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吉狄馬加:抒發中國情感,凝聚中國精神,努力創造中國詩歌新的輝煌

吉狄馬加:抒發中國情感,凝聚中國精神,努力創造中國詩歌新的輝煌

關注 中國詩歌網,讓詩歌點亮生活!

吉狄馬加:抒發中國情感,凝聚中國精神,努力創造中國詩歌新的輝煌


四川遂寧,萬人朗誦詩歌 暢享詩意中國 (新華社 鍾敏)

抒發中國情感,凝聚中國精神,努力創造中國詩歌新的輝煌

吉狄馬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於世界發展的現實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穩步發展的階段,國家總體實力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轉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包括詩歌在內的文藝創作應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使命意識,新時代的詩歌應該有新氣象,應該反映新時代的精神。

新時代與新時代詩歌

何謂新時代?新時代是我們黨對當前中國社會發展階段的科學認識與判斷,其背後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以及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分析與把握,正是因為具有了理論與歷史的視野,新時代既是科學的,也是整體性的。

新時代是中國的新時代。時代的變化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深刻地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情感與心靈。這是新的中國故事,是此前中國歷史上所沒有的。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十八大以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越來越強,整體社會氛圍和人們的自我意識也在發生變化,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變化。可以說自近代以來,中國人都在以「落後者」「追趕者」的心態面對西方國家與西方文化,我們的知識、情感以及問題意識都是以此為基礎的。伴隨著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增強,我們不僅可以更加從容地面對西方文化,而且需要重新審視近代以來的知識系統,在新的問題意識之中,重新構造我們思維與感覺結構,我們需要重建面對世界的心態,重構新的世界圖景。

新時代是人類的新時代。中國在發生變化,世界也在發生變化,中國的變化既是世界整體變化的一部分,也是其中最活躍的因素。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人工智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通信技術等處於著發展的關鍵階段,新的突破將有可能極大地改變人類生活。在社會層面,中國的發展在雙重意義上為人類未來的發展探索著新的道路:一是古老的東方文明如何在現代的歷史條件下浴火重生,走上了偉大復興的道路;二是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在全球化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走上了迅速發展的道路。這兩者都是對既有理論的挑戰,也是對人類發展方向的探索。

新時代是詩歌的新時代。時代的變化與科技的發展並不能泯滅人們對審美與精神的需求,反而對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詩歌應該適應時代的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出新的詩歌、新的美學。中國詩歌的發展已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中國新詩也走過了一百年坎坷艱辛的道路,在這一百年,中國詩歌在時代的變化中變化,在人民的創造中創造,始終貼合著時代與人民的需求,以巨大的創造力刻畫出中國人從傳統到現代的精神轉變。在新時代,我們的詩人面對亘古未有的人類之變、中國之變,應該以大無畏的勇氣與創造力,創造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盛唐氣象」,為往聖繼絕學,為中國鑄詩魂。

新時代詩歌的傳統與創新

文學的傳承與創新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歷史問題。在古典時期,中國文學注重傳承,但傳承中也有創新,從《詩經》中的四言詩到漢朝最初出現的五言詩,從唐朝成熟的七言詩到宋詞元曲,中國詩歌的體式一直在變化,在創新。但古典時期的中國文學創新較為緩慢,更多的是傳承,一種文學新形式從出現到成熟需要數百年。「五四」以來,中國文學強調創新,文學的發展以不斷「斷裂」的形式展開,幾乎每過一二十年,中國文學的整體格局和面貌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之所以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既與現代中國的巨大變化密切相關,也與國外文藝思潮的巨大影響密切相關。

在文學的傳承與創新問題上,毛澤東同志主張「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在此基礎上創造「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中國文藝,他強調「用」,強調中國文學的主體性與創造性,即在創造中借鑒、融會國外經典與古代經典,將之轉化為中國的、今天的資源,而不是簡單模仿或照搬,以致淪為國外經典或古代經典的附庸。習近平同志則進一步提出「創造性繼承與創新性發展」的原則,如果說毛澤東同志只是指出了要「用」,但沒有具體指出「怎麼用」,習近平同志則在這裡回答了「怎麼用」的問題,即不是為了繼承而繼承,也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要有「創造性」,要為了「發展」。習近平同志同樣強調中國文學的主體性與創造性,但側重點轉向了當代的「創造性」與「發展」,這為當代詩人辯證理解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提供了一個新的路徑。

守正出新。守正,就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的正道。出新,新詩既名「新」,創新就是其天命。中國新詩的天命就是要不斷創新。當然,所有的創新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上的,古典詩歌、翻譯的西方現代詩歌及百年新詩都可以說是當代詩歌的傳統,我們應當在消化融合這三大傳統的基礎上再創造,並不斷創新,創作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詩歌。

我們要堅持古今中西融合的道路,開放是創新和活力的源泉,詩歌也不例外。新詩是在向西方詩歌學習的基礎上產生的,最早的新詩與翻譯詩關係密切。此後,經過向自身古典傳統的尋找,和向下接地氣的挖掘,轉入了正軌,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其語言完全擺脫了高蹈深邃但晦澀難懂的以翻譯詩為模版的「西方式」寫作的影響,而以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為宗,借鑒西方詩歌,形成了一種以入世悲憫、關照現實與眾生、親切走心為主要特點的「中國式」的詩歌寫作。我們應當一直保持開放性和包容精神,只有這樣,當代詩歌才能走向健康的既有主流方向又兼容多樣性、多元化詩歌風格的發展道路,中國新詩才能走向輝煌。

新時代詩歌的格局與方向

隨著中國進入新時代,中國詩歌也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詩歌是什麼樣的?這是一個有待在時間與歷史中展開的問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新時代詩歌必定會與此前時代——「五四」「十七年」「文革」「新時期」——的詩歌有所不同,因為我們的時代氛圍、思維方法、情感結構與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應將此前的時代相對化,並在此基礎上探尋新時代詩歌發展的道路。

我們應該在繼承新時期詩歌美學的基礎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新時代詩歌的發展打開新的空間。我們應該反思的是,詩歌中存在的「小眾化」「西方化」「形式化」等問題。「小眾化」將廣大民眾拒斥在詩歌創作、接受、欣賞的門檻之外,詩歌越來越學院化、小圈子化,越來越與民眾無緣。今天我們應該反思詩歌「小眾化」所帶來的弊端,在詩歌與民眾之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繫,讓詩歌能夠發出民眾的聲音,能夠代表民眾的聲音。「西方化」表現為中國詩人對西方詩歌、西方詩人的模仿與借鑒,西方詩歌尤其是現代派詩歌的翻譯出版,拓展了我們的眼界與精神視野,豐富了我們對詩歌美學的認知,但對西方詩歌的過分推崇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將西方詩歌及其中文翻譯當成了詩歌的標準、好詩的標準甚至最高的標準,不少詩人以之作為自己詩歌創作的追求,這便走入了一個誤區。「形式化」表現在過於注重形式與技巧,而忽略了生活的豐富性。「形式化」將形式與內容割裂開來,將「怎麼寫」與「寫什麼」割裂開來,不僅很難容納社會大眾的經驗,甚至很難容納中國人的生活與情感,只有打破形式化的窠臼,才能讓詩歌真正恢復活力。

當然,反思「小眾化」並不是要否定詩人艱苦卓絕的精神探索,反思「西方化」也不是反對借鑒西方詩歌的技藝,反思「形式化」也不是要詩人放棄在形式上求新求變的努力。新時代詩歌是多種多樣、多姿多彩的,我們的詩人只要紮根於時代、生活與人民的偉大創造之中,一定會不斷拓展詩歌的疆界,不斷提升詩歌的境界,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新的經典之作,共同創造一個偉大的詩歌時代。

新時代詩歌的媒介與精神

新世紀以來,原有的著名詩歌刊物《詩刊》《星星》等發行量不斷攀升。同時,隨著以互聯網為載體的詩歌網站、詩歌論壇、詩歌博客等詩歌傳播形式的不斷豐富,以及以手機為載體的各種詩歌公眾號的創辦,詩歌創作和傳播機制產生新變化,詩歌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家。

博客出現後,敏感的詩歌界迅速抓住契機。據統計,詩歌博客一直位居前列。在微信出現後,詩歌微信號也成千上萬地出現,大的詩歌微信公眾號訂閱用戶動輒以十萬百萬計。比如「為你讀詩」「詩刊社」等微信公眾號,訂閱用戶都在四十多萬到一百多萬。同時,專業性的詩歌網站也開始出現,比如中國作協主管、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辦的中國詩歌網,註冊用戶十五萬,最高日訪問量達五十萬人次,平均每天收到詩歌投稿三千首。與此同時,大眾媒體開始介入詩歌,一些城市都市報、晚報如《華西都市報》《深圳特區報》《南方都市報》《成都商報》《揚子晚報》等開始開闢詩歌專版,推出詩歌公眾微信公眾號,使普通市民也對詩歌越來越感興趣。

電視也不甘落後,作為仍然佔據傳播主流地位的電視,其對詩歌的推動力不是一般媒體可以比擬的,詩歌已深入普通百姓之中。中央電視台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以熟悉詩詞背誦詩詞作為競賽的方式,吸引無數青少年參與。《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喚起了國人的「詩心」,激發了大眾學習、誦讀古詩詞的熱情。《朗讀者》等節目更進一步推進了詩歌的教化教育效果。在新時代,新的媒介為詩歌傳播提供了便利快捷的途徑,也對詩歌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而在諸種文藝形式中,詩歌又最能引領時代風氣之先。在過去一百年的歷程中,中國新詩深刻介入了現代中國人的歷史與現實,在巨大社會變革中描繪了中國人的生活與情感,塑造了中國人新的審美感覺,凝聚了中國人的精神。在新時代,中國詩歌首先要繼承好傳統中國文化的文脈,同時也要借鑒現代國外詩歌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從當代中國人鮮活的生命歷程中汲取力量與美感,尋找中國經驗新的美學表達方式,並以巨大的創造性賦予其新的詩意與美感,抒發中國情感,凝聚中國精神,努力創造中國詩歌新的輝煌。

吉狄馬加:抒發中國情感,凝聚中國精神,努力創造中國詩歌新的輝煌

吉狄馬加: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

本文為吉狄馬加在第二屆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的發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詩歌網 的精彩文章:

主編推薦|《詩潮》張靜《第二十五個節氣》
薦號|千萬別因為自己的懶惰而失敗,關注這些圈子期待每一秒改變

TAG:中國詩歌網 |