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方不亮東方亮的毛瑟C-96軍用手槍在中國大行其道

西方不亮東方亮的毛瑟C-96軍用手槍在中國大行其道

駁殼槍,是中國人對毛瑟C-96軍用手槍的稱呼,此槍歷史極為悠久,比我爺爺他爸還要年代久遠,誕生於1895年的德國,次年由毛瑟軍工正式量產。

由於毛瑟C-96尺寸較大,重量有1.5公斤,所以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願意正式採購裝備,反倒是遠在東方的中國北洋軍政府最早採購了數萬把,對於當時缺乏自動手槍和衝鋒槍的中國軍隊來說,毛瑟C-96手槍的木殼槍套(南方人據此稱木殼槍),可與槍托相連接,實施抵肩連續射擊,有效射程竟然高達150米,且精度也較高,因此在中國大行其道,可謂西方不亮東方亮,牆內開花牆外響。

1931年開始,毛瑟公司又推出了20發彈匣供彈的改進型毛瑟C-96軍用手槍,國民政府知悉後如獲至寶,一口氣就進口了數萬把,連同每槍2000發子彈,包括國內各兵工廠的各種高仿版本,有資料說中國的駁殼槍數量不下100萬把,倘若真的如此,確實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

至於毛瑟C-96之所以在中國大受歡迎的原因,就是此槍容彈量大,當時的手槍一般都只有6-8發彈容量,而先期進口的駁殼槍採用10發彈倉供彈,且射程遠、精度高、動作可靠,因此受到中國軍警和各地私人武裝的歡迎。

30年代初,20發彈匣供彈的改進型駁殼槍出來時,中國國內掀起了一波裝備「20響」、「快慢機」的高潮,特別是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往往組成「20響」快慢機突擊隊,以抵肩射擊的方式,給予了侵華日軍以極大殺傷。

對缺乏衝鋒槍等自動槍械的中國軍隊來說,可實施抵肩射擊的20響快慢機,就是一把微型衝鋒槍,在抗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僅抗戰中的國共軍隊,而且各地無處不在游擊隊也喜歡使用火力猛攜行方便的駁殼槍。

據戰後日軍在回憶錄中,對於中國軍隊的兩把槍械印象最為深刻,一把是20發彈匣供彈射程蓋過日軍歪把子輕機槍的捷克ZB-26輕機槍,另外一把就是射程遠超其它手槍的20響快慢機,包括10發彈倉供彈的駁殼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平視野 的精彩文章:

子彈致人死亡的原理究竟是什麼

TAG:國平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