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國醫大師李佃貴治療慢性肝病八法

國醫大師李佃貴治療慢性肝病八法

李佃貴治療慢性肝病八法

□ 孟憲鑫 河北省中醫院

國醫大師李佃貴治療慢性肝病八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李佃貴教授擅長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治療。李佃貴認為,各種慢性肝病病程較長,病機錯綜複雜,很難以一方一法取效,必須謹守病機,治療上順應、恢復肝臟生理特性,截斷逆轉肝臟病理性改變,多法並用方可取效。現將李佃貴治療肝病經驗歸為以下8法。

治療大法

化濁解毒法

傳統觀點認為,病毒性肝炎屬溫病範疇,毒邪存在已是公認。李佃貴以毒邪論治病毒性肝炎,謂「以毒攻毒」,常據症舌脈表現,分層次應用解毒法,毒輕者,應用黃連、黃芩、苦參、板藍根之屬;中毒者應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之屬;重毒者用白英、黃葯子。臨床應用能改善肝功能,抑制病毒複製,調節免疫,防治肝炎及肝纖維化。病毒性肝炎普遍遵《內經》之旨「濕熱相交,民當病癉」,習張仲景之說「黃家所得,從濕得之」,謹記「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臨床皆以清熱利濕為法,然效果不甚顯著。李佃貴指出,當從濁論治,治療濁邪有三法: ①芳香化濁法。此類葯辛香溫通,芳香悅脾,脾運復健,氣行濕化濁消。選用祛舌苔濁垢之要葯藿香,重者加佩蘭、荷葉以升清降濁。②燥濕化濁法。選用黃連、黃芩。苦寒能通瀉下行,能燥濕,能瀉火存陰。為免日久礙胃滯脾,每喜加砂仁、白豆蔻; ③利濕祛濁法。常用茵陳、滑石、白茅根、竹葉等使濕濁從小便而出。此三法不可偏廢,亦不可偏執一法,三法靈活應用,治濕化濁效若桴鼓。

養肝和胃(脾)法

儘管病毒性肝炎種類繁多,病機各異,並有新舊急慢之分,但木旺易克土,肝病每傳脾胃,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所以養肝和胃(脾)成為治肝之常法。益氣健脾治肝病,早有古訓,張仲景雲:「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葉天士又言:「補脾之中必宜疏肝,肝氣調達而不致郁而克土,疏肝即所以補脾也」,明示後人既要重視「治肝先實脾」之古訓,又要謹記「疏肝即所以補脾」,抓主要矛盾,處理好調肝與和胃(脾)的關係,方可取得較好療效。李佃貴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肝病患者脾胃功能之好壞,直接關乎預後吉凶。如果脾胃功能健旺,後天充沛,肝病自會逐漸痊癒;如果過用苦寒敗胃傷脾,後天失養,病情就加重惡化。所以治肝時注意扶助後天,保護脾胃。李佃貴喜用當歸芍藥散養肝和胃,配二陳湯燥濕和胃降逆,不用參芪草溫燥健脾、葯雖平凡,守方常服能明顯改善患者乏力、腹脹、納呆及面色萎黃、黧黑肝病面容等病徵。

軟肝化堅法

肝病積久,氣滯、血瘀、濕阻、水停、熱結,肝鬱脾虛,陰虧血耗,正虛邪戀,肝體失養,萎而變硬,變生臌脹。這時須入絡軟堅,緩緩消磨,祛邪兼以扶正。當遵《金匱要略》大黃?蟲丸之旨,緩中補虛。李佃貴喜用鱉甲、穿山甲珠、三棱、急性子等軟肝散結,用全蠍、水蛭、虻蟲等動物葯入絡搜剔。

行氣法

肝臟喜疏惡郁,肝病必有肝氣鬱滯,肝失疏泄,隨之全身各臟腑氣機升降出入失去平衡,滯於上焦胸膈則胸悶,滯於中焦脾胃腸則腹脹,滯於下焦小腹則滿悶不適,繼則血瘀、濕阻、水停、熱結。李佃貴臨床常用辛香理氣之品,以暢達全身氣機。其意有三: ①宣暢氣機。臨床常用能升降諸氣的三焦氣分之葯木香和能利三焦,解六郁的氣病之總司香附。②醒脾開胃。臨床常用能醒脾開胃促進脾胃消化功能的辛溫芳香之砂仁、白豆蔻,以改善患者腹脹、納呆之癥狀。③辛香理氣除濕濁。肝病屬濕熱者多,舌苔濁膩、厚膩。在清熱利濕基礎上,非辛香理氣之品,方能氣行濕化,化膩濁之舌苔於無形。李佃貴常根據三焦辨證選葯,氣滯上焦用功善行氣寬胸利膈之檀香、紫蘇梗;氣滯中焦用枳實、厚朴、檳榔、萊菔子暢達中焦;氣滯下焦常用荔枝核、烏葯、沉香之屬行氣散結。如此三焦氣治,氣行則血行,濕化,氣血調和,病易恢復。

疏肝法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疏令氣調」,《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記載「木郁達之」即指此而言。肝鬱為病之始。李佃貴常根據肝鬱之輕重緩急,把疏肝解郁分為兩法: ①疏泄法。適用於肝鬱輕症。李佃貴喜用香蘇散加柴胡以調達肝鬱。②通瀉法。任應秋講「肝氣盛的,還得用瀉法」即指此。所以李佃貴常在疏泄法的基礎上,加用薑黃、鬱金、龍膽草、梔子等苦泄通降。

活血通絡法

血瘀之因,約略有四:一曰氣滯血瘀;二曰因熱致瘀,目前已公認疫毒蘊伏血分是病毒性肝炎的基本原因。《醫林改錯》:「疫毒在內燒煉其血,血受燒煉,其血必凝」;三曰因濕致瘀,濕熱是病毒性肝炎的發病基礎,水濕內蘊阻於脈絡,血脈不通而為瘀。四曰因虛致瘀,慢性肝病長期過用苦寒,致中陽不足,最終脾腎陽虛,最終氣機失運,血不暢行而致瘀,可以說氣滯血瘀貫穿於慢性肝病的全程,所以活血法與行氣法一樣重要。但活血法一定要「緩中補虛」。李佃貴喜用失笑散為基礎方,輕者可配丹參養血和絡活血,虎杖解毒化瘀;稍重用牡丹皮、地骨皮、白薇等涼血活血;瘀久肝纖維化、肝硬化,配伍軟肝化堅,入絡搜剔之品,如鱉甲、穿山甲、三棱、全蠍。但不可重用、久用,以免造成出血。

滋補肝腎法

肝病日久,濕熱疫毒蘊於血分,久久不除,耗傷陰液,先是肝陰虛,繼則腎陰虛,最後肝腎之陰皆虧。乙癸同源,滋腎即所以養肝柔肝。因肝屬木,藏血體陰,設若陰虧血少,木失水涵,肝失榮養,勢必枯萎變硬,這是慢性肝炎向肝纖維化,肝硬化發展的重要病機。所以以滋養腎陰,柔潤肝體,滋水以涵木是防止慢性肝炎向肝硬化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李佃貴喜用一貫煎養肝陰,二至丸滋腎陰。

保肝降酶法

雖說中醫所論肝與西醫所論肝不盡一致,但是慢性肝病患者每每出現肝功能不正常,轉氨酶增高的現象,說明肝臟有損害,應從肝臟體陰而用陽考慮,這是肝體受損,應急則治其標,注意保肝降酶。李佃貴常用龍膽草、垂盆草、五味子,歷經臨床檢驗,屢試不爽。總之因「濁毒內伏」是始動因子,所以化濁解毒為治因之法。如果患者已出現肝纖維化或肝硬化則應以軟肝化堅為主,化濁解毒和軟肝化堅二法均應配合養肝和胃法,助正氣祛邪外出,邪去而正自安。若濁毒或肝纖維化、肝硬化不著,可單用養肝和胃法。養肝和胃、化濁解毒、軟肝化堅為基本大法,同時需根據患者體質,病程長短,病情輕重,分別有所側重應用行氣法、疏肝法、活血法、滋腎法、保肝降酶法。

病案舉例

王某,男, 40歲,農民。主因腹脹、尿黃1月,加重伴腹大8天入院。患者有慢性肝炎病史7年,間斷服藥中藥治療, 8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腹部脹大,遂來就診。患者現身目微黃,腹脹,腹大,體倦乏力,腰膝酸軟,納呆,便溏,每日2~3次,小便黃,舌質暗紅,苔黃膩,舌下青筋暴露,脈弦細滑。體檢:神志清楚,精神倦怠,鞏膜及全身皮膚黏膜輕度黃染,胸頸部可見蜘蛛痣3枚,不明顯,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心肺未見明顯異常,腹部微膨隆,肝脾觸及不滿意,腹水征陽性,腸鳴音存在,雙下肢輕度水腫,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肝功能:總膽紅素37.62μmol/L,丙氨酸氨基轉氨酶326.6u/L,門冬氨酸氨基轉氨酶103.3u/L,白蛋白28.37g/L,球蛋白31.63g/L,A/G為0.891,乙型肝炎病毒標誌物檢測: HBsAg(-), HBeAg(+),抗-HbcAg(+)。B超示:肝臟不大,肝邊呈鋸齒狀,肝內光點分布不均,增強、增粗,血管網走向不清,門靜脈內徑1.5cm,脾大,脾靜脈內徑1.0cm,膽囊大,壁毛糙,腹腔內可見片狀液性暗區。超聲診斷: ①肝硬化伴腹水。②慢性膽囊炎。診斷:臌脹(濁毒內蘊,血瘀肝結)。治療宜化濁解毒,軟肝化堅。方用穿山甲20g,鱉甲20g,紅景天15g,田基黃15g,龍膽草15g,五味子15g,垂盆草15g,虎杖15g。方中鱉甲、穿山甲功善搜剔走絡,軟堅散結;紅景天、田基黃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具有保護肝臟和提高人體免疫的作用;龍膽草、五味子、垂盆草為李佃貴經驗方,保肝降酶效果頗佳;虎杖能清熱解毒利濕濁、活血化瘀,且能瀉下通便,使濁毒從二便分消。患者服藥14劑後,精神飲食已如常人,無腹脹、腹大,二便調。複查肝功能正常。B超示:肝臟大小形態正常,肝內光點分布稍強,血管網走向清晰。患者出院後堅持門診中藥治療,整體狀態良好,無明顯不適,多次複查肝功能及B超無異常。(孟憲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鮑姑——首創我國艾灸術
學針灸還是要名師帶,北京名師系統教你學針灸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