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居正作為首輔,對大明王朝有著怎樣的意義?

張居正作為首輔,對大明王朝有著怎樣的意義?

本文由【見微知著說歷史】獨家發佈於企鵝號,擅自轉載必究!歡迎轉發分享~

縱觀萬曆的一生,國家雖廣有四海,但他一輩子都沒出過北京,最遠的地方也就是去巡查過自己在郊區的陵墓,蝸居在深宮之中瞭然一生。看清了政治運行背後的規則以後,認識到自己雖貴為天子也只是其中的一環,特別是當自己連里喜歡的女人的兒子為太子都不可能的時候,他選擇了逃避現實,像鴕鳥遇到挑釁、進攻將腦袋深深埋進沙里一樣,一頭扎進了深宮之中,開始了一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求長生事」的生活。

銳意改革張居正。張居正符合儒學士子的傳統定義,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以忠君愛民的傳統道德為行為準則,希望能夠將畢生所學經世致用。十幾年的為官生涯,讓他認清了這個國家已經顯現了未老先衰的跡象,國庫空虛、吏治腐敗深入骨髓、行政效率低下等種種弊端,這些問題都是他要將「國窮民困」的國家變成「國富民強」的道路上的障礙,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對這些障礙一一清除。

他終於等來了這個機會,萬曆即位以後,作為皇帝的老師,他也名正言順的當上了內閣的首輔,藉此進入權利的核心層,有機會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憑藉萬曆對他的絕對信任和個人權威,他開始了一項又一項的改革,例如考成法、一條鞭法等等,這一現象措施的實行確實讓國庫充盈了、行政效率提高了、腐敗減少了,張居正憑藉個人力量讓整個大明王朝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讓整個帝國顯示了中興之兆。

在首輔任期內,他一方面大力培養、扶持自己的力量,在朝廷內外到處安插自己的親信,一方面全面打壓異己勢力,將不聽話的官員降級或免職,形成了個人在文官集團內的絕對領袖地位,因此他推行的各項政策和措施都能得到下級官僚的快速響應和執行。這種做法很難以為公或為私來論斷,各項政策的有效貫徹和施行必須上下層級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否則會遇到重重阻力,當初前朝北宋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正在於此,張居正正是看清了這一點,不惜動用權力的手段干擾正常的人事任免,以達到整個官僚階級由身居廟堂之上的京官至遠在邊區的縣官的思想整齊劃一,他的目的也正是基於此,與之前的首輔嚴世蕃不同,嚴黨廣羅黨羽是為了控制朝局謀求個人利益,張居正培養自己的勢力更多是為了改革鋪路。

在任期間,他可以憑藉皇帝的寵信和個人權威控制住局勢,反對勢力不敢輕舉妄動,一旦去世之後,大範圍的倒戈清算便開始了。在進行改革之初,明朝的社會層級結構趨於穩定,整個社會上層階級都由官僚和一些名門望族佔據,依靠兼并自耕農或放高利貸形成了錯綜複雜、根基深厚的利益集團,張居正在經濟方面的改革毫無疑問會觸動他們的利益,首輔在世時他們敢怒不敢言,去世後個人影響力不在了,就開始聯合起來「倒張」了。中國曆朝歷代的改革家多數都面臨相識的經歷,命運跌宕起伏,有的還在其位就遭到了殺害,例如秦朝的商鞅,有的是改革進行之中被迫離職,例如王安石,張居正與他們則幸運得多。

和事佬申時行。從張居正最後被反攻倒算的經歷中,申時行汲取了經驗,知道張居正採用激進改革的方式已不可行,只能在現狀下尋求一種平衡,包括文官集團內部、皇帝與官僚階層的平衡,維持平衡的目的是不讓朝局失去控制,維持帝國像之前一樣的正常運轉。這種平衡體現在具體工作上,就是調和各種矛盾,保持統治階級的和諧局面,將中庸之道發揮的淋漓盡致,正是這種思想束縛住了他前進的步伐,沒能在張居正業已開創的局面打開新的篇章,改革的嘎然而至加快了明朝覆滅的速度。

在當時倒張運動中,為避免引起更大波瀾,牽連更多無辜的官員,申時行運用自己的名望在皇帝和文官之間斡旋,調和折衷雙方的矛盾,將張居正事件對朝局的影響程度減少到最小,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一場大規模血流成河的政治清算。面對提撥自己進入內閣的張居正死後的悲慘境遇,他深刻認識到表面是皇帝痛恨其所作所為,下旨查抄所有財產併流放其子弟,實際上背後的原因是文官集團整體利益受損採取的報復行動,名義上文官集團是治理國家的工具和手段,實際上也是主人,如果對他們太過苛刻和嚴厲,必然會引起他們的集體反抗,一旦文官集團內部出現激烈的衝突,整個國家也必將陷入巨大的動亂之中,正是因為認清了這一點,所以他採取了較為柔和的策略,從個人角度來說,也符合他的溫和謙讓的性格。

參考文獻:《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見微知著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她身為順治的養女,竟沒走上和親之路?女兒還嫁進這個家族
清朝有一個規矩——碰響頭,大臣們叫苦不迭,還得賄賂太監幫忙

TAG:見微知著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