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演講人:沈 鵬 演講地點:第三屆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沈鵬 著名書法家、評論家、詩人。江蘇江陰人,1931年出生。幼習詩、書、畫。書法精行草,兼長隸、楷等書體。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華詩詞協會名譽會長,中央文史館員等,出版書法、詩詞、評論等著作40餘種。詩詞創作1000餘首。主編並參與編輯的書刊500種以上。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杜牧《洛陽長句二首》詩句

讀書寫詩存書意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因為身體原因,現在很少出門,讀書也比以前少。源頭活水少了,會影響到創作。今天帶來一首詩,反映了我現在的狀態。這首詩是《閑吟》:坐井天庭遠,觀書雨露滋。三餐唯嗜粥,一念不忘詩。搜索枯腸澀,重溫舊夢絲。閑來耽異想,隨處啟新知。有一次吃飯的時候,突然想到了其中兩句「三餐唯嗜粥,一念不忘詩」。我現在喜歡喝粥,對於老年人來說,喝粥是養生的妙法。南宋詩人陸遊認為食粥可以延年益壽。他寫過著名的《食粥》詩:「只將食粥致神仙」。在他的《劍南詩稿》中,還有其他很多食粥養生的詩句。這兩句詩出來後,覺得似乎是律詩的聯句,又寫了首聯「坐井天庭遠,觀書雨露滋」,現在我彷彿生活在井底,眼界受限,在家裡幹什麼?讀點書吧。四句寫完,像是一首絕句,但意猶未盡。趙朴初先生有一方閑章「無盡意」本出佛教語言。他給我寫信的時候,用的信紙上面也有三個字「無盡意」。宋人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云:「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此處我說的「意猶未盡」是說我的詩句意還未盡,後來又加上四句:「搜索枯腸澀,重溫舊夢絲。閑來耽異想,隨處啟新知」。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草書橫幅自作詩

日常生活,雖然離不開飲食起居,但隨時要有藝術的感覺,這一點很重要。古代大書家認為,在非創作的時候也要存有「書意」。再努力的人也不能一天24小時不停地寫。但「書意」要存在平時的意念中,就像戰士一樣要有隨時打仗的準備。寫詩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判斷書法寫得好不好,很大程度憑直覺。憑藉對漢字這種特定物質形態構成的形式美的理解。書法家大多喜愛寫詩,因為詩有音樂美,一件書法作品包含了中國漢字形、音、意三個方面的美。世代相傳,形成我們民族的審美觀念,審美傳統。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草書中堂

雖然我現在系統讀書少了,但是還有學習的意識。比如說寫詩或者寫哪怕是很短的文章,裡面有一些引用的詞語、典故,記不很准,就把原書找出來,最低限度也要查字典、工具書。這也是學習。讀書隨時都在,思考也是隨時都在的,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既要讀也要思考。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草書林散之詩

無為有為互為補

現在全社會提倡講知識,講文化,要提高人的素養。但人們提的比較多的是知識,很少有人去追究人本身的價值,去思考人文主義。人的本性沒有善的一面行嗎?反過來說人難道只有善的一面沒有惡的一面嗎?中國傳統的學說里,就有人性善、人性惡兩派。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善的,但是為什麼後來惡了呢?「性相近,習相遠」就是後來受外在習染,離原來的本性就遠了,惡的一面就產生了。荀子認為人性惡。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在他看來人的性善的一面是虛偽的。這個「偽」字的意思就是「人為」,從六書造字來說,「人為」為「偽」,屬於會意字。在這點上,荀子跟孔孟是唱反調的。但是荀子並不是光講人性惡,他還提出以「師化之法,禮義之道」來規範人的行為,以達到善的目的。而戰國時期楊朱主張「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個人自私到頭了。也有學者認為以這句話概括楊朱學說,不合其原意。楊朱的意思是每個人只管把自己處理好就好了,天下太平無事了。《列子·楊朱篇》所謂「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楊朱的這種思想,與西方的個人主義思想,也有相通的地方。個人主義常被某些人認為帶有貶義,認為個人主義就是自私自利,這實際上混淆了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個人主義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就是高度重視個人自由。同樣,道家思想也有強調自由的一面。老子主張「無為」,不要有所為,「愚」不是一個壞事,大智若愚。百姓會自己來做主的,老百姓不要聖人做主來控制。「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老子的這種「無為」的理念,在漢代初年得到了實施,「無為而治」「休養生息」,造成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老子的這種理念,被西方經濟學大師哈耶克稱道,在哈耶克看來,政府的不干預和經濟自由,是繁榮發展的保障。《莊子》有寓言「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恆物之大情也」。這段話與老子的「無為」一致。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李頻《渡漢江》

儒家思想歷來主張「入世」「有為」,而「無為」又何嘗不可以互補?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他們都有重視「人」的一面。孔子對普通的老百姓,對民也有肯定的一面。《論語》里提到君子有100多處,他說的君子有一部分指的是社會地位,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的人才叫君子,但是絕大多數提到君子是指的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提到小人有20多處,有時候是指社會地位,社會上地位低的人叫小人,這樣的情況在《論語》里只有4次,有20次說的小人是人品不端。所以,在孔子眼裡,顯然君子和小人真正的區別在於道德修養和人品上的差異。而孔子所認為的君子的道德與修養,包含著獨立人格、責任意識、入世意識等多方面。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他反對巧言令色的偽君子,反對四面討好、八面玲瓏的老好人「鄉愿」,說:「鄉愿,德之賊也。」孔子理想中的人格狀態是「中道而行」,可是他又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狂者」敢說敢做;狷者不隨大流,獨善其身。「狂狷精神」實際上就是個人意志的獨立與自由。孟子則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他的這種「捨生取義」「浩然正氣」是歷代仁人志士不畏強權、追求真理的精神指引。孟子還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把「民」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孟子的這種思想到了明末清初之際的黃宗羲那裡,演變成對「君權」和專制主義強烈的批判,並提出以「學校」分君主之權,以學校為議政機關,通過教育手段改變社會風氣、實行民主政治。莊子也強調人格精神的獨立,「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總而言之,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不論無為還是有為,不同程度上都注重個人的人格獨立、注重以人為本的精神。哪怕各有時代的局限性,我想應當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草書中堂自作詩

人文思想需提升

書法當然也屬於國學的一個門類,但問題不止於此。重要的問題是書法怎樣影響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審美意識。

國學本質上就是「國故之學」,研究中國古代固有的學術文化,章太炎的著作以「國故論衡」命名。對於國學研究的範圍,古人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馬一浮提出了「六藝之學」的概念,「一切學術該攝於六藝,凡諸子、史部、文學研究皆以諸經統之」。研究國學的範圍是一方面,吸取國學的精華是另一方面,而後者顯然更加重要。諸子百家各有精粹,不要只看到儒家。孔子授徒,傳授「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禮」,道德及禮儀;「樂」,音樂,補「禮」之不足,跟政治有關,也與道德修養相關。「射」,射箭;「御」,駕駛;「書」,認字,後人解釋與書寫、書法相通;「數」,算術。孔子的教學是很全面的,有文、理、德、智、體、勞、美全面的發展。學習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不局限於知識層面,要提倡人文思想。即便是封建思想占著統治地位的時候,人文思想仍然是以特定形態存在的,而且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李煜詞兩首

下面念一段《論語》裡面的話:「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段話對我們今天很有現實意義。我們現在人口13億有餘,比起以前要富得多了,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原理,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其中人的因素第一。生產關係,反過來影響生產力的發展。但歸根結底還是要「教之」,要重視教育、教化。當然,我們現在說的「教」和那個時候的「教」的內涵和做法還是有區別的。我們缺少自下而上的啟蒙運動,「五四」時期的「德先生」和「賽先生」還要請。「教」也應該從人文思想來教。孔子和孟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都包含人文觀念。他們到處遊說也是一種教育。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我不是喜歡辯,我是不得已,我為了要說明我的觀念,要教化那些王者,要說服他們不要戰爭,不要見利忘義。「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兩段話,語言都非常美、有節奏,可以說這是詩的語言。正如一首詞,包含上下兩片。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都是儒家思想里的精華部分,在我看來在一定條件下也與人文思想相通。荀子說人性惡,但是荀子又說「塗之人可以為禹」,禹指的是德行高尚的人。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個「堯舜」也是指他們的德行。孔孟主張人性善,荀子主張人性惡,最後在教育這點上的認識是相同的。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臨樓蘭漢簡

現在我們的教育缺少什麼?我認為不可忽視人文思想。尊重人,尊重個人人格的獨立性,尊重人的創造意識。要教人懂得愛。人文思想對於書法有直接的關係。人文修養關係到美育,提高藝術欣賞水平。人的一生都要受教育。對於國家民族的發展,長遠來看,教育是根本。

我在國家畫院的書法研修班提出了教學十六字方針:「弘揚原創,尊重個性;書內書外,藝道並進。」原創離不開繼承,否則原創失去根基。個性不脫離共性,離開了書法形式美的共性,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個性。要尊重並且善於開發自己的創造意識,還要尊重別人的個性創造。

當代書法人文精神不足的一個重要方面,表現在創作者與觀賞者、研究者獨立人格的欠缺。在各類書法展覽中,不乏揣摩評委喜好或追逐某種時風的現象。堅持獨立思考的,相對較少。前面說到,無論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都非常重視獨立人格的養成。有獨立的人格,才會有獨立的藝術。回顧藝術史,大凡在藝術上有巨大創造,影響藝術史發展的大家,大都是特立獨行之士。對當代書壇而言,我們尤其要注意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即傳統文化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同時,要尊重藝術個性,尊重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呼喚原創精神,樹立包容、自由、多元的學術風氣。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讀書遊歷打基礎

我們要從生活當中去發現美,生活當中的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中國書法也體現了天地造化的精神。傳為東漢蔡邕的《九勢》中說「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古人論書,每以自然物象為喻。《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文字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先民仰觀天地、俯察萬物的結果。學習書法,不僅要師法古人,還要師法造化,要善於在大自然中發現美,「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參贊天地化育。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現在大家都認識到,中國書法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它的形式美建立在幾千年漢字的特殊形式基礎上,線條在運動中構成活潑的生命。《九勢》里還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這裡的「形」,包括了天地萬物及人的本身。以後的研究者都離不開這個大範圍。直到康有為,簡捷地表明:「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勢」是動態,進一步有了「意」,即意味、意蘊,「意」擴大了空間、時間,沒有窮盡。中國書法藝術積澱了自身的審美意味,它是作者與接受者共同的創造。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我們應該以更加包容與開放的心態面對傳統,面對古人、今人、世界,要善於吸收古今中外所有有益文化藝術滋養,同時還要善於在生活里發現美。講書法,生活裡面很多東西都可以對我們有啟發。遠不止停留在「永」字八法。古人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就可以啟發書法的「筆法」、「筆勢」、「筆意」。公主是瘦弱的,柔的,販夫呢,推車,在一個狹窄的地方碰上了,互相碰撞禮讓,你要走這個路,他要走那個路,這也是一種想像,這種想像用在書法裡面,體現為寬窄、鬆緊、重輕、虛實、疾澀各種概念等等。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論張旭草書:「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無論從創作與理論哪個角度看問題,書法與天地造化以及與其他藝術門類之間,都有廣泛的聯繫。古人論書「萬歲枯藤」「千里陣雲」「驚蛇入草」「飛鳥入林」這些都是在自然中妙悟筆法的例子。此外書法的節奏與韻律,也與音樂相通,包括舞蹈,杜甫說「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一個書法家的成長,要重視對經典法帖碑刻的學習,還要重視在「字外功夫」上參悟,要「書內書外,藝道並進」。讀書與遊歷,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功課。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明代董其昌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近現代黃賓虹說「凡病可醫,唯俗病難醫。醫治有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多,則積理富,氣質換;遊歷廣,則眼界明,胸襟擴,俗病可去也」。知識學問的來源無外乎讀書、行路。讀書與行路,不僅有增進知識的作用,更有變化氣質、醫俗的意義。這裡說的讀書和行路,不是一般的「讀」書,也不是一般的「行」路。齊白石老年時「五齣五歸」,遊歷大江南北,飽覽名山大川,就是深入生活、師法造化,開拓了眼界和心胸,對其「衰年變法」有重大意義。林散之晚年在其《書法選集·自序》中回憶遠遊的經歷:「行越七省,跋涉一萬八千餘里,道路梗塞,風雨艱難,亦云苦矣」,然而苦則苦,此行得「畫稿八百餘幅、詩二百餘首」,對其眼界胸襟的拓展,其意義更是無法計量。今人出行,都是藉助飛機、火車這些現代交通工具,與古人那種長途艱難跋涉,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我們也要與時俱進,以新的審美眼光面對新事物,開拓新思想,運用新語言。讀書與遊歷,是有機統一的。我們不要把「行萬里路」當作浮光掠影一般的遊覽,要深入了解社會,體驗大眾生活,由此化為自己的氣質。藝術源於生活這個道理,各門藝術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我們要研究書法本身特殊的規律,要懂得天地萬物、自然界、社會界,一直到人本身,都可以啟發我們在藝術上的想像力。蘇東坡在黃州赤壁流放了四年,其間寫出了《赤壁賦》,寫出了《黃州寒食帖》,還畫出了《枯木竹石圖》。人生經歷是非常寶貴的財富,要善於體驗人生的各種生活,觀察社會的不同面貌,還要如黃庭堅「得江山之助」。於此,科學與藝術同理。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書法形式即內容

書法的本體究竟是什麼?這種討論與思考是必要的。對事物本體的界定,對本體的追問,是接近事物真相的必由之徑,同時也能提高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把最常見的,日常遇到無數次的東西,加以解剖,從十分複雜的各種關係中得出單純的結論。我年輕時讀了《資本論》裡面的商品一章,以及長篇的緒論。許多地方不懂,但那種嚴格的邏輯思維,大前提小前提,一步接著一步推論,邏輯的鐵鏈,令人震撼,深感興趣。對書法本體的思考,也離不開邏輯思辨。我認為書法是純形式的,它的形式即內容。把書寫的詩文等等與「書法藝術」當作統一體中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是常見的誤解。我有時索性把書寫的詩詞文賦稱為「素材」。書法的「書體」不與「字體」同義。書法的歷史,本質是書法風格發展史。按照事物本來面目進行辯證的探討,才能使我們的認識逐漸接近真理,而在這裡,概念的清晰與邏輯思辨十分重要。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我們沒有經歷文藝復興,我們缺少那個時代提倡的人的覺醒,回到人的尊嚴,讓哲學、科學從中世紀的神學下面解脫出來。自由、民主到了五四運動的時候得到發揚。五四運動是偉大的。但是沒有能夠持續下去。「五四」精神的核心就是「德先生」和「賽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學。五四運動對於民主的追求有待更深刻的探討,因為種種歷史原因,啟蒙沒有完整進行下去。現在時常聽到評議「五四」對傳統批判「過頭」的一面,對國學消極的一面卻津津樂道,良莠不分,甚至不加分析地以為只有中國文化才能拯救世界云云。我們不要認為經濟有了發展,中國就真正強大了。實際上我們離民主與科學的現代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先前比你闊」的阿Q精神要不得。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藝術家本身素質的提高,比讀者更重要。王羲之正因為出於無意,所以才成其偉大。王羲之並不因為「迎合」社會才贏得廣泛的愛好,也不因為「張揚」個性而失去共性。藝術的價值判斷不決定於商品價格,不決定於一時一地的批評意見,更需要從長遠的、超越時空的意義上加以確認。歷史上傑出的藝術家都時常有這種孤獨寂寞之感,為追逐時髦紅火者難以理解。黑格爾說:「不要有什麼作風,這才是從古以來唯一的偉大的作風……」蘇軾的「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與之相通。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藝術家的作品,要在與觀眾的互動中,審美意義才能彰顯。但是藝術家不能因此迎合所有的觀眾。尋求知音也不限於一時一地。黃公望自謂五百年後方有知音,黃賓虹說自己的畫五十年後才有人懂。真正的藝術,是寂寞之道,其魅力,往往要在時間長河中才逐漸顯現,一時的毀譽,不足憑據。藝術家首先要著眼於自我的提高,自我提高,才能提高別人。在文化藝術上,為什麼要說「高峰」可貴?「高峰」體現時空高度,提高一代到幾代人。一個文化藝術大師的出現,有個人的努力,還有時代的際遇,大師是應運而生的,既不能「打造」出來,更不能炒作、包裝出來。商品經濟浪潮對當代藝術形成衝擊,其實是人文思想的缺失。雖然書法作品作為一種物質形態可以進入商品交換,但更重要的是書法藝術的本身:它給人以美感,一種特殊的由漢字書寫所形成的形式美感。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學習是永恆的主題,學而時習之,學了還要習。隨便舉一句話:「子入太廟,每事問。」孔子到太廟裡,太廟是皇帝的家廟,每看見一件事他都要問,這就是學習的態度。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要學的東西很多,學什麼,如何學,如何深入下去,什麼地方需要一帶而過,什麼地方需要深入,一切因人而異。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應該從兩方面看。什麼你都不求甚解,馬馬虎虎就過去,當然不好。但是什麼都去甚解,什麼都要刨根問底,你有那樣的精力嗎?有必要嗎?我想,「不求甚解」是否也可以看作一種方法,即在讀書時找自己感興趣的,有用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倘不是認真讀書,是做不到的。做一首詩,有一詞、一句突然冒出來了,趕快記下來,別忘了。藝術需要靈感,靈感有時候如電光火石,稍縱即逝,尤其對於詩人來說,偶然得句,要記錄下來。甚至有的詩人還在夢中得句,如鍾嶸《詩品》記載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這一被元好問稱之為「萬古千秋五字新」的名句,就是得於睡夢之間。靈感得之在瞬間,但積累在平日,前面說的「萬卷書、萬里路」就是靈感的積累。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學員提問

問:學書法要讀點什麼專門著作?

答:可以列出很多,上海書畫出版社的《歷代書法論文選》有閱讀價值。包括了漢代的趙壹、蔡邕,清末康有為等。孫過庭的《書譜》,議論精闢,詞翰並美。希望你們要學習馬克思「懷疑一切」的精神。比如《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並非真作,有個別詞語有價值。不能因「書聖」之名便頂禮膜拜。歐陽詢《三十六法》提到《書譜》一處,宋高宗三處,蘇東坡一處,三者全在歐陽詢之後,可定為偽托無疑。尤其可笑的是說到一個「褊」,居然稱「作歐書者易於作字狹長」。我現在不能給大家開一個書單。可是我們要求真學問,能夠把若干經典著作的精神弄明白,化為自身營養,運用到實踐中去,就很不容易。還是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篇漫談,也可以叫「邊學邊思」吧!(來源:光明日報)

沈鵬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演講:漫談國學修養與書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吳昌碩篆書「松」字和印中「松」字的比較
中國抽象藝術研究展作品欣賞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