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秘史:安祿山早年犯下死罪,唐玄宗為何不顧勸說執意釋放他?

唐朝秘史:安祿山早年犯下死罪,唐玄宗為何不顧勸說執意釋放他?

【歷史劉老師原創,非授權嚴禁轉載】

對於安祿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因為此人的存在,以至於讓鼎盛一時的大唐王朝,險些走向覆滅!

然而,世人很少知道,早年間的安祿山,曾經因為犯下死罪而險些被處死,是唐玄宗生了憐憫之心,把他無罪釋放,才最終為大唐王朝埋下了這個巨大的禍患。

安祿山,本是胡人,長大後逃離自己的部落,來到了大唐境內混飯吃。

幸運的是,生性好勇鬥狠的安祿山,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一個貴人——張守珪。

張守珪,時任幽州節度使,曾多次擊敗前來進犯的契丹等少數民族部落,可謂是戰功赫赫。

善於打仗的將帥,一般都喜歡打仗不要命、且善於動腦子的部下。

而安祿山,恰恰就是這樣一個人。

自從投奔到了張守珪麾下之後,安祿山靠著自己的不怕死的精神,和非同常人的謀略,連續為張守珪打了多個勝仗。

就拿一次偷襲敵軍的軍事行動來說,安祿山竟然帶著數名唐軍生擒了幾十名契丹士兵,著實讓張守珪大開眼界,很是欣慰(祿山每與數騎出,輒擒契丹數十人而返)。

所以,自此以後,安祿山成了張守珪重點培養的人才。

而且,因為過於喜歡安祿山,張守珪還認下了安祿山這個乾兒子(守珪愛之,養以為子)。

但是,張守珪忽略了安祿山為人狡詐、善於揣摩人心的這一缺點,這就為後來安祿山位居高位之後敢於謀反,埋下了隱患。

後來,經過幾年的歷練,安祿山已經成為了張守珪麾下的一員大將——出任了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這兩個比較重要的職務。

不久之後,張守珪讓安祿山率領數千大軍前去討伐叛變的契丹部落。

然而,被之前多次勝利沖昏頭腦的安祿山,根本就沒有把這次軍事行動放在心上,以為還會向自己之前那樣,輕鬆就能夠取勝。

然而,現實是非常殘酷的——因為冒險深入,安祿山被契丹人打了一個伏擊,幾乎全軍覆沒。

而按照朝廷的法律,因為輕視敵人而造成軍隊巨大損失的將領,是需要斬首示眾,以儆效尤的。

所以,張守珪第一時間給朝廷寫了戰報和建議書,建議朝廷斬殺安祿山,以警醒其他守邊的將領(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守珪奏請斬之)。

然而,就在行刑前的一瞬間,安祿山的一嗓子,救了他一命。

不甘就此死去的安祿山,大聲喊出了這樣一句話——「將帥您不是想徹底平定其他部落的叛變嗎,為何在此時殺掉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大夫不欲滅奚、契丹邪!奈何殺祿山)?」

其實,張守珪也不想處死安祿山,不僅僅是因為安祿山是他的乾兒子,主要是他之前的戰功卻是不少,只不過是這次大意了而已。

所以,為了留安祿山一命,張守珪竟然親自帶著安祿山來到了京城長安,來為安祿山向唐玄宗求情。

唐玄宗在得知了安祿山以往的戰績後,對他也很是欣賞,打算赦免他一次,讓他戴罪立功(上惜其才,敕令免官,以白衣將領)。

然而,宰相張九齡對此卻極力反對。

因為在張九齡看來,安祿山這個頭不能開——一旦因自身問題而戰敗的將領可以輕易逃脫死罪,那將置國法軍規於何地!

所以,宰相張九齡反覆勸諫唐玄宗,勢必要處死安祿山,以儆效尤(祿山失律喪師,於法不可不誅)。

除了安祿山戰敗之外,張九齡一定要處死安祿山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發現安祿山並不是一個能夠安分守己的人,將來很有可能會成為大唐王朝的禍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

但是,不管張九齡如何勸諫,唐玄宗都不予理會,執意要赦免安祿山的死刑,讓他戴罪立功。

就這樣,原本可以輕易被處死的安祿山,被放虎歸山,最終成為險些顛覆掉大唐王朝的劊子手。

參考史料:《資治通鑒·唐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劉老師 的精彩文章:

太子李建成想要謀反敗露後,李淵為何沒有處死他?
宰相被亂兵殘忍殺死,皇帝卻為何不追究?

TAG:歷史劉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