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武士階層是怎樣衰落的?

日本武士階層是怎樣衰落的?

作者:MissBear

作為幕府時代標誌性階層的日本武士,既是支撐幕府形成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階層,也是推翻幕府統治的第一推手。明治時期,日本武士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武士崛起:邁入幕府時代

8世紀日本中央政府逐漸衰落,強勢貴族和地方豪強們紛紛興起,這為武士群體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公元1192年,源賴朝建立了鎌倉幕府,武士專權的時代正式來臨。

鎌倉幕府初代征夷大將軍源賴朝

武士的各項規範制度也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地完善。首先就是御家人制,這種制度與歐洲中世紀的封君封臣制度有些許相似,武士們要對自己的恩主效忠和服軍役,而恩主也要對武士予以一定的保護。此後,幕府通過頒布綱領性文件《貞永式目》來進一步強化武士的行為準則和精神等方面。

武士群體能夠繁榮壯大還要得益於他們的「好運氣」。蒙古帝國的兩次入侵未能得逞;後醍醐天皇主導的「建武中興」也未能真正撼動幕府的統治。

日本武士與蒙古軍隊作戰

到了豐臣秀吉和德川幕府時代,武士們的特權被進一步放大。豐臣秀吉極力推行兵農分離、身份制度,此外還有一種名為「刀狩令」的法令,即要求沒收農民手中一切武器,令農民們時代專心務農。

德川幕府繼續推進武士的特殊性,其創建者德川家康頒布了《家康遺訓百條》來表明武士的尊貴地位,農商等必須尊重武士,武士還擁有「格殺勿論」的權力。

日本武士的裝備

武士群體佔據了日本社會的金字塔高位,但「鎖國令」之下的德川幕府在近代歷史潮流中逐步落後,面臨嚴重危機。

武士覺醒:尊王攘夷之路

1854年2月11日的「黑船事件」對於日本來說是極大的屈辱。「閉關鎖國」的德川幕府無力阻止美國人佩里所率領的艦隊。

在美國的武力威脅下,德川幕府不得已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神奈川條約》,從此對外「開放」。隨後,英國、荷蘭、法國、俄國等趁火打劫,弱小的日本只得簽訂《安政五國條約》,似乎大清帝國所面臨的厄運也要降臨到日本的身上。

黑船事件

強大的外敵迫使有識之士思考國家的出路,西南四藩的武士們成了其中的代表。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革除幕府弊政、求知於世界才能拯救日本。

吉田松陰曾試圖跟隨佩里艦隊赴美學習,他認為日本陷入危機全是因為幕府諸藩將士皆心術不正,不能為國家為忠義而死。佐久間象山等人則是提出「和魂洋才」一說,提倡在學習西方技藝的同時注重維護日本的傳統文化,將西洋技術與東洋道德調和。

此外,久坂玄瑞、高杉晉作等人提出「草莽論」,為推翻德川幕府作了思想上的準備。諸多的思想流派彙集在一起,形成了「尊王攘夷」運動。

西南諸番的思想及改革引發了幕府當局的不滿。大臣井伊直弼發起了「安政大獄」,將吉田松陰等人處死,這一舉動引發更為激進的「倒幕運動」。岩倉具視、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人推翻德川幕府的態度十分堅決,迫使當德川慶喜實行奉還大政於剛登基的明治天皇睦仁。

但這也只是德川幕府的緩兵之計罷了,不滿的諸藩軍隊發起了征討德川的戰爭,並在鳥羽、伏見之戰中將其徹底擊潰。日本的幕府時代由此結束,新的時代將由明治天皇和一批仁人志士開啟。

倒幕運動

武士衰落:明治維新改革

新政府初立,百廢待興,諸多繁雜的問題亟待解決,大刀闊斧的改革勢在必行。明治政府發出的「五條誓約」中明確表示改革封建舊制度、復興大和民族的決心。

首先,明治政府對封建制度予以廢除。廢藩置縣這一舉措將過去難以駕馭的地方大名們嚴重削弱,中央政府的權威得到了加強。初期的改革中,武士群體成了改革的重點對象。

封建的身份制度和武士特權被取消,著力實行「四民平等」。武士特權包括:統治權、封建財產權、壟斷軍職權,還有對平民的「格殺勿論」權。政府的改革對於武士們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打擊,但這還不算完。

明治天皇

1876年,政府出台「金祿公債」方案,用以贖買武士所享有的封建財產特權,武士們的俸祿成了公債,失去經濟來源的武士們開始出賣勞動力、變為小商人、自由職業者…

上述所言也只是初期的措施。1873年岩倉具視、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人出使西方歸國後,明治政府制定了「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三大政策。

明治政府運用國家權力發展資本主義,大力扶持與官方聯繫密切的資本家;大力倡導西化,大量傳統被拋棄。「富國強兵」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山縣有朋提倡實行「徵兵制」,建立一支忠於天皇、規模更大的「皇軍」作為常備軍隊。這樣一來,武士們最大的職能也被取締了

日本皇軍

一直致力於維護武士地位的西鄉隆盛也是頗為無奈,他在為天皇而戰的鬥爭中從未猶豫,可當改革的「利刃」砍向武士群體時,他極為悲憤和不滿。他曾積極主張征討朝鮮,為「遊手好閒」的武士們某一條出路,這一建議遭到了無情的否定,明治政府認為應當內政優先,征伐之事第二。

如果說武士們的生命如同櫻花一般,那此時的西鄉隆盛也清楚的看到那比櫻花更為令他們珍視的榮譽,此時已經輕輕地落去了,憂鬱的他選擇辭去政府中的職務。

武士哀歌:鹿兒島抗爭

一系列卸磨殺驢的改革令武士階層極度不滿,反抗此起彼伏,鹿兒島是最為著名的一次。作為日軍元老之一,西鄉隆盛很清楚近代軍隊的威力,他在老家鹿兒島縣開起了「私學校」。

這裡不教授算術作文、繪畫音樂,而是天天教授開槍放炮,日日練習行軍列陣!而且廣開分校,招收的學生全是仇視政府的各地士族,鹿兒島縣內的中下級官員也紛紛在西鄉隆盛的私學校里做兼職幹部,儼然締造國中之國。

1876年,明治政府出台了《廢刀令》,除了軍隊和警察外一律不得攜帶武器,這徹底激怒了武士階層。西鄉隆盛抓住機遇,順從「民意」,掀起了反抗明治政府的鬥爭。明治政府對於這些落魄的武士也是毫不手軟,山縣有朋帶領6萬餘人的大軍前來平叛。

鹿兒島之戰

戰爭初期,人數處於劣勢的武士們一度取得了優勢,經驗豐富的武士組成的「拔刀隊」屢屢發動奇襲大破敵兵。但政府軍也很快調整了策略,依託武器裝備優勢在熊本取得了勝利,並穩紮穩打攻入了九州島。

1877年8月15日,雙方迎來了大決戰。僅剩約3500人的武士軍退無可退,返身與5萬餘追擊的官軍殊死一搏,結果不言而喻,很快被官軍包圍,西鄉隆盛下令「今日唯有奮死決戰而已,諸隊願降則降,願死則死…」

大部分殘兵向官軍投降,剩餘約千人誓死追隨西鄉。西鄉隆盛帶領這上千死士從官軍包圍圈薄弱處突圍,接下來14天內奔襲400公里,竟然殺回了老家鹿兒島縣,這只是強弩之末了。絕望的西鄉隆盛切腹自盡,政府軍以損失6萬餘人的代價消滅「反賊」。

西鄉隆盛雕像

數年後,明治天皇給西鄉隆盛立了雕像以供後人景仰。明治微信是以邁向現代化為目標,曾經建立戰功的封建武士難以承受劇變,政府沒有出台配套的安置措施造就了武士的悲劇。

武士存續:武士道精神

武士雖成歷史,但其精神流傳下來,武士道精神一直影響著日本人。明治政府成立的「皇軍」極度提倡效忠天皇,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是他們最高的榮譽。日本軍隊極度推崇精神力量,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荒木貞夫就認為日本軍隊的精神力量絕不會懼怕物質力量。

不投降主義深深地刻在了日本軍人的腦海里。二戰日軍的投降者和戰死者的比例令人驚訝,北緬會戰時這一比例達高達1:120。

武士階層雖早已消失,但日本人的行為及精神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影響。最後推薦電影《最後的武士》。該片雖與真實歷史有些許出入,但總體上反映了武士最後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國民黨上將胡璉有多厲害?粟裕都未必是他對手
陳友諒實力比朱元璋強數倍,為什麼還打不過他?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