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李敬林基於《內經》「引衛入陰」理論治療不寐

李敬林基於《內經》「引衛入陰」理論治療不寐

李敬林基於《內經》「引衛入陰」理論治療不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李敬林是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五、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行醫四十餘年,潛心研讀中醫經典,勤於臨床,特別對《內經》「引衛入陰」理論治療不寐頗有心得,臨證每每獲效。

回歸經典,探究寤寐根源

衛氣運行

關於寤寐的生理現象,《靈樞·口問》解釋:「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卧……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本篇認為寤寐的產生是衛氣運行隨陰陽消長交替的結果,衛氣晝行於陽,行於陽之時則寤,夜行於陰,行於陰之時則寐,晝夜交替,衛氣於陰陽之間循環往複,而人則寤寐交替。

《靈樞·營衛生會》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素問·痹論》曰:「榮者,水谷之精氣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營衛二氣皆來源於水谷,水谷入於胃中,經過胃的腐熟、脾的運化,化生為水谷精微之氣,水谷由胃中精微上行,繼而輸布五臟六腑。其中精專柔和者為營氣,剽疾滑利者為衛氣。

《靈樞·五味》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藏,別出兩行,營衛之道。」營衛二氣化生於胃中之後,由胃中上行,由於此兩者不同的生理特性,營衛二氣別道而行。《靈樞·經脈》曰:「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營氣精專柔和,為血中之氣,行於脈內,沿十二經脈流注次序循行,從手太陰肺經開始,至足厥陰肝經,復歸於手太陰肺經,循環往複,如環無端,見於《靈樞·五十營》營氣的運行次序、《靈樞·經脈》十二經脈的交接次序等篇。

衛氣性質剽疾滑利,不受脈道約束,出於上焦,行於脈外。一般認為,其運行路徑有三:晝行於陽,散行陽經,夜行於陰,行於五臟;與營偕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應激運行,行於周身。《內經》原文所記載營衛二氣的晝夜運行,與睡眠息息相關,如《靈樞·營衛生會》曰:「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根據衛氣晝夜運行於陰陽的不同可知,正常的寤寐變化中,衛氣起重要作用。《內經》多篇皆提出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但是此處的陰陽具體指代何物,《內經》中不同篇章所持觀點不同。關於衛氣晝夜運行的具體方式,以《靈樞·衛氣行》記載最為具體,衛氣晝行於陽,陽即六陽經;夜行於陰,陰即五臟。平旦之時,陰盡陽生,衛氣上行於目,目張則衛氣從頭面而散,下行至六陽經,其中行於足三陽之衛氣,由足心的湧泉穴沿足少陰經而行,行至內踝下的照海穴後,沿陽蹺脈上行於目,此為衛氣行於陽之一周;如此運行二十五周後,至夜陽盡陰生,衛氣由足少陰經入於腎,由腎至心,由心至肺,由肺至肝,由肝至脾,由脾至腎,按照五行相剋的順序運行,為衛氣行於陰之一周,如此運行二十五周後,衛氣復由腎出,至足少陰,由足少陰至陰蹺脈,復歸於目。陰、陽蹺脈主司眼瞼之開合,衛氣行於陽,陽蹺脈盛,則寤;衛氣行於陰,陰蹺脈盛,則寐。

衛氣留止,睡眠覺醒失常衛不入陰

自《內經》以後,後世醫家多以「心主神明」或「五臟藏神」為理論基礎,從心神不寧、肝氣鬱結等探討失眠的證治。李敬林將《內經》中關於失眠的論述進行了整理分析,發現《內經》心神理論、五志理論更多地用來解釋悲哀、憂愁、喜忘、狂亂等情志、神智的病變。如 「神有餘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素問·調經論》);「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靈樞·大惑論》),神的病變可引起異常的情志變化,甚至會導致異常的神志活動。而《內經》對於失眠的認識,則多從「衛氣運行失常」的角度進行解釋。

李敬林基於《內經》理論,並從臨床診療中進行觀察,發現許多臨床癥狀的加重或減輕與睡眠—覺醒規律密切相關,可通過衛氣晝夜陰陽運行進行解釋。如盜汗患者,寐則汗出,寤則汗止,一則因衛氣「司開闔」,入睡後,衛氣離表,腠理失其固護而鬆懈,津液流走;二則因衛氣其性溫熱,入睡後,衛氣入里,內熱得其溫養而益熾,津液被蒸而泄。不安腿綜合征的患者,雙下肢不適的癥狀多於入睡後出現,醒後甚至活動後緩解,因患者衛氣本虛,入睡之後衛氣入里而四末之肌肉失養,醒後衛氣出表而得以復充。再如,入睡之後衛氣入里,體表衛氣減少而防禦外邪的能力下降,因此,入睡之後需加蓋衣被以溫煦機體、防禦外邪,否則易受邪氣侵襲,輕則可致感冒,重則可致面癱、痹證等。李東垣《蘭室秘藏》中記載一案「其證,閉目則渾身麻木……覺而開目則麻木漸退」,可為佐證。

李敬林通過研讀《內經》諸篇發現,概括不寐的基本病機,應歸結為「衛氣不得入於陰」。其一,《靈樞·邪客》曰:「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此篇所論述的失眠,是由邪氣所致。其二,《靈樞·大惑論》曰:「黃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由於各種因素,衛氣留止於陽分、不得入於陰,可導致不寐。其三,《靈樞·大惑論》曰:「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說明各種病因導致腸胃失調、肌膚失常等,衛氣運行陽分時間留止,則睡眠時間較少。其四,《靈樞·營衛生會》曰:「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年老之人,氣血不足,營衛之氣運行失常,可致白天瞌睡而入夜不寐。

對於不寐治療大法及其方葯,《靈樞·邪客》提出:「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卧立至。」五臟六腑為邪氣所客,導致衛氣運行失常,不能入於陰,而導致不寐。故以「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為治療大法。方葯以半夏秫米湯主之,「陰陽已通,其卧立至」,暢通衛氣運行之道路,衛氣不為所阻,復入於陰,可達到覆杯而卧的療效。

知常達變,不寐重在調衛

引衛入陰

李敬林認為,各種病因導致衛氣的晝夜運行模式被破壞,衛氣不能順利從陽入陰,則出現不寐病症。因此,治療不寐的最終目的是恢復衛氣的正常運行、引衛入陰。

李敬林認為,疾病的產生不外虛實兩端,不寐亦是如此,治療當遵從《內經》「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治療大法,結合導致衛氣不得入陰具體病因,補正氣之不足、祛邪氣之壅塞,待氣血旺盛、氣道通利,衛氣得以入陰,則不寐可愈。

在此基礎上,李敬林提出,治療不寐七法,重在「引衛入陰」。

益氣養血、引衛入陰

不寐之病,起於虛者,可由氣血不足,營衛內伐,衛氣虛餒,無力入陰,而見不寐。代表方劑如人蔘歸脾湯。營衛氣血均化生於脾胃,氣血不足之不寐,在於脾胃氣弱、不能升舉,水谷精微下流,「衛氣者,水谷之悍氣也」,故治療此證,李敬林常加升麻、柴胡於上方中,取補中益氣湯之意,以助春生之令行,使營衛調和,衛氣歸陰,則不寐可愈。

滋陰清熱、引衛入陰

不寐之病,起於陰血虧虛者,多由陰血不足,氣道失養,衛氣艱澀而不能入陰,而見不寐。代表方劑如酸棗仁湯、黃連阿膠湯等。酸棗仁湯偏於治療肝血不足,虛熱內擾之不寐;黃連阿膠湯偏於治療心腎陰虛火旺、心腎不交之不寐。

疏肝理氣,引衛入陰

氣鬱,主要因肝鬱,疏泄失常,氣機失調,衛氣留止,運行失常,而見不寐。代表方劑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味逍遙丸加減。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偏於重鎮安神,故龍骨、牡蠣宜生用、重用,神志不寧較明顯者,可酌加珍珠母、琥珀等;加味逍遙丸偏於疏肝清熱,健脾養血,亦可加生龍骨、生牡蠣,則效果較好。

化痰調氣,引衛入陰

「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心為陽中之陽,膽主甲子升發陽氣。心主神明,膽主決斷。多因情志失常日久,心虛膽怯,痰氣互結,衛氣行陽留久,而見不寐。代表方劑如溫膽湯、黃連溫膽湯。溫膽湯主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坐卧不安,或惡夢紛繁等;如兼有心火偏盛,則黃連溫膽湯,苦寒直折,治療不寐、郁證、癲狂等情志病及諸多疑難雜症,多有效驗。

清瀉鬱熱,引衛入陰

衛氣夜行於陰,周於五臟。心肝熱盛,灼傷陰血,心神被擾,肝魂不寧,「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而見懊儂多夢、驚悸心煩之不寐。代表方劑如硃砂安神丸、龍膽瀉肝湯。硃砂安神丸偏於鎮心安神,清熱養血,其中硃砂乃甘寒質重之品,不宜多服、久服,或代之以生龍牡、珍珠母、琥珀安神定志;龍膽瀉肝湯偏於清瀉肝火,對猝發不寐兼有耳鳴目赤、急躁易怒者可獲良效。

消食導滯,引衛入陰

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導致「腸胃充廓,衛氣不營,邪氣居之」,則見不寐。代表方劑如越鞠保和丸。越鞠保和丸具有疏肝解郁、開胃消食之功效,主治氣食郁滯所致的胃痛等病證,但對於飲食、情志等因素導致「胃不和則卧不安」者,用此方葯調之,引衛入陰,不寐可愈。

活血行氣,引衛入陰

久病在血、久病入絡,心腦血脈之病,氣虛血瘀、氣滯血瘀、寒凝血滯、營血虛滯,衛氣行澀,可致不寐。代表方劑如血府逐瘀湯加減。偏於氣虛血瘀,加黃芪以助血行;偏於氣滯血瘀,重用川芎以行氣活血;偏於寒凝血瘀,加桂枝以溫通血行;偏於營血虛滯,加地黃以養營行血。

此七法可獨立應用,亦可相互配合,因臨床證候錯雜,當隨證而治。此外,不可僅僅拘泥於以上七法。如寒氣凝滯亦可導致衛氣不能入陰而發為不寐,此時當用溫陽散寒法,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之類;心陽不足、衛氣浮越、復有痰濁盤踞致衛氣浮蕩於外不能入陰而發不寐者,可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救逆湯,此皆在七法之外,一理之中。正如清代醫家汪文綺於《雜症會心錄》中所述:「不寐一證,責在營衛之偏勝,陰陽之離合。醫家於衛氣不得入於陰之旨,而細心體會之,則治內虛不寐也,亦何難之有哉!」(范繼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五臟藏神尤重脾胃——王洪圖教授治療精神疾病經驗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