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呼啦圈與全球化

呼啦圈與全球化

呼啦圈與全球化

雷 頤

歷史學是對過去的記錄、研究。然而很長時間以來,史學傳統是只有與「宏大敘事」有關的史料才被重視,而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不被重視,因此有關史料不也不受重視,不被保存。但隨著社會史研究的興起,與「社會」有關的史料也開始受到重視。芸芸眾生是社會的主流,所以與之有關的日常器具,隻字片紙,都是應受重視史料,應該保留。要保留日常器具、隻字片紙,不說多數人無此用心,就是想保留,也無此能力。普通之家,幾十年的零零啐碎破破爛爛,確實放不下。

老友樊建川,是少數有此心也有此能力之人。幾年前,有幸作為提建議的嘉賓,參觀過著名的「建川博物館」,這些破爛零碎,用「海量」形容,恐不為過。公開展出的,其實只是冰山一角。信手拈出一件「破爛」,「滿滿的都是歷史信息」。

看到一張已經泛黃的「成都市青羊區業餘藝術學校」1992年2月初的「呼啦圈健美學習班」招生廣告,第一句話是「中國人的消費觀念正起著悄然變化,家庭投資從老三件轉向新三件,而如今,又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健康投資』。」問了身邊的年輕人,都不知道、不清楚這「老三件」「新三件」是什麼了。「老三件」,是改革開放前的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新三件」,是改革開放後的電視、冰箱、洗衣機。一個時代(或者說兩個時代)的物質生活變遷史,躍然紙上。而且,在90年代初,消費正從「物質時代」進入「非物質時代」,「健康投資」等消費觀念出現,這都是社會生活史、百姓生活的重要變化。

第二句話寫道:「苗條的身材、健康的體魄、現代的風韻,是當今婦女的美好意願,為使您擁有這一切……特舉辦《呼啦圈健美學習班》,該班以掌握呼啦圈的旋轉技巧和學習當代迪斯科舞蹈的旋律結合,能使您在短期內步入美好的行列。」改革開放前,「美」曾經被視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而大加批判、大加撻伐,一些愛美的女性只能冒著風險偷偷「臭美」。改革開放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變化是社會管制開始放鬆,對私人生活的干預迅速減少,從個人可以愛美到廣告可以公開呼喚「美」,並且「愛美」已然成為一種重要的商品消費。「當代迪斯科舞蹈」這幾個字能「公開亮相」也有一段歷史。改革開放甫一開始,舞蹈解禁,可以跳集體舞、交誼舞,但仍禁跳「迪斯科」,那種性感、狂放,是典型的「資產階級」腐朽、沒落的體現。無奈國門已開,一些青年人還是非法地跳這「腐朽沒落」的東西,所以在1983年低的「清污」中,又明確規定禁止此舞,學校、機關、工廠都要嚴厲查禁。不算太久的時間「迪斯科」解禁,正在勢頭的「清污」也戛然而止。如果深入研究,背後又是一段複雜的歷史。

與所有廣告一樣,「好話說盡」之後就「辭窮幣見」,開始談錢了。20天,20元錢,一天一元。查了一下,1992年成都的月平均工資是二百三十多元,月工資的十分之一,不算貴,成都的年輕女性應消費得起。「呼啦圈」能辦班,說明呼啦圈已經開始普及,所以1994年央視「春晚」的一個節目就是一個上海女孩玩呼啦圈衝擊吉尼斯世界紀錄,把「呼啦圈」推向高潮,一時間全國出現了鋪天蓋地的「呼啦圈熱」。

《光榮與夢想 ——1932-1972年美國實錄》這本書以記錄、描寫、分析美國社會變遷、大眾生活聞名,兒童玩具是大眾生活的重要方面,作者當然不會遺漏,所以玩具變化也在此書的記述之列,「呼啦圈」的故事頗有意味。美國一家玩具公司在1958年5月試產一批呼啦圈,沒想到一炮而紅,深受青少年歡迎,到9月就售出200多萬個,凈利超過30萬美元,接著成年人也將此作為健身、娛樂用品。這家公司忙得不可開交,工人三班倒也忙不過來。荷蘭一位婦女因玩呼啦圈腹肌嚴重受損,生產工廠因原料跟不上而停產。日本急診室到處都是因玩呼啦圈而導致腰椎間盤突出或骨頭脫臼的人,後因兒童在街上玩導致事故禁止在街上玩,但呼啦圈在日本銷售仍達300萬個,銀座的隊伍排到幾個街區之外,岸信介首相62歲生日時,竟然收到一個呼啦圈作為生日禮物。約旦一位太后從歐洲回國時,也帶回一個呼啦圈。一支比利時到南極的探險隊,行李中帶了20個呼啦圈。有記者報道南非只有白人的孩子玩得起,於是馬上有慈善組織開始免費給黑人的孩子發放呼啦圈。甚至東歐社會主義的波蘭,青年人抱怨買不到呼啦圈,呼籲輕工業部和手工業局生產呼啦圈。來得快去得快,一年後,呼啦圈熱就迅速降溫,塞滿垃圾場。

講完呼啦圈故事,作者一筆點睛:「即使是美國大眾文化中的瑣碎之事,也會給全球其他地方帶來巨大影響。」雖然晚了三十多年,呼啦圈衝擊波還是湧入中國,全球化中的許多「瑣碎之事」確實遲早要來,連呼啦圈之波都躲不過。多說一句,80年代末的玩具「變形金剛」,中國就與世界同步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