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修心有三種境界,你在哪一層?

修心有三種境界,你在哪一層?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

轉載請聯繫國學一刻

小學時,因為粗心,數學考了99分,老師的教棍打在了手心;

初中時,因為和同學打架,在教室外站了一小時;

工作後,因為弄錯了客戶的資料,扣了半個月工資;

結婚後,因為控制不住脾氣,在孩子吵鬧不休時,踢了他一腳……

小時候,父母說:「錯了,不要緊,改了,就還是好孩子。」長大後,語文老師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從小到大,我們總想把事情做好,卻因種種原因而犯錯。沒有人想犯錯,但人非聖賢,犯錯是不可避免的。

雨果在《悲慘世界》里說:「儘可能少犯錯,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塵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錯誤的。錯誤猶如一種地心吸力。」這段話也點明,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人要儘可能少犯錯。

可是,人的一生,總有犯錯的時候,面對過錯,怎樣才能改正呢?

多年前,袁了凡先生就給了我們答案。

在《了凡四訓·改過之法》中,了凡先生認為改過有三個境界。下乘的境界是「就事論事」,從事上改;中乘的境界是「就理論理」,從理上改;最上乘的境界則是「修心」,從心上改。

兵法有云:「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如果把改過當成一場戰爭,那麼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最上乘的「修心」之法。

那麼,怎樣「修心」才能改過呢?了凡先生提出的修心,包括三心,分別是羞恥心、敬畏心和勇敢心。

修心要「發恥心」

孟子說:「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知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知恥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只有懂得知恥辱、知錯誤,才能反思反省,才會發奮精進。

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發恥心是修心的第一心,也就是說,要想改錯首先要有羞恥心。

從春秋時管仲主張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到宋朝朱熹主張的八德「禮義廉恥孝悌忠信」,再到如今的「八榮八恥」,知恥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然而,當代好多人已經丟掉了恥辱心。

2018年8月21日,從濟南開往北京的高鐵上,一位男乘客霸佔一個女孩靠窗的座位。

列車長了解情況時,男乘客表示「站不起來」,還「索要輪椅」,拒不讓座。他還自作聰明給了女孩三個選擇:要麼站著,要麼坐他的座位,要麼去餐車。

最後女乘客不得不被安排到別的車廂。

這段視頻被曝光後,男乘客的行為刷新了很多人的三觀,被許多網友唾棄,甚至「高鐵霸座男」成了他的代號。

列車員勸阻的時候,霸座男不以為恥,反而振振有詞,強詞奪理。最終,因不知恥的行為被罰款,並列入失信人黑名單,不但沒有給自己帶來利益,反而損人不利己。

羞恥心其實是一種自知之明,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認真反思。

了凡先生通過與古代的聖賢對比反思發現,聖賢能夠流芳百世,而大多數人一事無成、甚至可能身敗名裂,原因在於沒有自知之明。所以,能知恥是修心改過的關鍵,也是自我學習成長的前提。

朱熹說:「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一個人只有知恥,才能約束自己,有所不為。知恥修心的人,在公共場合,能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並能全面審視自己,正視自己的錯誤,積極改正。

修心要「發畏心」

古人說:「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規,糾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大意是一個人有了敬畏心,心中就有了規則,就會約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軌的事情。

這也就是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修心的第二心:敬畏心。

了凡先生說,即使在很隱蔽的地方犯下小小的過失,也要有畏懼心,因為天地鬼神看得一清二楚。這話雖然有迷信的成分,但不無道理。

人一旦沒有了敬畏心,就會忘乎所以、肆無忌憚。最後,可能會自食惡果。

前段時間的范冰冰陰陽合同偷稅漏稅事件,歸根結底就是失去了敬畏心。缺乏對法律的敬畏,以至於大膽妄為,偷稅漏稅達上億元。

也許最開始她只是嘗到了一點點小甜頭,但自覺沒有人發現後就肆無忌憚,積少成多。最終自食惡果,被罰8個億,星途也受到了影響。

「勿以惡小而為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不要因為「過在隱微」就不當一回事。要知道,積少成多,如果小錯不改,久而久之就會累積成大錯。

敬畏是自律的開端,也是行為的界限。在修心中,常懷敬畏之心,方能恪守底線,不敢越雷池半步。

修心要「發勇心」

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一定要勇於改正,在行動上體現出來。這就是了凡先生表達的修心第三心:勇敢心。

人不能改過,多半是因循守舊、迴避退縮。這些人不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是意識到了卻不敢改正。所以,要激發自己的勇敢心,振作精神,不遲緩、不猶豫、不拖延。

了凡先生分別用肉中的尖刺和毒蛇咬傷手指來指代小錯和大錯,這兩種錯都需要當機立斷,立即改正。

《世說新語》里就記載了一個用於改錯的故事:

西晉時,有個叫周處的人,早年喪父,缺乏管教,長大後,肆意胡為,為禍鄉里。

那時,村子附近的山裡有一隻傷人的猛虎,長橋下有一條兇狠的蛟龍。村民把周處、猛虎、惡龍放在一起,稱為「三害」,背地裡抱怨:「三害不除,永無寧日!」

有人找到周處,誇他膽子大,功夫好,如果能殺虎降龍,就是真正的英雄。

周處聽後,隻身進山打死了猛虎,又下水跟蛟龍展開搏鬥。三天三夜過去了,村民見周處沒有回來,高興地慶祝「三害」已除。

第四天,周處上岸後看到村民為他的「死」而高興,才明白自己的錯誤。於是,他痛下決心,悔過自新,拜訪陸機、陸雲兩兄弟,請教改過的方法。

後來,周處一面跟陸機、陸雲學習,刻苦讀書;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成為晉朝有名的大臣。

《論語·學而》說:「過則勿憚改。」意思是有了錯誤,不要怕改正。而有些人面對錯誤,因害怕承擔責任,選擇了逃避,

名人也有出錯的時候,更何況普通人,只有勇敢地用行動去改正錯誤,才能得到諒解和尊重。

了凡先生提出的改過三心,與北宋的盱江先生在《易論第九》中的論述不謀而合。盱江先生說:「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所以,一個智勇雙全的人一定是一個能夠發現錯誤並改正的人。

過錯雖然多種多樣,但究其原因是從內心產生的,所以最佳的改錯方法就是「修心」,要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這三種修心的方法,能從源頭上幫助我們改錯。

《我的青春誰做主》中有句台詞:「改不了錯最折磨人,就行一根刺永遠扎在心裡,一想就疼。」所以,能改錯的時候,要積極主動改正錯誤,把扎在心裡的刺拔出來。

如果我們能夠掌握最上乘的改過境界——修心,就能及時改正錯誤,完善自己的品行。

在如今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我們更應該從心上下功夫,牢記了凡先生的改過三心,時常「修心」。

國學一刻,讓文化走進生活,讓國學溫暖你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臘八節:一粥一蒜 臘到年來
陽明心學的邏輯結構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