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論語》:建設自己 達到有溫度的深度

《論語》:建設自己 達到有溫度的深度

研究西方哲學的幾位校友討論說《論語》的深度不夠,甚至只算是本古代的禮儀教科書,四書五經也大抵如此

帶著這個批評,我重讀《四書章句集注》,這本書是宋儒朱熹作,是集成與傳承,大抵可為「四書」做個代表性的「正解」。

而靜下心來把書中《論語》一部讀完時,也便生出一點思考:這世上有些東西像馬里亞納海溝,深不可測,卻與我們的日常幾無關係,可《論語》像村邊的小河,波光粼粼,不舍晝夜地滋潤著靠近他的人。

我們對深度有種迷戀。這是一個宣揚「只有專業才有機會」的世界,專業就是個超高硬度的鑽頭,不斷地鑽開未知之石,而一個個深不可測的鑽眼造就了難以逾越的專業壁壘,這壁壘又創造了巨大的解讀需求。

時事政治深度解讀,財經訊息深度剖析,在巨量信息和森嚴壁壘面前我們不得不保持對深度的迷戀。

這迷戀來自我們的迷惑。在一個別人能造出來機器我們卻用都不會用的社會裡,普通人的迷惑是可以想像的。

不久前深圳人類基因編輯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這背後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迷惑,迷惑背後更是對自身安全感和存在感的焦慮,我們擔心跟不上這時代的節奏,擔心自己要被替代。

這迷戀也來自對權威的崇拜。深度佔據著高度,佔據著話語權,它以類似先知的角色打造著自己的權威。而權威者自身也從來都需要深度,自古便是「學好文武藝,賣與帝王家」,中國的書院里的士子,西方沙龍里的大咖,背後倚靠與服務的都是當時的權威者。

這迷戀更暴露出我們自身建設的缺失。節奏越來越快,危機感與浮躁焦躁一起湧來,我們渴望一份從容不迫的安穩。

而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嘆服於某人思想的深刻,像看電影一樣享受著他的深度,而忘記了打量自己,打量那深度和我們自身的契合度,就像一棵樹苗炫耀身邊籬笆的堅固而忘記了自己生長。

自我建設的缺失正是我們感到迷惑的根源,也是我們崇拜權威的深層次原因,這種缺失加劇了對外界深度的迷戀,越是自己不深厚越渴求別處的深度

而問題是別處的深度對自我缺失的人來說,只是隔靴搔癢,甚至是精神麻痹,消化不了的深度更擾亂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成為牆頭草,成為輕易被洗腦、輕易被毀三觀的人。

不是排斥深度,而是要有溫度的深度,根本處是要建設自己,《論語》就是教我們建設自己

建設自己總需從實處著手,從身邊來做

《論語》是諄諄告誡,像一位老者耳提面命:對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對別人「人不知而不慍」,對社會「仁以為己任」,對真理「朝聞道,夕死可矣」,對未知「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每個人都會犯的錯誤「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的魅力正是教化,人和人的日常生活始終是她不願放下的牽掛。砍掉具體的人與事去追逐思維與邏輯的飄飛,那種脫實就虛不是《論語》品格。

《鄉黨》一篇講的無非是孔子的容色言動、衣食住行,呈現一個有血有肉的儒家君子,正是這個在意吃穿住行、在意待人接物的儒者困於陳蔡而弦歌不絕,身陷困厄不憂懼,堅守學問不懷疑,面對強權不低頭,他的內心強大到與天地而參。

梁漱溟有言:「切己近里有以自得,是為學之道也。痛癢不明乃以利他為言,馳騖於外乃以知識相標榜,總是孟子所謂放其心而不知求者,可哀莫大焉。」

人之所求自當以人為本,為本之要切忌脫下一副實在的身軀而向空靈處飛去。深而溫,溫以深,像《論語》一樣留得體溫才是活人之善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問津書院:千年荊楚 聖跡巍然
豈限城市與山林 此心安處是吾鄉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