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冬季進補的糯米情結

冬季進補的糯米情結

滬上人家冬令時節各階層飲食不盡相同, 富貴人注重葯食兼補, 普通民眾也想方設法的藉助食料進補, 盡量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其中糯米是他們共同的食物資源, 與之有著天然的親和力, 這源於江南一帶自古就是稻穀的主產區, 稻穀作物已成為江南民俗文化的主元素之一。

不景之年, 糯米對人們生活有著救荒的本色, 其具充饑之力, 以濟民生。烹飪古籍《醒園錄》中記載了以糯米為主料, 配以芝麻、大棗等製成的仙果不飢方、耐飢丸和行路不吃飯自飽法, 滾水沖服, 可一日不飢。又《調鼎集》云:「將糯米炒焦, 沖水作茶飲, 飢時, 米即可食。」

若從食療價值而言, 其溫養脾胃之功妙不可言矣, 《養生類纂·類修要訣》引《明鑒圖》曰:「糯, 為脾之谷, 味甘, 脾病宜食, 益氣, 治百病。」《粥譜·穀類》亦載:「糯米粥, 溫肺, 暖脾胃, 縮小便, 宜和諸米, 專食久軟人。」對於脾胃氣弱病, 《聖濟總錄》載一糯米飯方, 描述道:「糯米二升, 凈陶, 曲末五合, 研如粉, 右二味, 蒸糯米熟, 以曲末拌和, 瓷器盛, 經宿, 每日空腹食半盞。」

關於糯米能治療霍亂一病, 《食療本草》云:「霍亂後, 吐逆不止, 清水研一碗飲之, 即止。」其通過振奮胃氣, 從而愈霍亂危候之功可見一斑, 即使在臟腑無恙境況下, 糯米亦可發揮其補養胃氣, 扶陽散寒的作用。故人們在嚴寒的冬至當天素有以食糯米為主料的風俗, 糯米除了能夠滿足人們飽腹之需、借其食性以強身外, 還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相融合, 進而豐富了冬至飲食活動的內涵。人們根據食物的語音、形狀、顏色等賦予它象徵意義, 如《上海文化通史》載:「冬至節時家家戶戶都要磨米粉, 蒸糕做糰子, 以作祭祀之用;還要合家吃冬至飯, 喝分冬酒, 以表祝吉祈祥, 家人團圓等多重意義;在吃冬至飯時, 每一碗菜都有一定的口彩, 如雞蛋稱元寶, 肉圓稱團圓, 線粉稱金條, 黃豆芽稱如意菜等。」這一切皆源自人們趨吉避害的生存意識, 將食物的療養功能拓展到情志養生的層面, 即可以食養體, 又可怡情養神。

冬季進補的糯米情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桃仁 百合 蛤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中醫藥大學 的精彩文章: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風采 向上向美向好 上中醫這邊風景獨好!
別讓痛風「咬」住你的腳趾

TAG:上海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