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北邊境皆騎兵!唐朝和宋朝在軍事能力上,究竟誰更厲害?

西北邊境皆騎兵!唐朝和宋朝在軍事能力上,究竟誰更厲害?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意氣風發的時代,這個「大有胡氣」的朝代中,邊疆戰爭之頻繁和戰勝次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唐朝的邊塞詩與常年的征戰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才能誕生像「年年戰骨埋荒外」這樣的詩句。唐朝一個南征百戰的朝代,俗話說的好馬背上出英雄,自然是戰場成就一番盛世。

唐太宗、高宗、又遠征東西兩突厥,滅高昌、收其地為州縣,滅高句麗和百濟,最值得突出的是還在白村江戰役打敗八嘎呀路島國,小日本戰敗後,回到家開始仿製當時來至今天都是神話的兵器(唐刀,明光鎧)。又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民族連年征戰。

與突厥大戰

可以說有唐朝的盛世全是戰場上打出來的。從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現在阿拉伯、新興和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國、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內的中亞諸國戰敗後,唐朝才逐漸退出中亞地區。外戰失敗國力減退,自然內憂就來了。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重要的叛變加速來唐朝的衰落。

唐朝又這麼強大的軍事實力雖然與唐朝那時的能將有很大關係,小編覺得最終的原因還是源於唐朝的經濟實力與現今都視為傳奇的冶煉技術,才能打造一代軍事帝國。

據史料記載,在唐玄宗登基之前,歷代朝廷需要划出的軍費只有兩百萬貫,為什麼用只有這個詞呢?宋朝每年投入的軍費達到了將近五千萬貫,可還是經常被入侵的外敵打到鼻子出血。那麼唐朝究竟是怎樣做到,用區區兩百萬貫支撐起強大的軍事力量呢?

其實究其原因,還是農民自發負擔了國家的軍費開支,也就是說,唐朝的農民不但自發入伍參軍,還要自己花錢負擔在軍隊中的開支。就是這種條件下,在唐朝徵收援朝士兵的時候,主動去參加志願軍選拔的百姓都超過了百萬,最終被選上的人只有十萬。那些因條件不足未能成功入伍的百姓都十分沮喪。這樣的行為是不是讓人有些看不懂?

我們來看一下唐朝士兵的裝備。過去我們只看到了大將們如何英勇殺敵征戰沙場,卻很少看到士兵們穿什麼、吃什麼,打仗的時候都帶哪些武器,其實這些細節才更能反映軍隊最真實的面貌。唐朝最初實行的是兵農合一,說白了,就是戰爭時期農民兼職當兵,戰爭結束後解散回家種地。政府會發給每個士兵兩萬五千錢的補貼,讓他們自己去購買戰馬,除此之外呢,士兵入伍帶的裝備都需要自己掏腰包,其中包括武器、後勤裝備和糧食。由於政府給的錢足夠,上戰場又是性命攸關的事,誰都不敢打馬虎眼,所以咱們看那時候唐朝士兵的裝備,不管是作戰用品還是生活用品,都是杠杠的。

到了唐玄宗的時候,兵制變成了募兵制,啥意思呢,就是農民從兼職當兵變成了全職,裝備和糧食也由國家提供,士兵負擔減輕了,但同時對他們的要求提高了。如果20歲入伍,身高要在一米七以上,最矮也不能低於一米六七,此外還要求士兵使用射擊武器時命中率在50%以上,兵制的轉變,讓士兵的質量提高了不少。

其實唐朝的百姓們並不是被洗腦了,而是因為參軍的好處實在是多,主要有兩點。

首先,如果你專心種地賺錢,收入多多,那就可以選擇不服兵役,花錢支持同胞們就可以了。同胞們保衛著祖國的平安,你還可以安心種地。

其次,如果你願意參軍,只要家裡負擔你在軍隊中的開支就可以了。重點是,參軍後,在戰場上斬獲的敵人首級都是功勛,平安回來就可以麻雀變鳳凰,農民變貴族。

在這樣兩個前提條件下,唐朝百姓紛紛努力攢錢,以便能送自己的兒子上戰場。不願意上戰場的,也都努力攢錢,以便以庸代役,免除上戰場的風險。這樣一來,上戰場的也自帶裝備,不上戰場的也努力捐錢,朝廷只用補貼一小部分銀兩就可以支撐起一支強橫的軍隊了。

那麼,如果一個帝國僅用屬國軍隊出戰,對手將面對一支怎樣的武裝?這次我們將目光聚焦在唐朝。作為漢族王朝中,疆域最廣闊的王朝,大唐境內的民族多樣性遠超任何漢人王朝。這也使得唐的僕從軍來源非常廣泛。和鮮卑淵源頗深的李家,對於如何使用這些僕從軍,更是頗有心得。


西方北境皆騎兵

唐朝貴族與騎兵本身就受到鮮卑的胡化影響

作為北魏六鎮軍士的後裔,唐朝皇室非常清楚騎兵的重要性。在那個騎兵為王的時代,無論對手是弓馬嫻熟的游牧民族,還是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閥,手中有一支精銳的騎兵作為王牌。

早在唐朝奪取天下大權的初期,在太原起兵的唐高祖李淵,便跟突厥結成同盟。同時還向突厥借兵,以壯聲勢。不過此時李淵顯然不願過多藉助突厥的力量,以免請神容易送神難。

到貞觀年間,唐太宗趁東突厥內亂之際,奇襲東突厥王庭,征服東突厥汗國。大量原先的東突厥騎兵,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唐朝麾下的騎兵僕從軍。他們不僅可以提供大量機動性強的輕裝弓騎兵,也可以發揮鍛鐵奴隸的老本行優勢,提供武裝到牙齒的具裝重騎兵。

唐朝人最愛使用的突厥系騎兵

此後,無論是和同樣源自鮮卑的吐谷渾人開戰,還是消滅漢人在西域建立的高昌國。突厥騎兵都成為了唐朝軍隊中的精銳。當名將薛萬徹與薛萬鈞乞的部隊被吐谷渾包圍後,正是拚死衝鋒的突厥騎兵,挽救了即將全軍覆沒的他們。隨後,他們又在攻滅高昌的戰鬥中,一馬當先。打的守軍退回城內,讓後來的唐軍,從容圍城。

隨著大唐版圖的擴大,僕從軍的數量和規模也是一路飆升。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麾下就有來自突厥、契丹、奚、回紇、仆固、同羅、室韋、鮮卑、渤海、黑水靺鞨、昭武九姓、柳城胡和高句麗殘部在內的十多個民族戰士。其中大部分都是騎兵。

雖然唐軍中同樣有著大量的胡人戰士,但為了對抗叛軍的幽州突騎,唐肅宗還是特意從西域請來了數千彪悍的回紇騎兵。在唐軍為收復長安而進行的香積寺大戰中,叛軍將自己的精騎布置在左翼,試圖包抄唐軍。結果,這些叛軍精銳遭到了回紇騎兵的迎頭痛擊。殺紅眼的回紇人,甚至繞道唐軍主力一側,又將叛軍本部也一網打盡。

回紇人的騎兵部隊

回紇人此戰給叛軍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不久之後的新店大戰中,回紇人才剛剛迂迴到叛軍背後。大批叛軍便在恐懼中,一鬨而散。甚至唐軍自己,都對他們產生了巨大的心裡依賴。以至於後來,甚至出現了回紇人被擊敗,唐軍自己便一起跟著潰退的事情。

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因為唐朝中後期重武輕文,各蕃鎮集財、政、軍三權於一身,後導致蕃鎮作亂割據,使唐朝迅速衰弱後滅亡的原因。宋太祖趙匡胤不得不重文輕武以壓制武將勢力,他設立了一種三分軍權的制度:樞密院,掌握軍權與軍令;三衙,掌握軍隊,分別統領禁軍和廂軍;率臣,戰時的臨時統帥,戰後撤銷,三權互不干涉。並且奉行「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的原則。啥意思呢?就是最精銳的禁軍在京城,侍衛親軍在各地,這樣京城兵馬最強,地方上不敢造反,這就是「強幹弱枝」;而京城有變,各地禁軍可以聯合進京勤王,這樣內外相制,這就是「內外相維」。他更為了流民和匪徒作亂,就把他們全都吸引進軍隊里,這樣一來,就有很多人進來混飯吃。

宋朝繼承了唐朝後期的「募兵制」,這樣軍隊開支就全部由政府承擔,而因為吸收流民等使軍隊幾十年內就增加到一百萬以上,據宋朝一任財政部長寫的《論養兵之費》:禁軍一人一年的工資是五萬,廂軍一人是三萬,還有其它糧食、兵器、鎧甲等。北宋一年的收入佔了六七分(比今天的美國軍費比重還大,美軍還包括了研發等等),另外一部分承擔政府開銷,這樣一來還有多少用來搞基建民生啊。這還只是養兵,就用掉這麼多的錢,如果訓練的話那就更加不得了。所以北宋軍隊的訓練是很少的,而禁軍才是皇帝的心頭肉,給養最好,訓練也多一點,至於地方上那就算了吧。所以北宋軍隊這麼多卻總是干不過別人,只能「以和為貴」。

事實上,宋朝軍隊真的比唐朝軍隊要強多了!

唐朝軍隊

唐朝的軍事,有先發制人風格,對周邊潛在的軍事威脅,始終保有高度警惕。說說安史之亂,這是唐朝被詬病的地方,安史之亂暴露了唐朝軍制的弱點,實事求是說,僅歸罪於節度使制度是片面的,唐朝節度使防區的劃分,依然相互牽制型,對於可能的叛亂,也是本有預備。

安祿山叛亂後,只要給郭子儀李光弼時間,這場叛亂根本鬧不了八年。無奈皇帝廢,腦子短路的唐玄宗,外加小聰明的楊國忠,這對君臣的瞎指揮,讓唐朝一把好牌打臭!哪怕是衰敗時期,唐朝的國防戰略,依然有亮點,比如中後期的最大對手吐蕃,唐朝在幾次大虧後,終於形成了優勢局面。大唐的榮光輝煌,是中華民族的榮耀。

宋朝軍事,真比唐朝先進,長期保持禁軍的戰鬥力,戰場上更不弱,勝率實打實,只是這一點宋朝不行:宋朝文官帶兵,軍事戰略決策的,也是文臣為主,立足守內而非擴張。

是看宋朝的戰爭,就好像是沒頭的蒼蠅,打的勇敢,可戰略眼光卻經常短板。

宋朝的軍事實力比不上唐朝嗎?並不是,這其中的差距就是領導的問題,沒有凝聚力再強的軍隊都是白搭的。我認為宋朝軍隊並不比唐弱,弱的是領導者。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路。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看看日本人是怎麼訓練武士的,只有實戰才能練出真功夫啊
漢代騎兵力克匈奴的戰場利器——兇悍霸氣的環首刀

TAG:中華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