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任栓成:29歲在校生在頂尖學術刊物《Science》發表

任栓成:29歲在校生在頂尖學術刊物《Science》發表

日前,陸軍軍醫大學召開2018年總結表彰大會,任栓成榮立個人三等功。

去年10月底,這名直博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主刊發表原創性論著,一鳴驚人。

眾所周知,《Science》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權威學術期刊之一,人們好奇的是,這名年僅29歲的西部高校在校學生是如何「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

任栓成:29歲在校生在頂尖學術刊物《Science》發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論文截圖

努力找到「睡與醒的開關」

「一開始,我並未想過自己能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任栓成說。

儘管他此前曾以第一作者發表了2篇SCI論文,受邀在中國睡眠研究第十屆學術年會作大會演講,但在那時的他看來,自己與《Science》依然隔著一條遠到難以看見盡頭的路。

「在學校學習期間,我對自己的要求是,盡量去解決一個真正的科學問題,而不是每天想著如何發表一篇符合畢業要求的文章,讓自己能夠畢業。」基於這種價值判斷,他執著於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問題」:如何讓戰士在極端條件下保持長時間覺醒,從而提高部隊戰鬥力?如何緩解戰士的戰爭壓力,使其快速進入睡眠,從而儘快恢復體力精力?……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科學問題」。士兵在戰場上連續作戰,除了面對槍林彈雨外,最難對付的就是疲勞與瞌睡。如果能在真實世界中,除了加強日常訓練外,還能用科學為極端戰爭條件下的戰士提供幫助,打造現實版的「無敵浩克」,讓他們成為能輕鬆消減疲勞、具備超凡忍耐力、可以自如應對連續作戰的「超級戰士」,其科學意義不言而喻。

在這樣的科學問題前,對於任栓成和他的導師來說,重要的是能夠揭示覺醒維持的關鍵機制,找到「睡與醒的開關」,就有望打造中國的「超級戰士」。

這,成為任栓成在求學期間緊緊鉚住的「真正的科學問題」。

而「睡與醒的開關」究竟在哪裡?

早在上世紀2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流行性腦炎病毒損害下丘腦可造成患者精神不振、嗜睡。到了上世紀50年代,又發現腦橋網狀結構參與覺醒的調控,但此後並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長期以來,丘腦被推測與覺醒維持有關,但丘腦包含30餘個核團,究竟哪個核團對覺醒維持起關鍵作用,一直不得而知。

任栓成在實驗中發現,丘腦室旁核的活動與覺醒關聯緊密。於是,課題組明確提出猜想:丘腦室旁核是丘腦中維持覺醒的關鍵核團。

假設可以大膽,求證卻需嚴謹。任栓成的實驗一度嚴重受阻,未能取得大的進展,眼看畢業都成困難。關鍵時刻,他沒有放棄,「如果每天醒來都想著怎麼畢業、怎麼發文章,一味地為了取得學位去搞科研,很容易疲勞;但如果是以喜歡的態度來做實驗,其實也是比較輕鬆的。」

他選擇沉住氣、靜下心,一如既往,踏踏實實地做實驗。

「他是一個自律性很強並甘於寂寞的人。」舍友陽一棟說,任栓成每天早晨都會整理完內務再去做實驗,晚上從實驗室回來後,再晚都要堅持做俯卧撐和仰卧起坐,「每天如此,從不改變。」

任栓成:29歲在校生在頂尖學術刊物《Science》發表

任栓成(前一)在做實驗

打造「超級戰士」令人振奮的一大步

天道酬勤。2018年10月26日,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主刊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The paraventricular thalamus is a critical thalamic area for wakefulness(記者註:丘腦室旁核是丘腦中維持覺醒的關鍵核團)》的論文。

這正是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便是任栓成。

這篇原創性研究論著,首次證實丘腦室旁核是覺醒維持的關鍵腦區,並清晰揭示了丘腦室旁核維持覺醒的神經環路機制。

《Science》期刊的一位匿名評審專家評論說:「該研究在確定丘腦中線核群控制睡眠覺醒周期的作用領域邁出了嶄新而清晰的一步。」

最讓任栓成高興的是,該發現有助於增進人類對嗜睡、昏迷等意識障礙疾病的認識;並且,在特殊情況下,通過採取一定的手段,可根據實際需要延長或縮短覺醒時長,提高或降低覺醒水平。

如果我們希望打造出「超級戰士」,那麼,這一發現意味著向前邁出了令人振奮的一大步。

任栓成:29歲在校生在頂尖學術刊物《Science》發表

生活中的任栓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最為重要」

任栓成:29歲在校生在頂尖學術刊物《Science》發表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最為重要」

相對於29歲的年齡來說,能在《Science》主刊發表原創性論著,任栓成有足夠理由自信。很少有人能夠想像到,他剛享受到在頂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的快樂,金庸在兩天後去世的消息又讓他格外傷感。

——像眾多男孩子一樣,他也曾經是個金庸迷。

2008年9月,任栓成考入陸軍軍醫大學,初選臨床醫學專業。卸下了高考壓力的他,在緊張嚴格的軍政訓練之餘,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操場跑跑步,圖書館看小說,而且最多的是金庸武俠。

學校興起的創新教育活動改變了他的興趣軌跡。本科生導師制、學科論壇、精品研討、臨床志願者等豐富多彩的創新實踐活動,讓任栓成有了走進實驗室、接觸科學研究的機會。

他開始閱讀專著和文獻,學習實驗技能,跟著老師和師兄師姐們參與大大小小的課題,嘗試著參加一些學術活動和比賽,從此步入科研之門。

回看當年做的PPT,雖覺十分可笑,上不了檯面,但任栓成坦言:「學校的創新教育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培養起了我們對科研的興趣,並為我後期做實驗打下了較為紮實的基礎。」

為了延續日漸濃厚的科研興趣,任栓成定下了讀研究生的目標。備考的日子裡,他總是第一個到、最後一個走,教室管理員乾脆將鑰匙交給了他。最終,他以總成績第一名考取本校直接攻博士研究生。

考取直博生後,任栓成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選擇專業。作為總成績第一名,他擁有著令人羨慕的優先選擇機會。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最為重要。」他說。

有點出乎眾人意料,本科攻讀臨床醫學專業的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基礎醫學方向。這意味著「放棄高收入的臨床醫生行業,從事清淡的基礎性研究」。

跟隨導師胡志安教授從事腦科學研究,真正使他進入科學世界,並進一步「提純」了他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哪怕在聚餐時,胡教授也會不動聲色地將聚餐變研討會,第一時間與學生們交流自己對研究問題的看法,並教導弟子們「吃飯不是為了吃飯,吃飯是為了討論問題」。

任栓成評價導師說:「他是一個單純的人,對科研有很多想法,沒事時就在實驗室里看文獻,是一個真正搞學術研究的人。」

在胡志安教授的熏陶下,任栓成開始聚焦「真正的科學問題」。

任栓成:29歲在校生在頂尖學術刊物《Science》發表

任栓成在東西方聯盟睡眠醫學論壇暨第一屆中國-以色列睡眠醫學國際研討會上作報告

繼續聚焦基礎科研的成果轉化

雖然常常沉浸在科學問題之中,但任栓成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軍人——這是他曾經的夢想。

汶川大地震中,山崩地裂、亂石危樓中穿梭的軍醫身影曾堅定了任栓成的高考志願:「不僅要學醫,還要成為一名光榮的軍醫!」

巧合的是,任栓成考取的正是當年在汶川抗震救災中為挽救災區人民生命做出突出貢獻的陸軍軍醫大學,他也成為這個光榮的集體中的一員。

軍醫之責,牢記在心。任栓成不忘導師的教誨:「在自己從事的專業領域做到稱職並不容易。發文章只是輔助,科學研究真正的目的是解決科研問題。」

一旦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真正的科學問題」,任栓成便「咬定青山不放鬆」,向著「高、精、尖」大踏步邁進。在他看來,在《Science》上發表原創性論著是「計劃外」的事情,自然而然而已。

他並不喜歡給自己設定太多限制,如一定要在某頂級期刊雜誌上發表文章。真正讓他高興的是,他比較清晰地闡明了腦科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問題,並對它的應用前景志趣盎然。

「我現在很清楚知道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麼。」他說,從大的方向來說,就是堅持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從具體的目標來看,就是如何讓基礎研究實現成果轉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的「勞動成果」屬於誰?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