪執政期間印度經濟有增長無就業、農民問題依舊突出、改革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依然較大等。

這種分化直接在選情上體現了出來。相比2014年以壓倒性優勢獲勝,2017年在地方選舉中橫掃一切,2018年人民黨風光不再。

2018年年底結束的五個邦一級選舉中,印度人民黨遭遇阻擊,任其老對手印度國大黨獨攬其中三個邦。這是人民黨自2014年5月上台以來遭遇的最慘痛失敗。在此之前,人民黨曾於2015年在比哈爾邦和德里首都區慘敗,2017年又在旁遮普邦落選。

此次人民黨在地方選舉中盡失五邦,甚至丟掉了連續執政長達15年的中央邦。在距離印度全國大選不到5個月的時候出現如此轉折,給大選形勢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

鑒於此前地方選舉失利的教訓,迫使印度人民黨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全國大選上。印度總理府消息人士說,莫迪總理將不會在2019年前四個月進行任何外交訪問,以便在大選前集中精力處理國內問題,確保人民黨贏得大選並繼續執政。據印總理府官網發布的信息,自2014年6月以來,莫迪共進行了48次外交訪問,其中僅2018年一年就進行了14次外交訪問,但在未來幾個月里,他的日程上沒有安排任何出訪。

為了增加在大選中的勝算,莫迪還計劃在今年5月選舉之前對20個邦進行閃電式訪問,在這些地方發表競選演講,其中包括西孟加拉邦、奧迪沙邦、阿薩姆邦這三個關鍵地區。

3

政治版圖大比拼

從地方選舉的層面看:在過去4年半的人民黨執政期間,印度國內所有邦議會都進行了地方選舉。

印度人民黨順利在其中12個邦贏得半數以上議會席位,獲得獨立組閣權。此外在與較小的邦一級政黨結成聯盟後,印度人民黨還在印控克什米爾、果阿邦、梅加拉亞邦和曼尼普爾邦成立聯合政府。只不過,在東北部的梅加拉亞邦,印度人民黨是一個小的聯盟夥伴,在總共60個席位中只佔兩席,而其他聯合政府中則擁有多數席位。也就是說,截至目前印度人民黨在多達16個邦擁有執政權。

反觀印度國大黨,在最近拿下3個邦之後,已在旁遮普邦、恰蒂斯加爾邦、拉賈斯坦邦和中央邦獨立組閣,並擁有卡納塔克邦、比哈爾邦聯合組閣權,實際控制了6個邦。

再看全國選區方面:2014年議會選舉後印度人民黨在全國獲得了創紀錄的282個選區,橫掃古吉拉特邦、拉賈斯坦邦、德里首都區、恰蒂斯加爾邦、喜馬偕爾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和恰爾肯德邦等多數北方地區,也就是典型印度政治術語中所說的「印地語中心地帶」。

但最新民調顯示,相較於2014年獨得282個選區,目前人民黨的選區可能已經減少至268個左右,甚至更低。這意味著在過去的四年半里,印度人民黨丟掉了至少14個選區,2019年大選前是否會再次掉票仍未可知。

而這次國大黨勝選的恰蒂斯加爾邦、拉賈斯坦邦和中央邦彼此互相接壤,都處於印度北部恆河流域的「印地語中心地帶」上。這裡不僅是印度的人口重心所在,歷來都是堅定奉行印度教的人民黨票倉。根據印度選舉委員會公布的計票結果,國大黨在中央邦、拉賈斯坦邦、恰蒂斯加爾邦的地方議會選舉中獲勝後,在中央邦230個議席中獲得115席,在拉賈斯坦邦199個議席中獲得100席、在恰蒂斯加爾邦90個議席中獲得68席,新增加的席位大都從人民黨手中奪得。

可以說,此次國大黨拿下「印地語中心地帶」猶如釜底抽薪,如果大選前再在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哈里亞納邦等「印地語中心地帶」選區有所拓展,將很可能在這幾個邦的總共215個議會選區中攫取不少席位。

4

人民黨威信下降

印度政治觀察家普遍認為,此次人民黨在地方選舉中失利,集中反映出其在民眾間的威信開始下降。

底層民眾對人民黨執政以來所推行政策的獲得感不強,有的認為莫迪政府未兌現2014年競選承諾,有的覺得已推行政策落實不到位。人民黨在地方選舉得失利與下列因素密不可分:

1.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

人民黨當初能夠戰勝國大黨取得執政地位,與其倡導的充足就業、提高收入等口號關係緊密。莫迪領導的人民黨在 2014 年大選中曾承諾,每年將創造 1000 萬個新的就業崗位。但執政至今,就業問題不僅沒有解決,甚至有惡化跡象。雖然近年來印度經濟始終保持在7%左右的增速,但在莫迪政府「印度製造」「數字印度」等多重口號引領下,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並沒有給民眾帶來生活上的切實改善,「有增長無就業」成為一直以來困擾莫迪政府的魔咒。

2.印度農民靠天吃飯的根本沒有改變。

一位印度資深記者表示,過去數年間,印度社會的另一主要問題——農民問題同樣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剛剛過去的幾個月里,印度國內的農民抗議活動此起彼伏,他們要求政府免除貸款,並更好地支持農產品價格,而這恰恰成為印度國大黨攻擊印度人民黨的主要放矢之地。印度國大黨在地方選舉時做出新政府上台後立即宣布部分免除貸款和提供免息貸款的承諾,從最終的結果來看不能不說收到了奇效。

3.經濟改革收效甚微。

隨著莫迪大刀闊斧的改革,「廢鈔令」和GST稅改的施行反而給印度工商業予以打擊。換言之,改革不僅沒有改變印度經濟增長面臨的結構性束縛,伴隨改革的負面效應卻越發凸顯,給印度社會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此前支持印度人民黨的工商業者也因為「廢鈔令」和GST稅改對其產生質疑,有可能成為印度國大黨的潛在爭取對象。

5

國大黨靠什麼PK人民黨

與國大黨相比,人民黨的最大優勢在於組織運轉和執行效率高,並握有宗教和經濟兩桿大旗。客觀上看,目前人民黨處於執政地位,在政策調整上的空間大、自主性高,也就是說可以將主動權始終保留在自己手裡。

自2018年11月以來,莫迪政府先後推出多項經濟政策,其中還專門包括了旨在推動農產品出口和提升農民收入的惠農政策。

在貨幣政策上,印度央行與中央政府間矛盾由來已久,在經歷長達數月的僵持後,日前終於以原央行行長辭職、新任行長由莫迪親信擔任而告終。

莫迪政府如果從明年開始大規模增加財政開支,拉動就業和消費,再配合國際油價走低帶來的紅利,很可能在短期內營造經濟全面復甦的情勢。

與此同時,人民黨手中還有宗教牌、邊境牌可打。鑒於印度多數選民的政治搖擺性突出,未來數月內人民黨能夠在各方面帶給選民實質性改善,有極大可能鞏固執政黨地位。

不過,庫叔實地調研發現,儘管國大黨在2014年大選中慘敗,但並不代表其民眾基礎差。

在上次大選前,國大黨已連續執政10年,因為政府和黨內腐敗,大量民憤累積,導致民間抵制情緒嚴重,這些成為其上次大選慘敗的主因。

但是國大黨作為印度歷史最悠久的政黨,不論在技術官僚的數量和質量、還是基層投入能力等方面均優於人民黨。

青年和農民仍是國大黨的主要擁躉,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印度未來的方向。

鑒於印度選情多變、地方議題眾多且不確定性因素增強,未來數月的局勢發展將可能在極大程度上左右大選形勢。

首先,人民黨手中的宗教牌或成雙刃劍。

2018年,印度國內教派衝突集中爆發:先是人民黨就在北方邦修建羅摩神廟一事向最高法院施壓,推動象徵著印度文化的印度教崛起;而後又在莫迪家鄉古吉拉特邦建成世界最高雕像,為薩達爾·帕特爾(印度獨立運動中偏向印度教強硬派的代表)在政治上封神。

然而,以往屢試不爽的利用教派宣傳動員選民的妙招此次卻沒有發揮出預期的作用。而且,在修建羅摩神廟遲遲沒有進展後,與人民黨血肉相連的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RSS)」公開發表了對莫迪的不滿。

印度媒體分析稱,如果莫迪不能較好地平息這一不滿,很可能會引發人民黨黨內矛盾甚至分歧,在大選前出現這種情況,猶如釜底抽薪。

其次,政治盟友和地方黨派在全國大選中扮演的角色將愈發重要,但不確定性也愈發明顯。

最先爆發的是人民黨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2018年年末,在擁有48個議會選區的馬哈拉施特拉邦,人民黨的長期聯盟夥伴濕婆軍突然對莫迪的政策提出了相當大的批評,尤其是在農民問題上。印度媒體稱之為,在大選越來越近的同時,政治盟友卻似乎越來越遠。要知道,2014年大選中人民黨在馬邦的48個選區中贏得了23個選區。

而後,當國大黨在三個邦獲得地方選舉勝利後不久,國大黨與其盟友的矛盾也開始凸顯。一些地方政黨甚至開始公開向各方要價,直指副總理甚至總理職位。

最後,在被傳統地方政黨控制的印度南部地區——泰米爾納德邦、喀拉拉邦、安得拉邦和特倫甘納邦,印度人民黨和印度國大黨基本上平分秋色,都需要力爭增強自己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2014年,人民黨在這些邦的近130個選區中只贏得約22個選區。對兩黨來說,從這些南部地區增加席位的機會相等且潛力巨大。不過,對於某些地區來說,地方政黨猶如鐵板一塊,想要組成聯盟絕非易事。如特倫甘納民族黨近日就宣傳,正在積極組織全國民主聯盟(人民黨領導)和團結進步聯盟(國大黨領導)外的「第三陣線」,這必然將對人民黨和國大黨構成牽制。

6

再打「中國牌」

從當前形勢來看,人民黨取得2019年大選勝利的概率依然較大。

如果人民黨能夠在議會拿下220到240個席位,將與政治盟友聯合組閣;若席位在200個以下,現任總理莫迪則可能宣布引退。

根據以往經驗,大選前印度政黨往往善打「中國牌」,炒作邊境問題為自己造勢。不過,隨著「武漢會晤」後中印關係逐步回暖升溫,與以往打「中國牌」來展示主權強勢不同,莫迪政府此次可能會配以印中合作共贏為口號,輪流打出「中國牌」,其主要影響可能發生在經貿交流和外交關係兩個方面。

經貿交流方面,印度政府希望迫切地打開中國市場增加對華出口,減少對華貿易逆差,在洽談投資合作以及加強貿易政策溝通上的意願也更加強烈。

特別是在醫藥領域,將積極促成向中國出口更多成品葯。同時,為促進農民增收,印度還將向中國等市場出口更多的農產品,目前已經加大了向中國市場出口大米、菜油、茶葉、糖等農產品的出口力度。而在產業政策上,印度政府則將可能會實施更多的保護性政策措施,以保護國內生產力。

外交關係方面,去年武漢會晤後中印關係不斷趨好,但鑒於印方「關係越好越是小動作不斷」的特點,大選前需謹防印方在邊境地區搞小動作。

作者寫於2019-01-2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冬季泡溫泉,你要注意這些事項!
舔美仇中,這個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感情有多麼奇葩?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