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自唐朝就有的住房習俗
房子是家的基礎,沒有房子,就沒有家。唐朝人對房子的嚮往和重視,可謂極盡智慧來追求一所稱心如意的房子。
先從建宅開始。唐人在建造住宅的過程中,有許多習俗在今天看來具有迷信的成分,但在當時,卻是指導人們建宅、住宅的重要知識,其中也不乏一些合理的成分,成為人類居住文化的寶貴遺產。
圖1:興慶宮
具體應該建造什麼樣的住宅呢?唐人司馬承禎在《天隱子養生書·安處》中提到:「非華堂邃宇、重裀廣榻之謂也。在乎南向而坐,東首而寢,陰陽適中,明暗相半」。司馬承禎告訴我們,安處,不一定要有華麗的殿堂、寬大的房屋、厚軟的褥墊和大床榻,而在於要面向南而坐、頭朝東而卧,屋中陰陽要適中,明暗要均衡。
圖2:司馬承禎畫像
此外,還要通風,窗戶非常重要:「吾所居室,四邊皆窗戶,遇風即合,風息即開;吾所居室,前簾後屏,太明即下簾,以和其內映,太暗則捲簾,以通其外耀。」有了窗戶,不僅通風,還可見陽光,可見窗外風景——「內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俱安,則身安矣」。
古人心中,住宅的選址非常重要,選址最忌諱低洼狹小。唐代流行的建宅習俗主要有:「五姓」學說、八卦理論、望氣等。
關於建宅,有個傳說。相傳,張說要建宅,泓師為他相中了永樂坊東南第一宅,並告誡他:「宅院的西北角最是王地,千萬動不得土。」過了一個月,泓師又過來告訴張說:「此宅於西北角恐有取土。」後果然發現西北角被挖了一個大坑。
泓師大驚失色道:「禍事啊。您的富貴只有您自己享用,過二十年,你的子孫,怕是都不得天年了。」
張說問:「能把它填平嗎?」
「無益。」泓師回答。
張說身為一代名相,他的兒子卻因投降安祿山叛軍,一個長期流放,一個死於賊中,應了泓師之言。
圖3:安祿山
由此可見,居住吉宅是當時人的夢想,不僅可以住得舒服健康,而且可家業興旺,子孫後代都平安昌盛。
建宅還需祈福鎮宅。「上樑」是一個重要的風俗。當架豎屋樑時,要做美味佳肴犒勞工匠,並朗讀頌詞,眾人將餅、錢等物向樑上拋灑。在今天的部分農村地方,仍有上樑風俗,只不過有所發展。
竣工之後,還需要暖宅。即,慶祝新居落成。搬入新宅則更加隆重,人們把日常所用的東西搬入新家,喜氣洋洋,寄託著對未來生活美好的希望。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招財進寶,點子不少:魏晉時期商人賺錢方法多
※血與淚的交織:伴隨著民族仇恨的元代中秋節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