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家長最想遠離的三個字,沒想到是好孩子的最佳定義

家長最想遠離的三個字,沒想到是好孩子的最佳定義

在中國父母的眼中,好孩子的形象是:著裝乾淨、成績好、不淘氣並能全面發展。但在澳大利亞,父母對於好孩子的定義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模樣:「臟、亂、差」。為什麼會這樣說?這樣的培養方式對孩子有怎樣的好處?下文澳大利亞一中文學校校長Jessica就從這三個方面為我們介紹澳洲父母的養育觀。

文丨Jessica 編輯丨李臻

移民到澳洲的中國家長,喜歡說一句玩笑話,那就是「澳洲人怎麼把孩子當牛羊一樣,散養的!」這個比喻太貼切了,想想我教的澳洲本地孩子們真的就像農場上的牛和羊一樣:

  • 不怕臟

  • 愛亂跑

  • 差異性明顯

家長最想遠離的三個字,沒想到是好孩子的最佳定義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好多人說澳洲家長對孩子的管教過於鬆散,不夠上心,聽上去彷彿澳洲孩子的上述特徵是一種壞事。但其實這種解讀,多是旁觀者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英語中也經常聽到goodboy/girl這樣的誇獎。只不過因為文化和觀念的不同,東西方對好孩子的定義也不同。

而澳洲家長對好孩子的定義恰恰就是:臟、亂、差。

好孩子不怕臟

澳洲的孩子們除了非常正式的場合以外,看上去總是臟乎乎、亂糟糟的,一點兒也沒有童話里小公主和小王子的樣子。

從六七個月起,家長就允許他們自己用手吃飯,抹一臉、撒一身那都是常事。

再過不久,孩子就開始在各個地方爬行,不管是室內的地板、地毯,還是室外的公園、沙灘,他們可以想爬到哪兒,就爬到哪兒。

兩三歲入幼兒園直到小學畢業,孩子每天都彷彿從戰壕歸來,顏料、泥土、樹葉、羽毛,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蹭不到。

家長最想遠離的三個字,沒想到是好孩子的最佳定義

澳洲的大人們也都跟說好了一樣,齊心協力地鼓勵孩子不怕臟。很多時候,我甚至覺得如果孩子怕臟,他們反而會比較擔心。還記得我在幼兒園實習的時候,有個孩子因為不喜歡手弄髒而不願意參與園藝活動,他的老師設計了很多方法,試圖幫助他克服這種心態。

要研究這種「好孩子不怕臟」的心態從何而來,我們首先要了解澳洲或者說西方國家對於孩子「學習」的不同定義。

與亞洲文化不同,西方教育認為老師教授的課本知識,只是孩子終身學習的一部分。因此,課本知識以及考試成績並不見得是最重要的,相反,孩子只有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才能夠在課堂以外的真實世界中,不斷地獲得更多更新的知識和能力。

就像所有的習慣一樣,孩子對於學習的態度也是從小養成的。當孩子自然地用腿丈量土地,用手擺弄食物,用自己的皮膚感知沙坑裡的沙子時,他們得到的是阻止、責罵,還是鼓勵、誇獎,都會對他們以後是否願意自主學習產生消極或積極的影響。

同時,根據現代幼兒教育的研究表明,孩子越頻繁地使用自己的感官與外界互動,越能夠有效地增進認知能力,即人腦尋找、獲取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是一個人成功完成智力活動所需的最基本的能力。

當孩子的智力發育還不足以讓他們通過語言理解世界的時候,感官就是他們唯一的途徑。當孩子光腳踩在泥地里,用手指擠破一顆葡萄,或是把積木放到嘴巴里吮吸的時候,他們是在儘可能地從外界獲取信息,這與他們日後從老師那裡獲得知識是同類的活動。如果這個環節被人為地阻止了,孩子失去的是寶貴的學習機會。

正是因為澳洲家長普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非常希望孩子能夠無視所謂的「臟「,而盡情地使用、鍛煉自己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畢竟,與乾淨的衣服和整齊的頭髮相比,學習能力的養成要重要得多。

近年來,連醫生和營養學家也在大力支持孩子「不怕臟」的生活態度。他們認為,孩子在廣泛接觸非惡性致病菌的細菌的過程中,身體會學會如何處理與一般細菌的關係,抵抗力能夠得到提升,不至於「風一吹就倒」。

家長最想遠離的三個字,沒想到是好孩子的最佳定義

除此以外,「不怕臟」的孩子,更有機會接觸自然,心情相對更加舒緩,生物鐘的運作、睡眠和創造力都更好。

好孩子愛亂跑

上次寫了一篇文章介紹澳洲孩子的運動狂熱後,有位家長跟我表達了她的擔憂,那就是小孩子本來就天性好動,如果不加約束,會不會變得越來越多動,注意力無法集中,影響學習成績。

這種想法在國內並非罕見,我在成長過程中有一模一樣的經歷。記得小時候,我得到最多的表揚就是愛閱讀,坐得住。

但如果我想要和朋友出去玩,就總會聽到類似「出去亂跑還不如多看會兒書」這樣的碎碎念。即使到了現在,家裡還是有很多人難以理解我為什麼要練游泳、學跳舞,認為我「怎麼越大越多動了」。

那麼在澳洲,家長們為什麼不僅沒有類似的擔心,反而覺得喜歡動才是孩子的正常表現呢?

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澳洲社會普遍認為孩子的注意力就像他們的身體機能一樣,尚在發育,如果我們不會要求孩子以超越正常的速度長個子,我們也不能期待他們能夠像大人一樣久坐不動。

除非特殊情況,孩子的注意力長度與他們的年紀成正比。在單獨活動時,孩子的注意力長度大約等於他們的年紀,比如四歲就是4分鐘,7歲就是7分鐘。在參與有互動的集體活動時,這個長度通常可以加倍。

有的人可能會說,如果要求孩子坐下來學習,這個數據好像符合事實,但是他們玩耍的時候明明可以玩很久都不厭煩,為什麼學習時不可以。

其實,如果仔細觀察,孩子就算能玩上兩三個小時,他們也並非持續不斷地玩同一個玩具或遊戲,而是頻繁地變化,這也是受控於他們相對較短的注意力。在澳洲的幼兒園裡,老師帶領的集體活動比如聽故事、唱兒歌等大概都在五六分鐘的長度,其餘的時間,孩子們都在一個至少有八九種不同活動以及玩具角落的大房間里自由流動。

家長最想遠離的三個字,沒想到是好孩子的最佳定義

這種對孩子注意力的理解也極大地影響了澳洲本地家長對電子設備的接受程度。

很多教育類的APP都有讓孩子聚精會神的「神奇」功效,即使是認字、口算、背單詞這樣看似枯燥的內容,只要放在手機或平板上,孩子都能津津有味地「學」上好一會兒,這難道不比跑來跑去好得多嗎?

但是我所接觸的澳洲家長們卻很少被此吸引,他們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把課餘時間用於戶外活動和跟朋友玩耍。

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歪打正著,澳洲家長的這種選擇反而幫助孩子規避了電子設備很有可能給他們注意力帶來的危害。孩子在使用電子設備時,通常是人機一對一互動,APP不僅會運用大量的聲光效果吸引孩子,而且會對孩子的操作馬上做出反應。

如果孩子養成了APP式的學習習慣,很容易反感真實世界中貌似「無聊」和「緩慢」的學習方式。畢竟沒有一個老師能夠自帶BGM和特效,而且他/她的關注要平均分給所有的學生。

好孩子有差異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總結澳洲式的教育方式和目標,那我一定會選擇Everyone is different-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在澳洲當老師,我幾乎從來沒有聽過類似「你看XXX多好」、「你跟XXX多學著點」這種話。不管是一般家長,還是來自高知、高收入的所謂「精英」家庭的家長,都沒有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自己孩子的習慣。

跟世界上所有的父母一樣,澳洲家長同樣希望並想辦法幫助孩子學業進步,發展興趣、愛好。但是,他們的出發點總是落在孩子自己身上,喜歡什麼,學習速度,需要什麼幫助。即使聽到別的孩子獲得了什麼成績,他們也多是單純地讚歎,並不會聯繫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這大概也能說明,為什麼諸如學校排名、比賽獲獎、高考狀元等信息,在澳洲本地家長圈裡引不起太大的波瀾。

記得我上學的時候,經常聽到一個「木桶」理論,大概的意思是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片木板的長度。放在學習上,就是勸學生不能偏科,不能只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木桶」理論的盛行源於應試教育體制,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對與眾不同的恐懼,和對優越感的追求。

但是在澳洲,與眾不同是一件不僅被廣泛尊重,甚至被讚美的特質。全國幼兒教育大綱提出的五大教學目標,頭一項就是幫助孩子發展出明確而自信的身份認同。這種身份認同不僅包括了孩子來自的家庭、文化、宗教和傳統,也包括他/她個人的觀點、偏好和行為方式。

人們認為,孩子只有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並且以健康的方式欣賞、發展自己的獨特之處,才會擁有健全的人格,其他對於具體知識的學習才能由此生髮。

在澳洲的童書市場上,隨處可見類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和「生命因差異而精彩」的主題。這些書在鼓勵孩子保持自己與眾不同的同時,也教導他們用開放的心胸欣賞他人的獨特之處,避免偏見和歧視。

家長最想遠離的三個字,沒想到是好孩子的最佳定義

澳洲家長希望孩子尋找到自己木桶的「長板」,而不是為了把所有的木板拉到一樣長而疲於奔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會對於「成績」沒有單一的定義,人們並不過分追求優越感。

不同於考試成績高於一切的應試教育,澳洲孩子固然可以通過學習成績證明自己,但是運動、音樂、表演等興趣愛好可以給他們同樣的機會得到關注。既然任何才能都受到認可,那麼,澳洲的家長自然沒有理由逼迫自己的孩子成為另一個人。

臟、亂、差不等於隨心所欲

說到這裡,澳洲的家長聽上去好像中國古代的老子一樣,打算「無為而治」,而澳洲的孩子簡直像荒原里的野草,好像可以隨心所欲地生長。

保持這種想法的人,還是對澳洲的教育和親子關係沒有切身、深入的了解。雖然就算臟、亂、差,在家長眼中還是合格的好孩子,但是澳洲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學習遵守規則,這可以說是他們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

在澳洲幼兒教育大綱里,清楚列舉了孩子應該如何從小學著遵守規則,比如:

  • 兒童形成團體和社區歸屬感,了解積极參与社區所必需的相互權利和責任

  • 兒童日益承擔起自身健康和身體幸福的責任

  • 表達想法和感覺,並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觀點

  • 兒童開始批判思考公平和不公平行為

不怕臟不等同於不衛生。當孩子吃飯吃成大花臉,在沙坑玩到頭髮里全是沙子時,他們要遵守規則。吃東西要坐著吃完才能起身,垃圾要自己收拾好放到垃圾桶,不要和朋友交換、分享食物,這些小事看似簡單,但要想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自覺遵守,家長和老師還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至於在疾病預防上,澳洲社會就更加嚴格了。大部分的時候,孩子如果有發燒、拉肚子等癥狀,家長會主動避免帶他們去學校、泳池等公眾場合,以防傳染給他人。就算是洗手這麼簡單的事,到處都有配圖的科普海報,幫助孩子從小養成正確的衛生習慣。

家長最想遠離的三個字,沒想到是好孩子的最佳定義

愛亂跑不等同於打擾別人。雖然大多數的澳洲孩子都呈現出偏「多動」的特徵,但他們在公眾場合,都被嚴格地要求遵守秩序。這也是為什麼,在澳洲的圖書館故事活動和兒童劇表演時,雖然有很多低齡的孩子參與,卻很少聽到大聲講話或哭鬧的噪音。

我見過很多家長,一旦意識到孩子不受控制,幾乎立馬就會把孩子帶出會場,以防打擾到別人。我也不止一次地聽過家長對孩子說「打擾別人是不公平的,你如果不能保持平靜,就不可以參與」。

與眾不同不等同於擁有特權。在澳洲的教育環境里,「包容性」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管某個孩子的某項才能再為突出,都很少會有國內「學霸」學生能夠享受的種種特權。

與眾不同固然得到關注,但是那些才能一般的孩子也會被允許參與其中,甚至得到更多有意為之的鼓勵和讚美。如果有特長的孩子表現出不夠包容的態度和行為,會受到即時的制止和規勸。

我們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同樣的話澳洲家長也當之無愧。他們用開放的思維為「好孩子」定義,希望孩子在遵守基本規則的前提下,自由地摸爬滾打,盡量不受約束地經歷怒放的人生。

而這樣大膽活潑、自信自主的年輕一代,更有機會在科技迅猛革新、生活方式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成為佼佼者甚至領導者。

家長最想遠離的三個字,沒想到是好孩子的最佳定義

家長最想遠離的三個字,沒想到是好孩子的最佳定義

家長最想遠離的三個字,沒想到是好孩子的最佳定義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家長最想遠離的三個字,沒想到是好孩子的最佳定義

家長最想遠離的三個字,沒想到是好孩子的最佳定義

外灘教育攜手美國公立小學名師太陽老師

推出少兒英語分級系列課程,

深受小朋友的喜愛!

現在Level 2課程上線啦!

這個寒假,快來跟美國公立小學名師太陽老師

繼續我們的英文閱讀之旅吧!

點擊下圖了解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