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識字,76歲成作家,81歲當畫家:追逐夢想,永遠別怕太晚!
大半生都是文盲,曾經讀過幾天書,但早就忘得一乾二淨。真正認字,要從60歲算起。76歲時,她的處女作發表,被央視《讀書》、鳳凰《開卷八分鐘》,相繼介紹給那些熱愛閱讀的人。她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你得珍惜每一寸光陰。
——度公子
《讀書》欄目的主持人說:
"我曾經很害怕變老,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
這是想起來都覺得很恐怖的事。
可是在讀完姜淑梅的書之後,
我對於老年的到來,
開始有了一些勇氣。"
1937年的2月,
姜淑梅生於山東巨野縣。
她曾經見過日本人的掃蕩,
也差點被子彈穿破了喉嚨。
她降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
經歷過解放後新中國的變革,
父親和哥哥原本在做官,
一夜間家裡卻只剩下幾畝地。
民國、抗日、新中國的動蕩,
她以一個普通百姓的身份,
歷經戰亂、饑荒和時代之變。
從1960年跑盲流到黑龍江算起,
她做了20多年的家屬工。
但就在這樣一個普通老人的筆下,
憑藉一生閱歷講述的故事,
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
按理說,
姜淑梅的晚年生活,
應該是養花、種草、遛狗。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
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在操勞了大半輩子,
兒女們先後成家立業後。
老伴兒遭遇車禍,不幸去世。
陪伴半生的男人離她而去,
讓她的生活失去了重心。
那些陰雲密布的日子裡,
為了排解內心的悲傷,
她曾讓女兒買了幾斤毛線,
一天到晚沒事就織毛褲,
可是仍舊無濟於事,
一整夜一整夜地失眠。
姜淑梅和女兒
突然有一天,
姜淑梅對女兒說:
"不如你教我認字吧?"
女兒聽了,大吃一驚,
轉而又感到無比欣慰。
母親能找點事情做,
讓精神有所支撐也好。
這時女兒完全沒有想到,
認字只是計劃中的第一步,
母親還有更長遠的打算。
姜淑梅的女兒是一名寫作教師,
也曾發表過許多優秀的作品。
看到女兒有文學方面的才華,
姜淑梅多少次想起自己沉浮一生,
那回憶中有多少故事可以寫啊!
她便對女兒說:"不如你拿去寫,
寫完了一準兒有人愛看。"
可惜那時候女兒工作太忙,
實在沒有機會聽她講故事。
簽售會
丈夫去世後,
姜淑梅的腦海中,
時不時又浮起許多往事來。
獨自面對空蕩蕩的房間,
姜淑梅常常咀嚼那些往事。
被一次次敷衍之後,
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既然女兒沒有時間寫,
不如我自己來寫好了!"
抱著試試的想法,
姜淑梅開始了習字之旅。
女兒、身邊的孩子、社區老人,
都成了她隨時可以請教的老師。
廣告、說明書、電視字幕,
都是她識字的素材。
為了認字,她想了許多辦法,
自己編快板,讓女兒寫出來,
還跟著鄰居、電視學唱歌,
再讓外孫女把歌詞抄給自己,
一個字一個字地,
對照著去記。
寫作中
一日復一日,
姜淑梅堅持不懈地認字,
數月之後,就能讀幼兒故事,
通過自己用心地琢磨,
還順帶認識了更多新字。
姜淑梅一生都忙著照顧家人,
從沒有想過自己喜歡什麼。
在她那一代人的腦海中,
似乎沒有理想這兩個字。
"我們想的就是過好日子,
把兒女們拉扯長大成人就好。"
即便是在丈夫去世之後,
她還是會被各種事情打斷學習,
親戚家小吃店臨時缺人手,
她聽說了就過去幫忙,
小女兒生孩子,兒媳婦病倒,
誰家有事她就去誰家照顧。
但都沒破壞她學習的熱情。
演講
好像突然之間,
姜淑梅理解到了,
年輕人說的理想是怎麼回事。
她盼望著自己能寫字,
寫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她不但學寫字,還學電子琴,
唱歌、看書,接觸更多知識。
2012年,讀了更多的讀物,
在電子琴上彈出《蘇武牧羊》後,
姜淑梅正式向女兒宣布:
"今後你教我寫作吧!"
女兒聽了,又是一愣。
哥哥聽了她要寫作的想法後,
哈哈哈大笑:"寫吧寫吧。"
言下之意是:"別開玩笑了!"
大兒子也把母親的話當笑談:
"娘,你要發表了文章,
胡主席都要接見你了!"
處女作
聽了兒女們的話,
姜淑梅更較真了。
老人前半生起起伏伏,
挨餓、逃荒、闖關東,
見過的世面多了去了,
隨便拎出一個故事來,
那也是油光鋥亮回味悠長。
她想起女兒的話:
"寫故事就像對面坐著一個人,
你是把他從沒聽過的事情,
從頭到尾講給對方聽。"
剛開始,她寫得很笨很急,
幾張紙、一支筆、一塊橡皮擦,
一句話,來來回回寫幾遍,
寫到一半又擦掉從頭來過。
可姜淑梅絲毫不感到氣餒,
寫著寫著,詞就流淌出來了。
女兒還專門推薦她閱讀莫言,
《天堂蒜薹之歌》《蛙》《紅高粱》,
那些故事和姜淑梅的經歷有重合,
她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隨著寫作的深入,
姜淑梅找到了樂趣,
當故事傾瀉而出,
一天的時間變短了,
白晝一下子有了光彩。
她寫得越來越帶勁兒,
只要有紙筆、檯燈,
她能坐在那裡寫一上午。
有時候家裡來了客人,
她可以帶著檯燈去廚房寫。
"能把一生一世的事兒寫出來,
真的是太讓我高興了!"
不過有時寫得太過投入,
回憶起那些心酸和痛苦的日子,
姜淑梅寫著寫著心裡就難受,
所以在她最初的手稿中,
寫了許多人,但從不寫丈夫,
"沒辦法寫他,一寫就難過。"
女兒將母親的作品,
一篇接一篇貼上了博客。
很多讀者讀了之後都說,
文字是那麼質樸、簡潔,
故事卻有著衝擊人心的力量。
因為姜淑梅是親歷者,
她寫出的真實,更撼動人。
別的作家形容戰爭殘酷,
多半會用"橫屍遍野"這個詞,
可到了姜淑梅的筆下,她講到:
"那時候,我們要進城,
得先把城門外的屍體挪開…
孩子們在沙地上亂蹦,
蹦著蹦著,沙地就塌了,
下面是一堆被掩埋的死人…"
她寫戰爭結束之後,
孩子們挖彈片,
挖著挖著,正說笑呢,彈片炸了,
當場把孩子炸得血肉模糊,
文末姜淑梅就問一句:
"打仗的時候要死人,
仗打完了,咋還死人呢?"
無論是誰讀到這裡,
都會陷入沉默。
《開卷八分鐘》里,
梁文道評價她筆下的故事:
"姜淑梅女士帶來的,
是一種民間草莽的聲音,
不需要別人替她代言,
而是自己用筆寫出來。
她作品裡的事情,
跟知識分子的書寫是不一樣的。
她筆下的民間故事,
有一種故事本身的力量,
那種力量是你很難忘記,
很難忽視的。"
這種原始、簡單的敘述,
卻有著讓人深思的沉重。
它記錄的不是歷史大事件,
而是在時間長河之中,
往往被人們忽略的那些普通人。
比如她寫過一個《登記》的故事,
講女孩兒出嫁,先見男人再去登記,
可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
這個女孩兒還特別"封建",
覺得這麼做是不可思議的,
出去露面是很不要臉的事,
就對母親說:"讓我登記我就去死。"
母親去找村長,村長說:
"這是國家規定的,是法律。"
沒多久,女兒找機會上吊了:
度
有一天,娘兒倆去碾米,
表嫂讓大妮兒回家拿簸箕,
大妮兒到家就上吊了,
表嫂等不來大妮兒,趕緊往家跑,
到屋一看,大妮兒在房樑上吊著,
身子嘰里撲愣的…
類似的故事,還有許多,
都是姜淑梅親身經歷。
她沒有什麼技巧可仰仗,
卻講出了人們想不到的真實。
76歲這一年,文章集結成書,
處女作《亂時候,窮時候》出版了。
這部中國普通人的"史詩",
很多讀者掩卷後紛紛嘆息:
度
"老太太的文字淺白平實,娓娓道來,就像母親在述說她的陳年舊事一樣,卻讀得我淚水直在眼眶裡打轉。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有她的偉大之處。"
"有閱歷,有毅力,有力量。一字一句,全是鮮活的生活。每一個字都『釘』在紙上,戳到人心裡。"
"我很討厭老師整天讓小學生抄寫背誦那些所謂的『好詞好句』,《窮時候》正好可以作範文,讓四年級的兒子明白,好文章可以一個成語都沒有。"
76歲出版的處女作,
最終獲得新浪好書榜,
2013年度三十大好書、
豆瓣2013年度最受關注圖書。
得到外界的讚美和肯定後,
姜淑梅覺得自己更有動力了。
她也沒想到,操勞半生,
幹了大半輩子的體力活,
最後可以成為一名作家。
文字帶給她的樂趣,
是她有生以來從沒感覺到的。
每一年,她都有作品出版,
至今寫出了四本文集。
姜淑梅的故事,寫出了歷史浪潮中平凡人的人生,
姜淑梅老人的故事,
不禁讓度公子想到了,
日本87歲的網紅,崗本喜美子。
她72歲拿起攝影機學攝影,
74歲開始用軟體修圖,
在摘下無數攝影獎項後,
舉辦了自己的個人作品展。
在這之前,喜美子也是普通主婦。
年輕時雖然開過美容院,
還耍帥做過自行車選手,
但在結婚後,為了相夫教子,
就過起了平淡樸素的生活。
兒女們一天天長大成人後,
在丈夫的影響下,
喜美子迷戀上了攝影。
她在老公的指導下,
勤奮學習所有攝影技巧,
甚至將影棚搭在家中,
只為每天拍出更好的作品。
雖然年紀很大,
但對生活的熱情絲毫未減,
學習能力也從沒退化。
為了美化自己的作品,
勤學苦練,從電腦白痴,
到把各種軟體玩兒得得心應手。
喜美子原本主攻景物,
但這還不夠表現她的創作力,
隨後,她以自己為對象,
折騰出了一些列鬼馬自拍照,
上傳到網路上之後,
迅速成為了新晉網紅。
所有看了照片的人,
無一不被她的樂觀精神打動。
喜美子的自黑攝影,紅遍網路
實際上,
她的專業作品非常棒。
光影,布局,角度,特效,
專業攝影師掌握的拍攝技巧,
她每一樣都非常出色。
早在2007年的"東京寫真月間"中,
就獲得了女性攝像師優勝獎。
還在熊本縣美術展上,
連續四年獲獎。
喜美子老人曾說:
"在學會了攝影之後,
我的人生較之以前,
要快樂一百倍還不止。"
操勞一生的她想告訴大家:
"人生無論何時,
不要放棄生活的樂趣。"
在她和姜淑梅身上,
公子我看到的共同點是:
漫漫長路之上,無論你多少歲,
隨時都可以去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
追求自己的熱愛永遠不會太晚。
只要它能給你帶來快樂和力量,
它就值得你不計得失地為它付出,
而且你總會取得一番成就。
重要的是,千萬不要猶疑,
請放手讓自己馬上出發!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除非你已經放棄了,
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和對生命的全部熱情,
並且拒絕邁出往前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