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著名作家林清玄去世,他曾說中醫背後是中國人創造的人文文化

著名作家林清玄去世,他曾說中醫背後是中國人創造的人文文化

小編說:據環球時報1月23日報道,作家林清玄去世,享年65歲。對於很多人來說,林清玄是一個熟悉的名字。他的散文在中學語文試卷上、《讀者》上,出現率極高。其中《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兩篇還入選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林清玄去世消息傳來,很多網友都紛紛緬懷和紀念:「這是當年陪我走過青春期的作家。」

著名作家林清玄去世,他曾說中醫背後是中國人創造的人文文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他的散文風格簡樸、清新、智慧、幽遠,能做到虛實生輝,空靈流動,具有詩性之美。

在林清玄的散文中,常常出現有關中醫藥的內容。比如在《用歲月在蓮上寫詩》中寫道:

空的蓮蓬可以賣給中藥鋪,還可以掛起來裝飾;潔白的蓮子可以煮蓮子湯,做許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蓮心則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在《光之四書》中寫道:

我們走入南貨行里所聞到的乾貨聚集的味道,我們走進中藥鋪子撲鼻而來的草香葯香,在從前,無一不是經由陽光的凝結。

在他眾多的散文里,在散文集《白雪少年》中有一篇《鄒大夫傳奇》,描寫了他對中醫藥從恐懼到蔑視到理解再到最終喜愛的全過程,這一背後蘊含著他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解讀。今天,小編將這篇文章與讀者共享,用他輕靈的文字滌盪心靈。

鄒大夫傳奇

林清玄

對於中國的藥鋪子,我們一向有著美好的記憶,記得幼年時代舊街上有一家藥鋪,每迴路過,一股清淡撲鼻的葯香,總是從深暗的藥鋪中流淌出來,充塞整個大街。而坐在長板凳上穿長袍的大夫,總讓我想起北國的平原,平原上種著種種奇花異草,大夫則背著手在上面悠閑的散步。

可惜吃中藥的記憶不是那麼美好,從烏黑的陶藥罐子倒出來的像泥土一樣的濃濃苦汁,常常使我拔足就跑,有時為了怕喝中藥,一個晚上不敢回家。

我的父親因為從小在私塾里讀漢書,對中國傳統事物有著深厚的情感,因此寧可熬幾個小時灌我們喝中藥,也不帶我們去看西醫;這種態度令我對中藥抱著一種抗拒的恐懼,每次吃中藥如同在大廳門口突然瞧見鍾馗的畫像,覺得可怕無比。

後來,我慢慢接受現代教育,更瞧不起中藥的價值,甚至許多中藥里還加了抗生素,更使我覺得中藥是中華文化留存的殘渣。

當一位朋友叫我去看中醫時,令我大吃一驚。這位朋友是個著名的建築師,曾在國外留學工作多年,他居然相信中醫,而且不間斷地吃了三年中藥。他以親身體驗向我推薦一位清心寡欲、默默無聞的中醫,他說:「他已經行醫五十年,父執輩都是大夫,本人的學問也非常精彩,你只要去看看,如果覺得不好,可以不吃他的葯呀!」

就這樣,我認識了鄒大夫。

鄒老先生今年七十二歲了,可是精神抖擻,兩眼炯炯有神,步履穩健,唯一可以看出他年紀的是他的白髮。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他住的老舊公寓中,有兩排大架子,一排擺滿了各式藥草,另一排是翻得有點破爛的經史子集。

我們先坐著,等他看別的病人,只見他神態悠閑地把脈,每次把脈總像陷入一陣深長的沉思,然後娓娓道出病情;由於診斷的正確,往往令病人服氣不已;最奇妙的是他開藥方的時候,真如有一部電腦,可以一口氣把葯開出來,他的女兒就照著配方子給病人抓藥。

輪到把我的脈,他沉吟一陣說:「你沒有什麼病,但就像一匹馬拉著九輛車在跑,工作過度了。這種病只有改變生活方式,別無他法。」然後他說他要著書濟世,已經不肯為新病人開藥了。

問到為什麼,他說:「你看病只能治一人之病,寫書卻可以治千萬人之病,我的年紀也大了,覺得寫書糾正一般人的觀念,比看病還要重要。」

後來我們談到書的內容,他幾乎是從中華文化的源頭開講,以生活態度、生活方式和藥理為中心,旁涉到經史,有一個非常龐大而細密的計劃。最後談到科學的害人,他說:「科學表面上可以現代化,骨子裡卻會造成貽害,譬如空氣的污染、土地的損害、身體的無形受傷,全是科學做出來的,你看我們的衣、食、住、行,哪一項不是科學?而哪一項不是造成更多的疾病?」

鄒大夫說他三十年前來台灣行醫的時候,全台北沒有幾家醫院,可是人都很健康;現在醫院林立,每天大排長龍,人的健康卻一天不如一天了。他自己的生活是反科學的,家裡沒有電視、冷氣,穿的是最粗的棉布,吃的是天然的素食,身體卻一直健朗,靠的就是他過的是人的生活,而不是科學的生活。

一年多以來,我幾乎每個星期都去看鄒大夫,聽他海闊天空談對時事的見解,對社會國家,甚至天文地理的評析,往往一語中的,令人驚嘆。慢慢的,我知道他是上海滬江大學土木工程系的畢業生,家裡是醫生世家,他大學畢業時已經看透了生命的冷暖,決心繼承家學,行醫濟世,到現在已經整整度過五十二年,在他手下醫好的病人,難以計數。

他開的藥方十分便宜,以最好的葯賣最廉的價格,因此到現在還是一簞食、一瓢飲,兩袖清風,不改其樂。他說:「每個人生病來看醫生都是不得已的,醫者還從中賺錢,是最不道德的行為。」他也常說:「看病是救人的事業,不是名利的生意。」

鄒大夫還舉出中西醫學最大的不同,他認為西醫所研究的是部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牙痛拔牙,因此它的功能是立即的,但不是根本。中醫則是從人的本性出發,認為頭痛不一定是頭的問題,有時是肝的問題,有的是心臟的問題,它是從根本做起,要救根本往往不是立即收效的。但他並不反對西醫,只是覺得過度迷信西方醫學,是中國人的危機,他最常說的話是:「五千年來,沒有西醫,中國人不是活得好好的?」他反對的是西藥,因為裡面有太多非自然的成分。

鄒大夫崇尚自然,覺得布衣粗食是最好的保健之道,是任何葯都比不上的,包括中藥在內。他身體力行之餘,因為身體的硬朗,乃成為病人的最佳保證。

他把脈之準是令人驚奇的。有一次我親眼看他為病人把脈,半天沉吟不語,然後說:「你得的是癌症。」病人大為訝異:「你怎麼知道的?」他說:「你的脈跳的亂七八糟,沒有一條是對的,無葯可治,不是癌症是什麼?」他也從不隱瞞病人的病情,他說:「讓病人知道自己的身體,是醫者的責任。」

最可惜的是,他的書一直沒有動筆,因為病人絡繹不絕,求告無門,使他不免又動了凡念。他說:「我的心是豆腐做的,否則為什麼會走上看病的路呢?」

在現代社會裡,像鄒大夫一樣的人已經很少見了,他自甘淡泊,以救人為職志,不以為苦。有一次我說要把他的事情寫出來,他連聲斥責,認為這會破壞了他的生活。他說:「我既不要名利,也不求聞達,寫我有什麼意思呢?」

我最記得的是,他有一次說起,在中國的三百六十行中沒有「醫生」這一行,因為醫生是默默救人的,不是一個可以出狀元的行業。他最希望的是生活平淡,默默救人,但我還是忍不住寫了他,雖然萬仞宮牆,不能窺其堂奧,但是難道宮牆不準人窺望嗎?鄒大夫當不致於深責。

從此我改變了對中醫和中藥的看法,這種看法不僅來自鄒大夫,更來自他背後一個大文化的傳承,那裡面有許多偉大的、不為人知的中國人,和一個由中國人自己創造的人文的文化。

送別

著名作家林清玄去世,他曾說中醫背後是中國人創造的人文文化


轉自:中國中醫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代金剛博士 的精彩文章:

冬至:補陽之餘,莫忘養陰

TAG:代金剛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