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公眾史學視野下的口述史性質及意義

公眾史學視野下的口述史性質及意義

摘要:用邊緣化的新興學科看待口述史,難免會焦點模糊;而如果將口述史納入公眾史學體系,其性質與意義立即就會清晰起來。有別於傳統的文字再現,口述史是歷史的聲音再現,它打通了生活世界與文本世界的隔閡。有別於傳統的間接單向研究,口述史是一種直接的雙向互動的當代史,它開創了主動留史的新模式。如果說傳統史學是一種「組織本位」的史學,則口述史是一種「人為本位」的史學,它使歷史學成為接地氣的行業,為公眾史學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口述史是通過聲音再現的歷史

口述史是一種獨立的歷史再現方式,是通過語言(聲音)再現的歷史,有別於通過文字再現的歷史。迄今為止,很多人僅將口述史當作搜集史料的一種手段,將口述錄音當作口述稿備查的證據,他們只重視口述史的轉錄稿、編纂稿。說到口述史,人們馬上想到的是口述史作品。甚至以為錄音僅是為了保存人類個體的原汁原味的聲音,錄多錄少無所謂。這顯然是一種誤解,舍本而逐末了。這些錯誤觀念,導致大家對口述錄音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從而忽視了口述史的錄製、保護、整理與開發工作。

人類表達思想的方式,不外乎語言與文字兩大類型。用語言來交流思想,是人類最直接的選擇,而用文字表達思想則是少數人的行為。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只能靠語言表達人類的思想、情感、經歷。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由於錄音技術的限制,人類的講話聲音無法保存,只能靠文字來記錄。文本記憶僅是已經輸出與表達的部分內容,是先前整理過的歷史記憶,是較早時間內完成的、相對定型的作品。人類所看到的文本,僅僅是人類海量大腦記憶的一角、一些粗線條發展輪廓而已。文本具有超時空流傳的特點,所以成為強勢表達手段。在東方的中國,進入了文獻本位時代,口述逐步邊緣化。到了近代,一直重視聲音記錄的西方人發明了錄音技術,實現了歷史記錄技術的革命。從此,中國人也得用上錄音技術,能將人類講話的聲音錄音下來。口述史突破了口述只能口耳相傳小空間傳播格局。這樣,人類便有可能記錄下更多的歷史記憶。

口述史是「聲音的歷史」,即通過人類個體的講話聲音再現歷史面貌。它對應的是書面語形態的「文本史學」。口述史學是口語形態的史學,是用語言來表述的史學,是用自己的聲音講述自己的歷史。口述史的直接形態是錄音文本,是歷史的聲音再現。至於整理成文字文本,那是二度加工,是衍生產品。之所以要做成文字文本,是因為人類更習慣讀文字文本,聲音文本聽的少,習慣了無聲的文本世界,忽視了有聲世界。

通過口述聲音研究歷史,其特徵有幾端值得關注。

1.用第一人稱敘述歷史。文本可能會用第一人稱來寫,更多的是第三人稱來寫的。口述史是以歷史主體為主導的歷史敘述方式,其最大的特徵是用第一人稱來敘述。用第三人稱寫作的歷史作品,傳主是被人代言的,發不出自己的聲音。口述史用第一人稱說話,顯然更為主動,更為真實可信。歷史創造者能發出自己的聲音來,這是一大革命。

2.用自己話語敘述自己認知的歷史。「口述」是相對於「筆書」而言的,它是藉助錄音設備記錄人類大腦儲存的過往歷史記憶的活動。口述史是「用聲音留住歷史」。這裡所謂「聲音」,至少有二層意思:一是當事人的講話腔,二是當事人的話語系統。「聲音的音頻、音高、音域具有鮮明的物理特徵……聲音的物理性質塑造了我們的情感體驗。」「想像一下,能夠聽到歷史上偉人的聲音,那該有多棒!」

3.語言的多樣化。通過嘴巴說出來的往往是口語,而筆書出來的往往是書面語。口語與書面語的不同,本質上是語言的多樣化與文字的統一性問題。幾千年的文字作品中,使用的是規範的書面語,體現出較大的統一性。現在開闢了另一大通道,直接將語言表述轉化文字作品,成為口述史,這就帶來了文字表達的多樣化問題。語言是多樣化的,有較多的地域、職業、個性色彩。口語與文字是兩種不同的語法表達體系,各有其優缺點。由於文字為政府所壟斷,所以是強勢的表達方式,人類的個體語言表述的多樣性一直受到壓制。承認個體口述的合法性,就得肯定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就會衝擊或者說豐富書面語的表達模式。

4.可以保留豐富的肢體語言。口述可以錄下人類個體的聲音,聲音是直通人心的,錄音、錄像可以保存人類個體的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是人類個體的第一思想情感表達符號,是十分生動的,文本可能是乏味的。

5.可以開闢「聽歷史」的新格式。有了錄音文本,就有可能聆聽到先人的講話。「口述歷史打破了人們長期形成的一成不變地遵循『讀』歷史的傳統模式,使大多數人能夠『聽』到活生生的歷史。」通過傾聽聲音來研究其思想內容與表述方式,再現歷史曾經的風采,是口述史研究最值得關注的事。通過聲音如何研究歷史?這是大家一時沒有弄明白的。不過,現實生活中存在不少由傾聽、提問而研究人事的機會,如法庭辯論、面試。口述史聲音的研究,正是這樣一種通過「聽」來研究當事人歷史的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文讀史 的精彩文章:

李澤厚:儒學是宗教還是哲學?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送給日軍多少武器?張張泣血!

TAG:談文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