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初期蘇聯應急之作,坦克沒裝甲也要裸奔上陣的ZIS-30

二戰初期蘇聯應急之作,坦克沒裝甲也要裸奔上陣的ZIS-30

1941年6月希特勒蓄謀已久的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實施,納粹德軍的突然襲擊讓毫無準備的蘇軍節節敗退,大片國土淪於敵手。面對德軍的步步緊逼,蘇聯高層開始研製對抗德軍閃電戰的鋼鐵洪流武器。然而,這些病急亂投醫的應急裝備,在日後的戰爭中毫無例外地變成了廢鐵。而這其中,1941年服役的ZIS-30輕型坦克殲擊車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蘇聯在戰爭初期,軍隊的主力坦克仍然是過時的BT / T-26系列,因此,難以對德軍坦克構成威脅也就不足為奇。在付出慘痛代價之後,作為一種補救措施,1941年7月蘇聯高層提出了一個應急方案,利用現役裝甲車輛作為載具,裝備一定口徑的反坦克炮,臨時改造成坦克殲擊車。經歷兩個月的探討,這個方案的具體內容被確定。

最終採用了T-20「共青團員」火炮牽引車的底盤,原計劃由第92坦克工廠(現在稱為下諾夫哥羅德)負責生產,但由於沒有了底盤,不得不讓交給了第37坦克工廠恢復生產。1937年就開始生產的T-20共青團員全履帶牽引車,雖然總產量達到了4400多輛,但在1941年仍然極度稀缺的原因是大多數T-20被蘇聯送到了前線,也就造成遺留後方的極少。

不過改裝而成的ZIS-30既沒有良好的防禦能力,也沒有出色的高裝葯榴彈炮。正面裝甲的最大厚度為10毫米,雖然配備車組人員5名,但其中至少有三個人暴露在外,而且非常不幸的是ZIS-30隻有正面火炮防盾,其他三面無法給坦克兵提供必要的防護。其脆弱的正面裝甲也極易被摧毀,因此ZIS-30輕型坦克殲擊車在戰場上的生存率非常低。

不過ZIS-30搭載的一門ZIS-2 / 57mm反坦克炮還是值得稱讚的,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軍配備的反坦克炮主要在20毫米到50毫米不等。然而,面對德國坦克的裝甲防護,這些炮都有些無能為力。而這款57毫米長管火炮可以在500-800米的距離內,能達到約100毫米的穿深,這足以擊穿當時德軍的坦克!(開火時的穩定性很差,車輛極易發生震顫)

為了保證車組的生存性,ZIS-30還配備了一挺7.62mmDT機槍,而且ZIS-30的戰術一般都是隱藏或者偽裝起來打「黑槍」,不過如果遭遇大規模的敵方坦克或者被發現,同樣極難存活。ZIS-30的總產量僅為100輛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沒能撐過半年,這些脆皮坦克殲擊車要麼被德軍步兵的手榴彈攻擊,要麼被炮彈摧毀,此外,有一些因為自身頻發的機械故障,被蘇軍士兵丟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韜韜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納粹德軍「美洲獅」裝甲偵察車,打完黑槍就跑的「坦克獵手」
二戰讓巴頓將軍吃盡苦頭的「梅斯戰役」,險些讓納粹德國翻身!

TAG:韜韜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