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下一個十年,中國文化產業將發生巨大變革

下一個十年,中國文化產業將發生巨大變革

從2008年至今,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經歷了巨大的變革。200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為7630億元,占同期GDP比重的2.43%;2017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34722億元,占同期GDP比重的4.2%。十年時間,不論是頂層設計還是相關產業,不論是數量還是增速,文化產業的變化之快有目共睹。2018年10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經核算,2017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4722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2%,比上年提高0.06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文化產業正在快速且穩步的發展。

原文 :《中國文化產業將迎來怎樣的變革》

作者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院長 范周

圖片 |網路

黃金十年: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反思

縱觀這十年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從2008年到2010年,是文化產業的振興時期。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出台,標誌著文化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這一時期文化產業各個領域開始快速投入。從2011年到2015年,各行各業穩健發展,文化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興媒體逐漸嶄露頭角。從2015年至今,文化產業則迎來了一個井噴期。一方面,新技術催生文創新業態,抖音、喜馬拉雅、分答等紛紛出現,這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時期;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產業迎來改造升級,這又是一個「有中出新」的時期。

過去的十年,可謂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但與此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頸與問題,應引起我們的反思。第一,創新是文化產業永遠的核心。創新離不開原創力,更離不開人才。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如今18年過去了,日本已經拿到了18個諾貝爾獎,而90%的諾貝爾獎都產生自世界排名20%的大學。反觀中國,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的大學若想真正躋身世界前列,還需要加大對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二,要打造基於大IP的全產業鏈模式。國內電影收入的90%都來自票房和植入式廣告,衍生品收入只佔10%,而在好萊塢,一部電影的投資回報30%靠票房收入,70%靠其他收入。在這方面迪士尼IP帝國的打造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第三,文化作品的創作在快消費時代仍需要精雕細琢。不能一味追求數字繁榮,更要保證質量、打造精品。在這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地完善,讓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不能讓點擊量、閱讀量的指揮棒轉移著我們的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要形成文化創作獨立的衡量標準。

那麼,在下一個十年,文化產業將如何發展呢?未來十年充滿不確定性,但確實能為文化產業帶來巨大的變革,因此人才培養計劃要針對未來五年後甚至十年後的新興產業進行匹配。

消費戰爭中,文化產業形態如何變化

5G背景下的數字文創:「讓光傳播的速度更快」

我國自2015年起就相繼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關於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對數字經濟領域進行了宏觀規劃,數字文化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紅利期。

1G時代,出現了模擬技術的無線語音通話,開始進入移動通信時代;2G時代,出現了更高質量的語音通話;3G時代,人們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移動互聯,移動端網路在此時井噴式增長;4G時代的到來,讓移動網路的速度從綠皮火車上升到了高鐵的級別。5G時代,高速率、高可靠低延時、超大數量終端網路的特徵,將使數字文化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紅利期。

技術進步帶來文化生產方式的變革,文化生產方式的變革又影響大眾對文化消費的預期。數字技術的發展影響著文化生產方式的革新,也加速了文化傳播方式的升級。特別是在互聯網技術出現之後,文化傳播呈現輻射廣、速度快、影響大等特點。這聽起來雖然抽象,但實際上和每個人的日常密切相關。可以看出,數字化技術的進步必定為文化的生產方式帶來無限可能。

文化產業如何借AI東風

最近十年,許多國家都預見到人工智慧是世界發展的趨勢,因此專門做了智能化產業發展未來十到十五年的規劃。中國政府也於2017年3月首次將人工智慧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標誌著我們向人工智慧邁出了步伐,文化產業也應該借AI的東風實現快速發展與提升。

在這方面,公共文化服務的智能驅動是大勢所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也明確提出要「鼓勵和支持發揮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例如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中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借書已經開始使用。此外,前沿核心技術的多維應用正重塑文化產業新業態,人工智慧在文化產業領域應用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勢必離不開人工智慧的助力。因此,各個行業應根據自身行業發展特點,多維度合理應用人工智慧前沿技術,使經濟效益倍速增長。最後,要以技術為支撐的價值創造。人工智慧一方面被廣泛提及於技術層面,另一方面已然成為一個大型IP,抽離於技術層面成為內容可供創作。因此,文化產業大可於此做足文章,在遊戲開發、影視作品、文學創作、主題樂園等領域以人工智慧為內容,發揮豐富的想像力進行創作。

互聯網下半場的商業變革:新型創業的新模式

新型創業的新模式也應引起大家的關注。如今B2C、C2C、B2B、C2B、O2O等多種商業模式隨著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展不斷湧現,商業模式本身也是一種創新。同時需要注意這是一個不再講究面向大眾的時代,分眾文化已然成為一個趨勢。

B端商業邏輯,從用戶訴求、購買決策、產品設計、消費風險與成交耗時來看,都與C端呈現完全不同的形態,而商業模式是整個產業當中利用率最高的部分。中國人口和流量紅利正在消失,To C的重要前提被削弱。企業如何發展才不會被時代淘汰呢?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普遍共識。為了適應新的業態發展,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站在時代最前沿的企業開始調整產業布局,包括加大對各種智能技術、AI實驗室、量子實驗室等的投入研發等。互聯網下半場註定充滿風險和競爭,我們要摒棄傳統的互聯網經濟經驗,重新審視互聯網的發展方向,思考新的商業邏輯。在互聯網下半場,誰掌握了粉絲即用戶、內容即品牌、媒介即渠道、分享經濟、社交眾籌和遊戲化思維者六大定律,誰就掌握了未來。

銀髮經濟中的文創藍海

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佔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到2900萬人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老年撫養比將提高到28%左右。社會正面臨嚴重老齡化的問題。有數據預測,中國老年產業的規模到2020年和2030年將分別達到8萬億和22萬億元,對GDP的拉動將分別達到6%和8%,會成為國家經濟支柱之一。這時候的老年人,可能不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產業服務的重要對象。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倫·朗格提出過一個理論:專註力是與歲月對抗的力量,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老年人的虛弱、無助、多病,常常是一種習得性無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過程。同時我們應該注意,老年人的經驗、知識、能力和愛心都是社會的寶貴財富,老年人力資源是老齡化社會賴以發展的重要資源。面對銀髮經濟,除了思考基礎層的養老護理、養老保險、老年醫療等,還應該涉及產業的延伸層,如老年文化消費、老年精神慰藉、老年創業、老年金融等。

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在所謂良性發展中,老年文化消費的供求失衡問題仍然突出。老年人可以消費的場所和產品十分單一,市場對老年人的需求了解還不足。因此,我們應該定位老年細分人群,抓住行業痛點;提供定製化、個性化老年人文化產品與服務;發展健康養老產業,拓展文旅領域新業態。

鄉村振興發展中的文化消費展望

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國經濟的下一個十年定會以城市為中心向農村轉移。近年來農民收入逐年提升,隨著農村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和消費習慣的培育提升,農村將成為巨大的經濟藍海

我國當前的城市化率接近60%,離75%左右的高城市化率還有一段距離。這意味著,農民「進城」的空間仍比較大,很多農民家庭正在為「進城」做準備。

在互聯網影響下,農村生活方式發生巨變,一部分留守或返鄉的居民,雖然生活在農村,但其消費行為和城市無異,文化消費等逐漸在農民家庭支出中佔據了相當比重。目前,農村文化消費與文化市場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農村居民收入偏低致購買力不足,文化消費觀念落後受傳統消費觀的影響,文化消費市場基礎設施不完善,文化消費市場供給單一。

因此,思考農村居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產品與服務時,首要考慮農村居民的文化需要,同時應該讓這兩億村民與城市居民有機交流;對城市到農村創業的群體應給予關注,鼓勵他們將互聯網新內容、旅遊新業態帶到農村。

「一帶一路」倡議下對外文化貿易的新思路

文化貿易已經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增長點。2017年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1265.1億美元,同比增長11.1%;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達176.2億美元,增長18.5%,佔比18.1%,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但「一帶一路」不僅僅是文化宣傳,更是以「民心相通」為核心的文化交流。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國家間關係的交好既要有政府高層的硬支撐,也離不開人民心靈交流的軟助力。也正是如此,「民心相通」被視作「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一環。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外宣傳渠道建設,傳播也是生產力,重視國內主流媒體海外分站的傳播力量,同時也要重視外宣傳播產品生產,提煉適合對外傳播的元素,積極利用符合當地交流習慣的新媒體平台發聲。

此外,還要重視平台建設,拓展對外文化貿易渠道。北京、上海、深圳已陸續建立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打造「一帶一路」文化貿易樞紐平台,推動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加速「走出去」。中國文化走出去絕不只是依靠所謂的宣傳品,一定是依託經貿活動、文化產品。

沒有圍牆的文化產業

全世界100強的高校,70%—80%的學校把最好的精品課程用世界各國語言在網上免費放送,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免費選擇這樣的課程,慕課、「互聯網 教育」的全新模式正在一點點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和管理形態。

2017年全球新增了2000多萬人學習慕課課程,而慕課學習的總人數,已經達到了7800多萬人,有超過800所大學參與到慕課中,這些信息值得所有教育從業人員深刻思考。在慕課新形勢下,對人才培養有了新的要求:對人才觀要有新認識,注意各種新形式的變化,關注終身學習。

未來十年文化產業的發展一定和人相結合的,而人才的素質提高,不能靠一次學歷教育就管終生,而要不斷出新,也因為這樣才要在課程當中提出新的學習模式,包括創業模式、孵化模式,讓新的學習模式帶來新的啟迪,提高人才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41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今日簡史》:激變時代來臨,事關人類命運的大議題
經濟化倫理學應引起我們的警惕嗎?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