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安石在搞變法前都幹了些啥?

王安石在搞變法前都幹了些啥?

王安石在搞變法前都幹了些啥?

王安石在搞變法前都幹了些啥?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於臨川(今江西撫州臨川),父親王益,時任臨川軍判官。王安石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稍大一些,便跟隨父親宦遊各地,接觸現實,體驗民間疾苦。他的文章,立論高深奇麗,又能旁徵博引,始終有移風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王安石隨父入京,以文結識好友曾鞏,曾鞏向歐陽修推薦其文,大獲讚賞。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登楊寘榜(此次楊寘為進士第一名,故以楊寘命名此次榜)進士第四名,授淮南節度判官。任滿後,王安石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調為鄞縣知縣。王安石在任四年,興修水利、擴辦學校,初顯政績。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安慶)通判,他在任上勤政愛民,治績斐然。宰相文彥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宋仁宗舉薦,請求朝廷褒獎以激勵風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為由,予以拒絕;歐陽修舉薦為諫官,王安石又以祖母年高推辭;歐陽修再以王安石須俸祿養家為由,任命他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今江蘇常州)知州,得與周敦頤相知,聲譽日隆。

王安石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數倍之者。貧民被災。不可不恤也」宋代董煟所著《教荒活民書》,以封建國家從皇帝到各級官吏職責為根據,提出在救荒時各自應該完成的工作。他講道:「賑濟者,用義倉米施及老、幼、殘疾、孤、貧等人。米不足,或散錢與之,即用庫銀糴豆、麥、菽、粟之類,亦可」。有學者認為董煟提出了系統的賑濟學說理論,特別提出了對殘疾人群體的救助,為後世的救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宋代還特別注重倉儲在救災救濟中的作用。歷代出現過的倉儲形式在宋代幾乎都曾設立過,如常平倉、社倉、義倉等,另外還有廣惠倉、半儲倉、平余倉則是宋代的創舉。這些倉儲形式對救濟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下詔設置廣惠倉,救濟老幼貧疾不能自存者。

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調為度支判官,進京述職,作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總結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經歷,指出國家積弱積貧的現實:經濟困窘、社會風氣敗壞、國防安全堪憂,認為癥結的根源在於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決的根本途徑在於效法古聖先賢之道、改革制度,進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設想,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

王安石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並以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至覆滅的事實為例,要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但宋仁宗並未採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

此後,朝廷多次以館閣之職委任王安石,均固辭不就。士大夫們以為王安石無意功名,不求仕途,遺憾無緣結識;以致朝廷屢次想對王安石委以重任,都擔心其不願出仕。後來,朝廷任命王安石與他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也辭謝多次才接受。不久,王安石任職集賢院,知制誥,審查京城刑獄案件,朝中士大夫都引為盛事。

王安石在京任職期間,朝廷規定,舍人院不得申請刪改詔書文字,王安石認為立法不該如此,並據理力爭,遂得罪了王公大臣。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因母親病逝,王安石便辭官回江寧(今江蘇南京)守喪。

宋英宗繼位後,屢次徵召赴京任職,王安石均以服母喪和有病為由,拒絕入朝。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從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引起宋真宗親自過問的「寡婦門」事件究竟是咋回事?
詞海拾遺:被人們誤讀的「學而優則仕」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